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防控中高校网络舆论宣传及其引导策略
——基于上海市32所高校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实证分析
2021-09-01叶圣华
叶圣华,钱 程
(东华大学 a.机械工程学院; b.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16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前,面对重大疫情防控这一特殊的新形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场域、教育载体以及话语形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战场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以网络舆论宣传为主的“云上思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以高校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作为网络舆论宣传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高校应牢牢抓住疫情防控这一契机,分析大学生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思想变化与行为特点,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这个载体,主动发声,因势利导,切实提升网络舆论宣传的针对性与价值性,对于推动疫情防控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一、 重大疫情防控中高校网络舆论宣传的现实挑战
2020年初,我国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隔离在家,日常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网络成为关注疫情信息、在线学习的重要媒介平台。由此,网络舆论场域成为凝聚疫情防控思想共识的关键之地,关系到整场战“疫”的最终胜利。但是,高校在推进网络舆论宣传工作的同时,也面临着舆论场域复杂化、舆论主体多元化、舆论叙事去真相化等现实挑战。
1. 舆论场域复杂化
随着全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资本、商品与信息的不断涌入之下,网络舆论生态、话语传播方式、媒介宣传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各种网络思潮在舆论场域交锋冲击,舆论场域愈发复杂化。在疫情防控过程中,西方敌对势力借题发挥,利用大学生对于疫情发展形势的关注,不断散播反党、反社会主义舆论,历史虚无主义、政治虚无主义、价值虚无主义等思潮甚嚣尘上,政治无用论、制度缺陷论、病毒阴谋论等沉渣泛起,刻意否定党的领导、丑化党的形象,抹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抗击疫情中的优越性与作用。在疫情源头尚未查明期间,一个名为“@微客铁汁5”的微博账号,便冒充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陈全娇,在微博上实名举报新冠病毒来自武汉病毒研究所,散播“武汉病毒”“中国病毒”等阴谋论。我国针对疫情所采取的隔离防控措施则被恶意传播为限制人身自由。疫情突发响应机制、各地政府统筹监管机制、红十字会运行机制先后被推上舆论热搜,“美国是对中国最大的援助国”虚假传播,各种网络思潮持续占据舆论场域,不断否定党和政府的疫情防控工作,美化西方敌对势力的形象,以期达到解构大学生对于党和政府认同的目的,进而消解抗击疫情的凝聚力与价值共识。
2. 舆论主体多元化
当下,新媒体已然取代大众传媒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随着新媒体的不断自我赋权,舆论主体从传统的主流媒体拓展到普通网民群体,传播结构由“一对多”向“多对多”转变,“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意见领袖”,“去中心化”“扁平化”传播模式成为网络舆论传播的新特征,职业公知、网络大V、直播UP主等都可以随意设置网络舆论议题,成为主导网络热点事件走向与发展的核心轴。在资本逻辑的操纵下,经济利益主体日益多样化,每一个网络热点事件的具体进展往往都聚集了多元意见的对立[1],其背后的价值立场纷繁复杂,势必导致网络舆论与价值观念的多元。在疫情防控期间,多元舆论主体的推波助澜为网络舆论的失范提供了温床,成为相关负面舆论爆炸性传播的催化剂。多家别有用心的媒体指责中国抗疫不力,高度评价与认可美国抗疫模式,要求“中国向世界道歉”,在各网络大V的助推下,这一舆论长久占据舆论榜单。此外,由一个名为“@魔女小稀”的微博账号恶意发布的抹黑视频被CNN记者Ezra Cheung转载至推特之后,数小时内便获得了几十万人的点击观看,严重诋毁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在多元舆论主体的挤推下,政府与高校网络舆论宣传的权威性受到巨大挑战,主流权威潜在式微。
3. 舆论叙事去真相化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极大,目前学界对于这种病毒的科学研究尚在进行中,利用信息的不对称等,在“流量”的利益驱使下,网络舆论被陆续制造的负面议题主导,以其去真相化、非理性化叙事形式不断解构、冲击着真相。负面议题一经群体诱发便会以指数型倍数发酵,情绪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事实的影响力,网络舆论成为公众宣泄非理性情绪的工具。这种情感宣泄是共鸣性的、破坏性的,给网络舆论宣传带来了诸多困境与梗阻。在疫情暴发初期,确诊人数、疑似人数、死亡人数曾不断增加,伴随由疫情所引发的停工停产、防疫物资紧张等社会经济问题为各类虚假信息提供了可趁之机。利用因疫情所积蓄已久的负面情绪,以夸大、编造等方式不断制造虚假新闻,通过悲情叙事刻意渲染疫情惨状,营造恐慌氛围。医护人员及其家属“被去世”、病人救助“被无效”等,通过编纂一系列悲惨“事实”,歪曲疫情防控真相,不断放大网络舆论的片面性解读,加剧公众情绪的偏激与恐慌。宣扬反权威、反主流的价值立场,异化公众情感共鸣,将对于疫情暴发的不满上升到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包含公众基本社会共识的文化基础的批判,甚至导向对社会主义性质、理论、制度、道路的否定[2]。政府权威被潜在弱化,最终造成政府公信力降低,削弱了公众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
二、 重大疫情防控中高校网络舆论宣传的总体态势
本文以上海市32所高校于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3月31日发布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为样本对象,共计搜集整理3 501篇文章,在人工编码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分类与分析。研究发现,在疫情防控过程中,高校网络舆论宣传总体呈切入、聚焦、升华三个阶段:切入——坚持问题导向,以把握疫情之势为关键点;聚焦——坚持价值导向,以培育爱国主义为着力点;升华——坚持行为导向,以凝聚思想共识为落脚点,舆论宣传价值引领特征鲜明。
1. 切入——坚持问题导向,以把握疫情之势为关键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疫情,回应境内外关切。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强有关政策措施宣传解读工作,增强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和社会信心。”[3]疫情发生以来,高校网络舆论宣传反应迅速、先声夺人,积极响应党中央工作部署,坚持问题导向,以把握疫情之势为关键点,充分运用网络宣传抢占舆论高地,以清醒的认识和政治站位掌控舆论引导权。2020年1月21日,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海关学院、上海商学院最先发布《@全体师生: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这份寒假温馨提示请查收!》《关于新型冠状病毒,你需要知道这些》等疫情相关文章。随后各高校陆续开展重大疫情防控网络舆论宣传。自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3月31日,32所高校共计发布3 501篇文章,与疫情相关的文章2 832篇,占81%,其中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发文数位列前三(如图1所示),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图1 2020年1~3月推文趋势图
2. 聚焦——坚持价值导向,以培育爱国主义为着力点
随着疫情进一步发展,高校网络舆论宣传在普及疫情防控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将疫情防控作为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课,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通过讲好战“疫”故事、凝练战“疫”精神,生动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着力聚焦价值导向,培育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怀。本研究选取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四个自信、四个意识、制度优势等20个关键词,通过对3 501篇推文内容进行匹配检索发现,“爱国主义”共计出现241次(如图2所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共计出现110次,以3月份最为集中(如图3所示)。
图2 推文关键词匹配检索汇总图
图3 推文关键词匹配检索趋势分布图
同济大学在2月14日推出《见字如面!同济大学致2020高考学子的一封信》,勉励高考学子济世兴邦、爱国奉献;3月3日推出《同济大学新冠肺炎防控第一课空中开讲》文章,号召广大同济青年在抗击疫情中感受责任与担当,常怀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复旦大学在3月18日首推《解码中国之治·战“疫”专辑》系列视频微党课,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挖掘战“疫”中的育人元素,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等视角阐述“中国之治”,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战“疫”所彰显的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3. 升华——坚持行为导向,以凝聚思想共识为落脚点
对文章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内容主要集中在“弘扬情怀、凝聚信心等人文关怀宣传”(22.45%)、“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与学术科研”(16.97%)、“抗疫一线的典型人物与先进事迹”(12.8%)、“疫情相关知识、进展等信息通报”(10.57%)、“防疫要求、宣传举措与防控经验”(9.74%)、“心理防疫、运动防疫等校本防疫措施”(5.43%)、“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等宏观内容”(2.94%)、“其他”(19.11%)等八类主题(如图4所示)。通过对每日文章主题进行分析发现,高校网络舆论宣传在2月份之后,对于“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与学术科研”“弘扬情怀、凝聚信心等人文关怀宣传”“抗疫一线的典型人物与先进事迹”等方面的宣传逐渐增强,并且贯穿始终。通过生动讲述、及时传递抗疫一线的先进典型、学术科研攻关等战“疫”故事以及“逆行者”“最美战士”“请战书”等,激励大学生坚定信心,自觉地将抗击疫情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联系起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以青春的责任担当投身到抗击重大疫情的伟大斗争中去,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思想共识。
图4 推文主题分布趋势图
三、 重大疫情防控中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选择
网络舆论场域是重大疫情防控的重要战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高校网络舆论宣传始终遵循党中央疫情防控总要求,坚持政治引领,积极回应现实关切,凝聚网络正能量,为打赢疫情战发挥了良好的网络舆论引导作用,这是一次以重大疫情防控为契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探索。基于此次重大疫情防控,亟需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从“精准监测,掌控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全员联动,增强网络舆论引导传播力”“形式创新,提升网络舆论引导感召力”等维度出发,优化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开创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
1. 精准监测,掌控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
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网络舆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发展迅速,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应充分借助大数据智能算法技术,建立科学精准的网络舆情综合研判体系。通过精准监测网络舆情的产生、传播与发展,科学研判各类网络平台“热搜榜”“话题榜”的舆论走向,构建快速、完善的网络舆论宣传引导机制,优化网络舆论预判与引导水平。借助高校新媒体矩阵,化被动为主动,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第一时间识谣辟谣,切实回应学生对网络舆情、热点议题的关切与困惑,引导大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打破信息壁垒。通过科学设置网络议题,重塑网络舆论场域,突出主流舆论导向,掌控网络舆论主动权。
2. 全员联动,增强网络舆论引导传播力
在全媒体时代,借助网络的技术赋权,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党团组织等成为网络舆论引导的行为主体。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多方行为主体的共同参与。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应树立“智慧思政”理念,通过全员全过程联动,积极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育人体系。要聚焦疫情防控,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从不同角度、多个领域针对性开展网络舆论宣传,培养一批政治成熟、立场坚定、接地气的网络舆论“意见领袖”,及时回应学生对于疫情防控的关切,纾解学生的恐惧不安心理。要提升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亲和力,将舆论引导落实落细,提升学生对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认识,进一步增强网络舆论传播力,高扬网络舆论主旋律,守牢网络舆论主战场。
3. 形式创新,提升网络舆论引导感召力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要进一步优化内容供给,围绕疫情防控主题,从学生视角出发,以贴近大学生的网络语言、传播形式对主流话语体系进行转化。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云班会”“云党课”“云思政”等,创新网络舆论宣传形式,强化生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理疏导教育。此外,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征集主题海报、漫画、微视频等生动鲜活的网络文化作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深度融入,在文化创造中凝聚思想共识,不断提升网络舆论引导的感召力。
四、 结语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和主战场,网络话语主体、话语媒介、传播速度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网络舆论宣传是一次极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本文基于对上海市32所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网络舆论宣传的梳理,探讨了重大疫情防控中高校网络舆论宣传的发展脉络、传播效应和引导机制等,以期为新形势下高校优化网络引导策略、开创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提供一定的借鉴。在复杂多元的网络舆论场域,高校如何把握网络舆论宣传的客观规律,积极探寻契合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现实关切的引导机制,不断提升网络舆论引导的感召力与传播力,推动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