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智慧课堂的“针织工艺学”课程思政探索

2021-09-01琴,田

纺织服装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针织纹样思政

余 琴,田 丽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课程思政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专业教育中践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1-3]。在此背景下,我校(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对专业课程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本文以纺织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针织工艺学”为例,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系统设计教学流程,改革教学方法,探索专业课程的育人路径,为提高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提供思路。

一、 基于智慧课堂的“针织工艺学”课程思政设计理论基础

智慧课堂的本质是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深度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课堂教学的智能化。通过智慧、高效的教和学,促进师生情感与智慧的生成,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4-5]。本文研究在智慧课堂环境条件下,开展纺织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智慧课堂的优势,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的智力分为音乐、语言、技能、空间、人际、逻辑-数学和自知智力等七种不同类型[6]。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教育工作者开始对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情境、评价方式等进行反思,并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以期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真正实现因材施教[7]。目前,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主要是通过教师的道德说教以及讲述榜样的故事等方式进行[1],相关研究表明这些方式难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不同学生的智能发展路线不同,因此德育融入需要考虑个体需求。基于智慧课堂和课程网络学习空间,一方面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教师通过资源的分层设计,对不同智能的群体融入不同的德育元素;另一方面,在智慧课堂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智能特点对学习资源进行再加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主动构建自身的道德标准。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过程并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借助教师和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依靠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体系,在学习情境下改造原有的经验体系,形成新的经验体系[4]。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研究基于智慧课堂教学环境,能够更好地创造趋于现实的教与学的情境,增进师生、生生的良性互动,促进师生之间开展有意义的协作、会话和探究创作,为专业课程的隐性德育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帮助学生完成专业知识和道德体系的双重建构过程。

二、 基于智慧课堂的 “三课堂”联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研究结合智慧课堂的特点以及“针织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实际和课程思政特点,设计了基于智慧课堂的“针织工艺学”课程 “三课堂”联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智慧课堂的“三课堂”联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智慧课堂环境下“针织工艺学”课程“三课堂”联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从时间维度上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从空间维度上分为网络、教室和实验室三空间。(1)课前阶段,教师通过云课堂平台发布课程资源和课前任务,学生完成课前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学情分析,并调整教学重难点。(2)课中阶段,教师借助智慧教室环境,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互动,通过情境导入、理论讲授、原理探究、设计思路和设计实践五个环节,引导学生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通过对每个环节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合理地融入工匠精神、理想信念、职业精神、文化自信、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3)课后阶段,教师依托省级面料大师工作室采取师带徒模式,带领学生参加全国面料设计大赛,在实践指导中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传授和德育元素融入。

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智慧课堂环境下“针织工艺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1)在课前阶段,通过优化网络学习资源和课前任务,充分发挥网络空间“第三课堂”的育人功能。(2)在课中阶段,通过在智慧教室环境下开展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作为课程思政主战场的育人功能。(3)在课后阶段,借助师带徒模式,进一步发挥“第二课堂”在专业实践教学和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布置学习感受、设计作品等开放性作业形式,为学生多元化智能输出提供了可能,也为教师评价课程思政效果提供了依据。

三、 基于智慧课堂的“针织工艺学”课程思政课例设计

1. 教学对象与教学目标

本课例的教学对象为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选取的教学内容为“针织工艺学”课程纬编花样组织中的绞花组织及其设计。教学目标为:(1)让学生掌握绞花组织的定义、分类和性能,理解其编织原理和设计要点,具有设计绞花组织纹样的能力;(2)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认真严谨的职业态度,服务行业和社会的理想信念,对祖国文化的自信和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

2. 教学媒体与教学方法

本课例选取云课堂平台作为课程管理平台,在智慧教室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云课堂平台贯穿了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数据管理,集成了签到、抢答、课堂讨论、头脑风暴、作业、测验、问卷调查等各种师生互动功能,为教学过程管理提供了便捷。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3. 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融入点设计

“针织工艺学”是纺织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涵盖纺织材料、机械、工艺、设计等内容,能够融入理想信念、职业精神、社会责任、创新精神等德育元素,是专业课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融入点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思政融入点设计

四、 基于智慧课堂的“针织工艺学”课程思政课例实施

1. 实施过程

(1) 课前。教师发布任务:学生根据课程平台上“跟民间匠人学编织”视频,自学绞花编织,创作绞花纹样,并将编织的作品拍照上传至平台。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引导,引导兴趣浓厚的学生加入爱编织兴趣社,为学生进一步钻研提供网络交流空间。学生在此基础上阐述手工编织的心得体会,并通过观察总结绞花组织和纬平针组织的差异。教师分析课前学生作业情况,学生对于民间匠人精益求精的精神感触较深,对绞花织物的兴趣浓厚,但大多数学生编织的作品花纹较为简单,缺乏创新。教师根据学情调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此阶段,通过民间编织大师的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感受匠人品格,并了解绞花组织的手工编织过程,为学习机器编织奠定基础。同时,通过手工编织PK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加入相应的兴趣小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和交流空间。通过学生的心得体会和总结,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情况,为本节课的知识讲授和课程思政设计提供依据。

(2) 课中。针对课前学生学习情况,在课程情境导入阶段播放纪录片《阿兰毛衣》片断,并设置讨论互动,让学生找出渔民创造毛衣纹样的灵感来源。通过学生自主探寻阿兰毛衣纹样的发展历史,鼓励学生从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形成创新意识。

在理论讲授阶段,教师整理课前学生总结的绞花组织和纬平针组织编织差异的关键词,并结合直观的线圈结构图对比,引导学生梳理绞花组织的定义、分类和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设置织物辨别实验和测验环节,学生分小组进行织物小样分析,正确进行分类并完成测验。通过织物小样辨别实验,引导学生将面料知识转化为面料分析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职业精神。借助云课堂建立即学即测的过程化考核机制,及时了解学生每一步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实现“智能”课堂。

紧接着带领学生探秘绞花组织的编织原理。学生小组合作,通过课程信息化资源“针织物移圈的UG动态视频”自主探究移圈针的结构特点,并通过云课堂头脑风暴总结机器移圈的步骤。教师根据学生头脑风暴结果反馈进行总结和补充。然后,教师随堂播放介绍中国品牌慈星电脑横机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电脑横机移圈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树立对中国制造的信心。通过讲述慈星电脑横机创始人的创业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服务民族工业、追求卓越的信念。

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整理组织纹样设计的思路。采用针织CAD虚拟软件,为学生演示不同针法搭配出来的花纹效果,强调绞花组织设计的原则。同时,选择几个较为典型的绞花组织纹样与传统的徽派建筑装饰纹样进行对比,学生小组讨论,寻找针织绞花纹样与徽派建筑装饰纹样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创元素与针织纹样设计结合起来,建立文化自信,提升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创新高度。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教师通过云课堂开展绞花组织设计创意的头脑风暴活动,并将结果整理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思维路径,整理设计思路,提高针织纹样创作能力。

最后,教师引入真实的企业绞花纹样设计任务,学生分小组进行纹样设计,教师进行分层指导。对于创新意识较薄弱的学生,引导其从简单的几何纹样着手进行变换设计;对于思维较为活跃的学生,则引导其将中国传统纹样、自然意象等更加丰富的元素融入纹样设计。学生将小组设计作业提交云课堂,由教师对设计的合理性和创新性进行评分,并邀请企业导师对作品的实用性进行点评和打分,以提高学生设计作品与实际应用的对接能力。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把创新意识融入针织纹样的创作过程,将“知”和“行”统一起来。教师根据学生作品的创新性进行评分,落实课程思政的考核机制。

(3) 课后。依托安徽省纺织面料大师工作室,采用师带徒模式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为他们制定基础性实践任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推荐其参加适合各自能力的专业面料设计比赛,发挥“第二课堂”在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坚定实业报国的理想信念,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将其培养成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2. 实施结果

课前作业显示,学生编织的绞花作品较为简单,且花纹雷同,缺乏创新。经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设计的花纹质量明显提高,其中有30.23%的学生设计作品中引入了中国结、回形纹、云纹、徽派建筑纹样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1名学生运用徽派建筑纹样设计的作品 《凭栏听雨》针织纹样获安徽省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大赛二等奖。此外,课前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愿意加入各种手工兴趣小组、竞赛小组的比例只有6.98%;经过该课程学习,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自愿加入各种专业兴趣小组的学生人数占比提高到44.19%。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针织纹样设计充满了兴趣,希望课后进一步提升自身针织面料设计的专业水平,为服务针织行业打好专业基础。

五、 结语

本文以“针织工艺学”课程中的绞花组织及其设计教学内容为载体,对智慧课堂环境下纺织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探索。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三课堂”在课程思政中的协同作用,引导学生将道德行为付诸实践,提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为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针织纹样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优雅针织柔情秋意
针织暖意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多彩针织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会隐身的针织迷彩
西夏陵出土砖饰纹样与特点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