明代著名学者周述学生卒年及家世考
2021-09-01曲兆华邹大海
曲兆华,邹大海
(1.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190;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周述学,字继志,号云渊,浙江山阴县(今属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学者。他虽以布衣身份终其一生,但担任过首辅的徐阶(1503—1583)曾为之作传,《明史》亦收有其传,说他“读书好深湛之思,尤邃于历学”[1]。周述学与明代著名数学家顾应祥(1483—1565)、唐顺之(1507—1560)等人有密切的学术交往,一生著述甚丰,共有一千余卷,总称《神道大编》,涉及易学、天文历法、数学、地理、航海、兵法、音律、医术、占卜、堪與等。其博学多才,世所少有,黄宗羲甚至夸赞他说:“盖博而能精,上下千余年,唯述学一人而已。”[2]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著作已经亡佚甚多,目前能够看到的仅有《神道大编历宗通议》[3](天文历法方面)、《神道大编历宗算会》(1558)[4](数学方面)、《神道大编象宗华天五星》(1582)[5]①需要说明的是,收录《神道大编象宗华天五星》的《续修四库全书》第1031册前面的目录题此书作者为“周云”,但此书正文前引言的署名是“周云渊子”,大概此目录的编者以为作者姓周名云字渊子,而不知“云渊子”是周述学的号。丁仁《八千卷楼书目》[6]、平步青《霞外攗屑》[7]、韩毅《神道大编象宗华天五星九卷提要》[8]均正确地判定此书作者是周述学。(星占方面)和《云渊先生文选》[9](文章选编)等数种。这些著作已经含有丰富的内容,为了解他的学术工作特别是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史料。此外,周述学还曾在抗倭名将胡宗宪(1511—1565)幕府担任军事顾问。所以,对于明代学术特别是科学史的研究,周述学都不宜忽略。遗憾的是,学术界对其生卒年尚无准确结论,对其家世特别是其家族环境亦语焉不详。本文将利用新的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通过互证彻底解决周述学的生卒年问题,纠正前人关于其子孙的一些错误说法。本文通过对周述学的家世进行考察,印证了古代史料中的某些描述,指出不仅他的学术特别是其易学知识存在的家学渊源,而且他对仕进的态度亦与家族环境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1 对已有关于周述学生卒年研究的分析
已有关于周述学生平的研究中,李迪和白尚恕的文章按照传记内容的顺序全面介绍了周述学的事迹和著作等情况,重点介绍了他在天文历法和计时器方面的成就[10]。该文对后来涉及周述学生平的学者有重要影响,如劳汉生、杨琼茹、李迪、郭书春等[11-14]。但由于已有研究所据材料主要限于史书中的周述学传记,而传记并未记载其生卒年份,因此上述论著对于周述学的生卒年并不明确。
另有一些涉及周述学的论著给出了关于其生卒年份的说明。李迪和查永平作“约1500—约1572”[15],武修文作“1500—1580?”[16],韩毅作“1522—1566”[8],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明代名人传》作“1530年—1558年”[17]。但相关论著均未说明依据。
上述周述学生卒年份的来源,可以根据史料试做分析。以公元1500年左右为生年,可能是依据与他同时期且有学术交往关系的顾应祥和唐顺之二人的生年(分别为1483年、1507年),取一个约数的结果。以1558年为卒年,可能是依据周述学《神道大编历宗算会》书首周文烛序的落款中有“嘉靖戊午(1558)仲夏天中节”[4]557,而疑为卒年。但该序只存落款四行,并未说周述学已去世,故此说可靠性不高。以约1580年为卒年,可能是依据为他作传的徐阶的卒年(1583),以为他在徐阶前已去世而取一个约数的结果。但需注意,在徐阶所作传中并未透漏出在他为周述学作传时其人已经去世的信息,因此按卒年早于徐阶来推断,有些轻率。韩毅给出的生卒年范围(1522—1566),正巧与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年号“嘉靖”时段相同,不太可能是周述学的生卒年份。生年1530年、卒年1572年的得来,尚不好判断出于何种依据。
其实,韩毅已说到《神道大编象宗华天五星》的“卷首有万历壬午十年(1582)周述学《神道大编象宗华天五星引》”[8]。这个年份源于该书正文前的引言《神道大编象宗华天五星引》末所署的“时万历壬午岁山阴周云渊子书”[5]215。万历壬午确在万历十年,对应公历1582年。这比韩毅给出的周述学卒年1566年晚16年,不知是否由于他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周云渊子”就是周述学而没有据以修正他所拟的卒年。这条史料说明,周述学的卒年最早也得到1582年,跟前述诸家所拟的卒年相较,比最早的1558年晚24年,比最晚的1580年晚2年。
2 记载周述学生卒年的新史料
对周述学的相关史料进行搜集和分析,我们发现在《后马周氏家谱·世表·后马世表》中记载了周述学的生年和卒年,并详细到月和日:
述学,字继志,号云渊,一子。正德癸酉四月初四日生,万历庚寅十二月初四日卒,有传。配朱氏,正德甲戌六月初十日生,万历壬午七月二十七日卒,合葬缸窑山。[18]31-32
正德癸酉即正德八年,此年四月初四日对应公历1513年5月8日。万历庚寅即万历十八年,此年十二月初四日对应公历1590年12月3日。也就是说,周述学生于公元1513年5月8日,卒于公元1590年12月30日。家谱中还记载周述学的妻子朱氏生于正德甲戌年六月初十日,对应于公历1514年7月1日;卒于万历壬午七月二十七日,对应于公历1582年8月17日,这一年恰巧也是周述学写成《神道大编象宗华天五星》一书的时间。周述学去世后与朱氏合葬在缸窑山。今浙江有两处缸窑山,一处在绍兴市上虞区,一处在诸暨市,估计这里说的是前者。
3 家谱所记周述学生卒年准确性的旁证
《后马周氏家谱》中所记周述学生卒时间具体到月日,理应可信。但具体和可信不能混同,本研究发现有其他证据与此家谱互证。
周述学的文章选集《云渊先生文选》包含着有关他去世时间的信息,未被学界注意。该书已知有明万历二十年(1592)何继高刊本,六卷六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此书,本文所据即是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网页上投放的此本图片。此书卷一之前有何继高《云渊周先生文选序》一文,记载了何继高与周述学的直接交往。根据此文提供的线索,结合有关记载何继高经历的史料,比如陶望龄《江西布政司参政泰宁何公行状》与《何继高传》等,可以推断出周述学卒年的较窄范围。
何继高在《云渊周先生文选序》中自述:
万历壬辰(1592),予从萧滩移守晋安①今属福建福州。。属倭夷挟其狡悍,诱袭朝鲜,遂有其地。我辽阳、天津迨海滨郡国戒严,复以偏师渡江援剿。予感而慨然叹曰:“云渊先生今日在,何忧倭哉!”顾先生不可见矣,阅其书如见其人,因检遗文寿于木,以俟后之知者。[9]
又说:
予与先生同里世葭,相与论学,自山房而南都①明代人有时称南京为南都[19]。,聚首十余年,受先生教最深,知先生之行亦甚详。故因刻其文于郡中,而论其节概如此。第予出都②即前文的“南都”。时,先生病不可偕,遂成永别。[9]
何继高自称与周述学同乡③“世葭”未详其义。文献中有“葭莩”一词,本指芦苇的薄膜,比喻亲戚关系疏远淡薄[20]。这里的“世葭”或许指何、周两人还沾亲带故。,两人从老家到南京,一起切磋学问长达十余年之久。他自认为从周述学处得到的教益最深,对周述学的言行也甚为了解。何继高关于周述学的记述,应该是非常可信的。
何继高说万历壬辰即万历二十年(1592)倭寇侵扰,感叹如果周述学还健在,“何忧倭哉!”并明确说“先生不可见矣”。而从行文的语气看,当时周述学应该已经去世一段时间了,所以他极可能没有活到1592年,而很可能这时他已去世了一年以上,也就是说他去世很可能不晚于1591年而可能更早。下面对周述学卒年上限进行推论。
何继高说他离开南京时,周述学因为生病而不能同行,而这一离别竟成了两人的永别。因此可以推论周述学去世的时间应该在何继高离开南京之后。不过,何继高在这里并没说明他离开南京的时间,这需要对其经历做一考证。
陶望龄为何继高写的《江西布政司参政泰宁何公行状》一文中记载了他的为官经历:
嘉靖甲子举顺天乡试,试礼部数不利……万历癸未始举进士,授南京刑部广东司主事。三岁就迁陕西司郎中……南都为之谣曰:“执法无阿,海与何。”……时潞王出封卫,择良守,故以公知卫辉。既而前守余姚周君思宸为属所奏,下抚按勘问,以公同乡嫌调归德,归德又留其旧守,再调江西临江。临江方大饥,公至,即泛舟载粟,与僚属分出就聚落。泊岸,以半直粜之……逾月而麦登乃已。迨秋,复大旱,公乃步祷于蒙山之龙缘崖磴二十里……明年春,公忽移檄下县,谓岁且潦,可亟治圩……调福州府。方是时,倭人入朝鲜……治福三年,以奉法不为权贵所喜,迁长芦……[21]
《浙江通志》引《山阴县志》中的《何继高传》一文也有对何继高为官经历的简单记载:
万历癸未进士,居西曹,狱多平反,时人谣曰:“执法无阿,海与何”,“海”谓都御史瑞也。出知县卫辉,调临江,岁大饥,载粟平粜,设粥以赈……调知福州……迁长芦运使……[22]
结合两份史料,可知何继高于科场考试并不顺利,到万历癸未即万历十一年(1583)才考中进士,随即“授南京刑部广东司主事”,三年后迁升为“刑部陕西司郎中”。明代初年定都于南京,后迁都北京,南京为留都,仍保留了六部设置,而人数略少[23]。刑部有十三清吏司,广东司、陕西司各为其中之一。1555年成书的《南京刑部志》载有“南京刑部堂署图”,详细绘出了当时南京刑部的官署(图1;方框标出的两处,左为广东司,右为陕西司)[24]。陶望龄文前面说“南京刑部主事”,后面说“南都为之谣”,可见南都指南京。因此,何继高在刑部的工作地点就在南京。接着,由于被选为出封卫辉(今河南新乡)的潞王的下属官员,何继高被从南京任上直接调往卫辉担任知县,可知他离开南京的时间就是潞王前往封地卫辉的时间。根据时间段推知,这里的潞王(又称“潞简王”)即朱翊鏐(1568—1614),为明神宗同母弟,四岁获封潞王,万历十七年(1589)前往封地卫辉[1]3648。因而,何继高离开南京的时间是万历十七年。
图1 南京刑部堂署图(取自《南京刑部志》)Fig.1 The 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Justice in Nanjing(from the Nanjing Xingbu Zhi)
何继高离开南京时,周述学虽病但仍在世,可见他的卒年最早为1589年。由此周述学的卒年在1589年至1591年之间。何继高没有提到在他离开后周述学很快就去世,所以他1589年去世的可能性不大,在1590—1591年去世的可能性较大。而《后马周氏家谱》中记载的周述学去世时间为公元1590年12月30日,正好在这两年之交,两个证据的高度一致性,证明家谱中关于周述学卒年的记载是准确可信的。这也说明此家谱的可信度很高,那么其中所载周述学的生年也应该是可信的。下面的证据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旁证。
周述学实际卒年的推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的生年在正常情况下(排除他是一个非常长寿的人)应该比顾应祥和唐顺之的生年都要晚,少则数年,多则二三十年。周述学著作中大量引用顾、唐二人的著作,但难以见到反过来的情况,而黄宗羲也说“余读嘉靖间诸老先生文集,鲜有及述学者”[2]48-49,这些也说明周述学很可能晚于他们。因此,周述学的生年可能在1520年前后数年之内。而《后马周氏家谱》中所记周述学的生年(1513)正好在这个范围之内。所以,家谱中对于其生年的记载应该也是准确可信的。
4 周述学的家世与家族环境
本文根据《后马周氏家谱·世表》的记载,梳理并绘制周述学的家世谱系图(图2)。此图清楚显示了周述学的家世源流,及与其相关的几个重要旁支家族。
后马周氏尊周靖为一世祖。周靖,字天锡,宋宣和甲辰(1124)进士,官朝散郎、国子监博士,宋绍兴辛酉(1141)始迁诸暨紫岩盛厚里。在家谱中,以“博士公”之名为他作传:“博士公讳靖,先世南康人。宋元公惇颐第二子焘,随元公自营道濂溪徙南康莲花峰下,生三子縯、絪、缊。絪更名彝,官开封府,因家祥符。彝生公。”[18]列传:4-“7惇颐”即“敦颐”,可见周靖是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曾孙。其家族中有许多人曾为官,其中多数都是文官,且不乏以进士身份留名史册者,比如较早的周靖、周亥和周恪等人。另外,在周述学的父亲周景恒这一辈中,仅图2列出的九人中就有周文焕、周文㸄、周文烛、周宗文、周景恒和周景会等六人在朝为官,其中,进士出身者两人(文焕、文烛),举人出身者两人(宗文、景会)。徐阶说周述学的家族中“代有闻人”[9],并非虚辞;他又说“其父郡博士”[9],这也与周景恒作为邵武府学训导的身份相符合。可见,周述学能够博学多闻,在多个领域都著述,应该与其父亲的教导,甚至整个家族文化环境的熏陶都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尤以其叔父周景会的影响为著。
图2 周述学家世谱系图(据[18]《世表》绘制)Fig.2 Diagram for the pedigree of Zhou Shuxue’s family(drawn on the basis of the“pedigree”of[18])
家谱中收录了以“萧县公”之名为其叔父周景会所作的传,篇幅不到420字,其文曰:
萧县公讳景会,字宗礼,号霁峰,孝子无逸公①据家谱,“无逸”是周述学的曾祖父,亦即周景恒和周景会的祖父周㵢(1441—1472)的号。周㵢之父周嵩(1401—1467)曾因事触怒太守吉惠而被监禁并施以酷刑,周㵢与他的两个哥哥周济(1429—1509)和周漳(1432—1502)竭力营救。此事震动天子,最后以周嵩得到解救、吉惠被发配充军终结。但周嵩因伤势过重,不久便去世了。之后,济、漳、㵢并以“三孝子”名闻于当时。周㵢因哭父悲伤过度而生疾早逝。[18]列传:20-23孙,炉峰公次子也。炉峰公讳谏,生二子。长景恒,号五峰,以恩贡生任邵武府训导。公幼而笃学,能文。年十五,炉峰公以家多难,欲令改业。公乃馆于外家下帷,数年精通《易》义,以易名家,四方士多就学焉。嘉靖辛卯以县学生贡成均中。嘉靖癸卯,顺天乡试第七名。公以炉峰公春秋高,恐不及禄养,即谒选南直隶萧县令。未几,复以炉峰公喜家居,遂以终养请告。时五峰亦以亲老告归,同侍炉峰公。逍遥斜溪、镜湖间,十有余年。壬戌,炉峰公以上寿卒,年九十五。服阕后,公与五峰公俱键户不出,弟昆雍睦,寄情诗酒,陶然自适于山水。尝自铭其庐曰:“乘兴挈榼提壶,且拉亲朋游鹿豕;消闲敲棋击筑,莫与儿孙作马牛。”著有《霁峰诗集》二卷行世。万历辛巳以寿终,年八十六。配冯氏,子二人,云龙、云鸿。论曰:易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余观炉峰公父子三人可羡也。当孝子无逸公之叩阍也,年仅二十余,炉峰尚在襁褓。孝子以痛父殒节,母赵孺人青年守志,遂登大耄,亲见孙枝竞秀。炉峰以封翁自适,五峰、霁峰均以文学世其家,富贵寿考。厥后,云渊子为炉峰公冢孙,以理学大儒显名当世,传之无穷。呜呼!天之报施善人,不大彰明较著乎哉。[18]列传:29-30
传文说,周景会少年时即能作文,其父周谏以家中多难为由想要让他改业学习易学,他仅花了几年就精通《易》义,并以此成名。而后,他成为县学的学生,并考取嘉靖癸卯科顺天乡试第七名。他念及父亲周谏年事已高,直接以举人的身份就近做了萧县县令,不久又因父亲“喜家居”而辞官归乡终养,其长兄周景恒即周述学的父亲也以此为由辞去他府学训导的官职。兄弟二人从此陪伴侍奉父亲左右,达十余年之久。在周谏去世以后,兄弟二人也没有重新踏入仕途,而在家乡过着“寄情诗酒,陶然自适于山水”的恬静生活。传文描述了一个和睦的家庭关系,传末还特意提到周述学“以理学大儒显名当世,传之无穷”。显然,周述学与其叔父周景会的相处是融洽的,他的学问与周景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周景会精通《易》义,并以此学教授别人,周述学自然从他受教。徐阶提到易学和历学是周述学最重视和擅长的学问,他曾阐述两者的关系:“易,天道也,历之元也,知历斯知天,知天斯知易”[9],而研究历学以探明天道易理为归依。徐阶还提到他在易学方面的造诣:“其生平著述,阐图书,较理论,以彰易之体;极爻象,著《易义》,以达易之用。”[9]《云渊先生文选》收有周述学的《易宗贯义序》,说明周述学确曾写过这方面的著作《易宗贯义》,或许此书就是徐阶所说的《易义》。可以想见,周述学对易学的重视和研习,与其叔父周景会的直接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周氏先祖周敦颐就十分重视易学,周述学的祖父和叔父对易学的重视,是渊源有自的,但就周述学而言先祖的影响只是次要的和间接的。
周述学的数学著作《神道大编历宗算会》有周文烛序。图2显示,周文烛的曾祖父周端与周述学父亲周景恒的曾祖父周嵩是亲兄弟,因此周文烛和周景恒是未出五服的同辈兄弟,景恒的号“五峰”与文烛的号“六峰”恰好是排序的关系,两家关系较好。进士出身的周文烛为周述学的书作序,其中应该包含着周文烛对其子侄后辈周述学的认可和提携。
周述学有过做官的机会,但一生都未出仕而以布衣终老,应该也与家族对仕官欲望不强烈的气氛有关。根据家谱中的传记记载,周述学的家族中有多位授官或做官的人都曾主动辞过官职,除他的父亲周景恒和叔父周景会外,尚有其一世祖周靖①周靖的传中收录了宋工部尚书李大同为他撰写的墓志铭,其中记载了他“在汴都时,始以父荫奏补承信郎,监江州酒税,非其好也,去。举进士,宣和中得出身,起家主中江簿,转郴州录事,遏于守帅,事多掣肘。君守法不阿,当预流内铨。已而靖康之乱,中外共忧,家国危迫。君乃以宗社大计关白大臣,至欲投书阙下,庶几天子一悟。当事者呵之曰:‘尔所言何事而书之纸耶?’卒为所沮。公知势不可为,遂弃归”。后虽起用,却又因岳飞一事,“力丐罢官”。[18]列传:4-7、四世祖周恪②周恪的传中记载他从承旨职位上“请告”[18]列传:10。、同族伯父周文爖③周文爖传中收录了明代翰林院侍讲杨维杰为他撰写的墓志铭。杨维杰与周文爖的堂弟周文烛是同年进士,此墓志铭便是后者请杨维杰写的。其中提到:“遇例授楚府良医正,非其好,不就。积书延师,教诸子弟成人者,以上罔不执经,于是文燮、文伦,其弟也,登于太学;文焕、文烛,其从弟也,举进士。而文烛与维杰为同年,官太史氏,以文章鸣于时。”又说:“太史氏(即文烛)乃状君之实,授维杰曰:‘君饬躬守默,有善人之行;避嚣遗荣,有隐者之风。富寿安乐,子孙满前,天既报之,亦厚矣。是不可以不铭。’”[18]列传:23,24等人。另外,其十世祖周茂有“处士”之名[18]列传:14-15。与他家亲近的周文烛虽在朝为官,却“寄其情于诗酒棋书,时人望之若神仙中人”,“出入清华,风流潇洒,擅才人之胜,可谓彬彬文雅之士”,还因“立朝久无所表见”而被弹劾[18]列传:27-28,可见他并不热心政治。何继高说周述学“负天人之学,蕴经济之才,而性恬淡,薄声利,绝不干荣进世庙”,帮助胡宗宪“策却徐海,计擒汪直”,虽然胡宗宪“甚委,悉形相忘”,但他“葛巾褐服,筹边幕府,不受冠带之荣,无一私言相加遗”,又“尝有以赤仄巨万贿嘱,坚拒不纳,宁甘穷约,以终其身”。何继高还说周述学在军中威望很高,兵士“夙信先生”,以致能以数言让“呼噪几变”的营兵恢复平静。但周述学“与而不一闻于当事”,“真倜傥非常之人”[9]。 这显示了他有行政才能,却不慕权力、不贪财货,而怀有报国济世之心的品格。
关于周述学的子孙,杨琼茹认为《象宗华天五星》的作者“周云”是周述学之子[12]21,此说当源自收录此书的《续修四库全书》第1 031册的目录误题“周云撰”。据家谱,周述学与妻朱氏只有一子,名天禄(1535—1590)(图2),字履祥,号改吾。可见其名、字、号均非“云”字。所以,周述学并没有名叫周云的儿子。至于《续修四库全书》所署“周云”,可能是将该书引言《神道大编象宗华天五星引》末所署的“周云渊子”误会为“周云,字(或号)渊子”所致。
黄宗羲为周述学写的传中提到的“其诸孙周仲”,杨琼茹认为周仲是周述学之孙[12]21,此说亦欠妥。首先,黄宗羲只提到周仲一人,却用“诸孙”而非“孙”来表明周仲与周述学的关系。“诸孙”与“孙”含义有别,它指除亲孙子以外的本家中孙子辈的人④如梅尧臣《〈林和靖先生诗集〉序》说:“先生少时多病,不娶,无子。诸孙大言能掇拾所为诗,请余为序”[25],此处“诸孙”指称林逋的本家孙辈林大言。。其次,据家谱,周述学之子周天禄生五子,名恭洽、恭洛、恭治、恭吉和洪达(图2)。周恭洽(生卒年不详)、周恭治(生卒年不详)、周洪达(1583—?),均字、号不详;周恭洛(1566—?),字敬中,号中阳;周恭吉(1580—?),字元阳。家谱中并未显示周述学有一个名叫仲的孙子,但记载其本家孙辈有一个人名“仲”,是周述学叔父周景会的曾孙,恰好属于周述学的孙辈。据家谱记载,周仲(1586—1643),字大生,号合公,邑庠生,他应该就是黄宗羲所说周述学的“诸孙”。
另外,黄宗羲说:“庚戌九月,坐证人书院,有帅其弟子四五人,升阶再拜者,门状为周允华。问之,则仲之诸子也。问以遗书,所存者惟算学耳。”[2]黄宗羲提到了一个叫周允华的人,当时他正带领着四五个人在证人书院举行祭拜活动。通过询问,黄宗羲了解到正是“仲之诸子”。杨琼茹在认为周仲是周述学孙子的基础上又认为周允华是周述学的曾孙[12]21。这也是误会。据家谱,周仲只有一子,名定远(图2),并称“定远,夭”,说明未及成人就已去世。查看家谱中周仲的子侄一辈,并无名允华的人,仅发现在周文烁一支中有一人名茂晔(1579—?),字允华,号改斋,邑庠生,比周仲低一辈,他应该就是黄宗羲所说的周允华。可见“诸子”不能简单理解为诸位儿子,而应理解为子侄辈的人,既可指亲儿子,也可以指本家子侄辈,黄宗羲说周允华是“仲之诸子”,属于后一种。“诸”本来有各位的意思,但在“诸子”“诸孙”中并非分别限于家族内全部 子侄辈、孙子辈的人,亦非限于多人,黄宗羲“其诸孙周仲”和“仲之诸子”的说法,正好属于指代一个人的情况。
5 结语
根据上面的考证,可以断定周述学生于1513年5月8日,卒于1590年12月30日,享年77周岁半有余。从周述学所享天年来说,李迪和查永平、武修文所拟生卒年的结果(72岁、80岁)与之差距不大,韩毅、《明代名人传》的结果(44、38岁)则相去甚远。但周述学的实际生年,比李迪和查永平、武修文的推断晚13年,比韩毅的推断则早9年,比《明代名人传》的推断则更是早17年;而其实际卒年,比武修文的推断晚10年,比李迪和查永平的推断晚18年,比韩毅的推断晚24年,比《明代名人传》的推断则晚32年。因此,上述各家所拟周述学的在世时间,的确是相当粗疏的,这反映出在证据数量不多、效力不足的情况下所做的推测是很难准确的。
通过梳理周述学及其相关旁支的家世源流,可知其先祖可追溯到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周氏家族一直存在浓厚的学术传统,也验证了徐阶为周述学所作传记中对其家世的一些说法。周述学研究数学以历学为宗,而他研究历学又以探求天道易理为指归。本文的考察表明,周述学的易学知识和他对易学的重视虽或与先祖周敦颐有某种间接联系,但主要与其叔父周景会的教授与影响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所以周述学在易学背景下的数学和历学研究,也与其家族重视易学的传统特别是周景会的影响有关。本文也揭示了周述学与周文烛的关系,并澄清了已有研究对其子孙的一些误解,指出周述学有报国济世之心却淡薄于仕进的品格,与其家族环境存在密切的联系。对周述学的生卒年和家世的考察,为进一步探讨周述学的成长环境、人际交往、学术活动,研究周述学的学术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