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起规模羊场羊放线菌病的诊治

2021-09-01周明德

湖南畜牧兽医 2021年4期
关键词:林氏放线菌羊场

周明德,王 剑,周 英

(湖南省湘潭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湘潭411000)

羊放线菌病是由林氏放线菌或牛放线菌引起,并常伴有化脓性棒状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参与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该病在生产中不常见,但在某些特定环境致病因素影响下,防控措施不当,引起羊放线菌感染,导致发病或死亡,给羊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介绍2014年一起规模商品羊场发生羊放线菌病的诊治案例,希望能在养羊业主及兽医同行处理类似临床病案时,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

1 基本情况

2014年8月4日,湖南省湘潭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韶山市畜牧水产局求助报告。因韶山市某村一规模商品羊场自7月中旬以来,发生不明原因死羊现象,每天有1~2只羊死亡,使用青霉素、板蓝根等药物治疗无效,现已死亡20只羊左右,经济损失不小,故请求派专家赴生产一线指导防控工作。8月5日湘潭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人员一行赴当事羊场开展流调工作。

主诉:该羊场为2010年新建商品羊场,由于生产顺利、疫病较少、效益较好,羊场从起初的40多只发展到2014年300多只养殖规模(母羊240只,公羊75只)。平时羊场疾病治疗及兽医免疫等工作,由没有经过系统兽医技术培训的畜主兼任。按疫病防控技术要求,羊场每年免疫羊痘、小反刍兽疫、羊三联四防、口蹄疫、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2014年7月中旬以来,存栏羊陆续发病,按平时治疗羊病方式治疗无效,已死亡20只左右。发病羊日常少食少饮,大部分病羊肩胛部、颈侧部、下颌部长有乒乓球大小的隆起物,少数羊乳房溃烂发炎。发病2~3天后,病羊无反刍,吞咽、咀嚼明显困难。

现场询问韶山市畜牧水产局及该羊场所在村负责动物防疫工作同志,了解到近期发病羊场所在村及周边村无羊病发生的报告。

2 临床症状

症见两只正处在发病状态的羊进行性消瘦、行为呆立,对身边草料及水源有采食及饮水欲望,但不食不饮。一只病羊(1号羊)右下颌部位长有乒乓球大小的隆起物,体温39.7℃;另一只羊(2号羊)右肩胛侧皮肤长有与上只羊类似大小和形状的隆起物,体温39.4℃。病羊隆起处皮肤被毛非常稀疏,有波动感,触摸起来有点像柔软的小皮囊。

3 实验室诊断

3.1 显微镜检查

现场从未破裂的隆起物组织内无菌抽取内容物,注入5mL PP灭菌离心管内,送实验室检查。实验室内,用无菌接种环蘸取少许离心管中病样,涂抹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加入1滴15%氢氧化钾溶液充分混合,用盖玻片均匀挤压,经低倍弱光镜检,可见呈放射状排列、聚集在一起的短杆菌。

3.2 分离培养

用无菌接种环蘸取离心管中病样,分别接种于肉汤培养试管和血平板培养基上,在37℃恒温箱中培养48h。肉汤培养试管中可见均匀混浊,在管底生有少量沉淀。在血平板培养基上划线处长有细小凸起、呈半透明、灰白色的菌落,直径0.5~1mm,继续培养,菌落逐渐增大,呈黄色。

3.3 革兰氏染色

取少量肉汤培养液涂抹于载玻片上,经革兰染色,镜检观察病菌呈红色,表明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资料查询,诊断为羊放线菌感染。

4 治疗及结果

4.1 隔离消毒

对病羊进行隔离饲养,使用聚维酮碘或2%NaOH溶液等消毒药对圈舍、饲槽和周围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每天1次,连用3天。

4.2 治疗过程

(1)8月6日,我们对前述的两只病羊(编号为1~2号)分别静注10%碘化钠注射液20mL,间隔6~7天用药一次。治疗后嘱咐畜主用注射器连上去除针头的头皮针软管,从病羊嘴角塞入,慢慢浸润性推喂1.5g左右食盐+多维葡萄糖溶液300mL以上,每天一次。

(2)8月14日,对新增5头发病羊隔离饲养,分别编号(3~7号),并与1~2号病羊同期进行静注治疗(见表1)。治疗后嘱咐畜主按前述同样方式对所有病羊推喂多维葡萄糖盐水,同时在7号病羊每个隆起物内试验性注射2mL碘伏消毒药,每天一次。

(3)8月20日,7只病羊与14日治疗时相比,症状改善不十分明显(见表2),继续静注碘化剂治疗(剂量如表1)。嘱咐畜主每天继续推喂多维葡萄糖盐水,每天每头病羊喂服2g碘化钾,继续对7号病羊每个隆起物内实验性注射2mL碘伏消毒药。

表1 2014年8月14日7只病羊观察及治疗

表2 2014年8月20日观察治疗情况

(4)8月26日再按8月20日治疗剂量,对每头病羊静注10%碘化钠注射液,并嘱咐畜主每天继续推喂多维葡萄糖盐水。

4.3 治疗效果

9月6日我们现场发现,经治疗7头病羊的症状消除,病变部位不同程度的萎缩、结痂,除2号羊外,其余6只病羊精神状态、采食状况全面恢复正常。

5 讨论

5.1 放线菌广泛存在于土壤、饲料、饮水中,也存在于动物的口腔及上呼吸道中。当羊在采食的过程中遇到带刺的饲料(如谷芒、谷糠、带刺的树枝)或饲料中夹有尖锐的金属物时,消化道黏膜因受到破损而感染放线杆菌,从而通过组织间隙在机体内向周围扩散。除放线菌本身的致害作用外,体内常在的致病性葡萄球菌、化脓棒状杆菌从粘膜破损处侵入,形成肉芽肿或慢性化脓病灶,机体发病时,影响动物采食、饮水,降低机体抵抗力。羊放线菌病起主导原发作用的是放线菌属的林氏放线菌,主要侵害易感动物的舌、颊、头、颈、皮肤,导致吞咽、咀嚼功能障碍。林氏放线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60℃15min杀灭。牛放线菌主要侵害易感动物骨、肺等部位,常用消毒药、太阳光、干燥环境均可杀灭。放线杆菌在药敏试验中对青霉素、链霉素、头孢、红霉素、磺胺类药物敏感,但在临床上由于病畜肉芽肿及化脓灶的存在,药物难以渗透,疗程长,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

5.2 临床上,羊放线性病大多在牛放线菌、林氏放线菌、化脓棒状杆菌、葡萄球菌共同作用下导致临床症状,影响生长、降低皮毛、胴体利用价值,甚至直至死亡。尽管青、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磺胺类药比较敏感,但药物不易充分渗透到放线菌肿、化脓灶组织中,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治疗工作量、耗药量较大。本次病案使用10%碘化钠为主静注治疗,操作易捷、简便,治疗效果较好。如果出现体温升高等继发感染状况,还应设定治疗方案,配合青、链霉素及解热药进行合理治疗。

5.3 本次羊场发病原因分析:畜主流转数十亩山地用于放牧,在羊本次发病前正进行重新翻耕,准备重新垦植,流转地地表小灌木、杂草所剩无几,但每天仍有300多只羊在流转地正常放牧。治疗期间,我们发现不少放牧地大小乔木树干皮被啃食的痕迹,由于舍饲部分的草料量没有适当增加,导致羊群大量啃食树干皮,抵抗力较弱的羊因粗糙的树干皮对消化道黏膜物理性破损,引发羊放线菌病原侵入机体。

5.4 造成本次羊场20多只羊死亡原因分析:首先是畜主没有明确病因,药品使用不当;其次是延误了正确的治疗时间,导致舌、颊、头部受到侵害时,舌体变粗变硬,不能正常饮水、采食,最后病羊因营养不良衰竭死亡,这也是病羊日渐消瘦的关键原因。

本次临床诊疗实践证明:发生羊放线性菌病时,治疗及时,病羊体温变化不大,没有出现继发感染现象;只要放线菌侵入条件存在,各日龄阶段羊都可能引起发病。

6 防治建议

6.1 加强饲养管理,对放牧地食料、舍饲食料可能存在的尖锐物要有预期,带有尖锐芒刺之类的舍饲饲料最好经过无害的生物、物理、化学方法进行有效软化处理再投喂。

6.2 发病时要及早准确诊断,并进行科学有效治疗。实践工作中不少养羊户自行治疗时,由于药品使用不当,或是治疗方式不当,导致较大的经济损失。羊发病时,建议及早邀请有经验的临床兽医或者相关机构指导诊断、治疗。

猜你喜欢

林氏放线菌羊场
青藏高原土壤放线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泥土的清香来自哪儿
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
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
王老五破案
香港林氏总商会荣获韩半岛和平奖章
种羊场生存发展之路
浅谈规模化羊场夏季常见病及防治方法
试析羊场寄生虫病的危害及其防控技术
团结的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