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稿》主体性思想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体现

2021-08-31伍慧思方莉

理论观察 2021年2期
关键词:体现手稿精准扶贫

伍慧思 方莉

关键词:精准扶贫;主体性思想;体现;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2 — 0058 — 0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最后的胜利。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形势严峻,越是紧要关头,越是要团结一致共渡难关。人民群众作为主体,始终是历史的创造者,精准扶贫要注重激发贫困群众的主体性思想,充分发挥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内生动力,鼓励群众主动地参与就业创业活动,争取实现自主脱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一、《手稿》中的主体性思想

(一)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主体及其性质的规定

马克思在《手稿》中多次提到了“主体”一词。例如,马克思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一节中写道“他首先是作为工人,其次是作为的主体,才能够生存。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自己作为肉体的主体,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1〕,指出主体是“肉体的主体”,是自己劳动对象的主体。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为了自身的生存,人必须先成为一个劳动者,劳动是人成为自身肉体的主体的先决条件,马克思认为人作为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性思想体现于人作为自身主体的劳动过程中。

首先,自觉能动性与自主性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重要内容。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种的那个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2〕这说明人在生产实践活动会不自觉发挥自主性与自觉能动性,因为人具有自主性,人才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然的客观规律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在符合客观规律发展条件下服务于人类本身。同时,人的自主性与自觉能动性还表现在人作为主体,在处理与其他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与主动性地位。

其次,人的主体性是具体的、历史性的。马克思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提到“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私有财产作为为地存在着的活动,作为主体、作为人,就是劳动”、“工业的主体本质也同时含着地产的主体本质”〔3〕。马克思将人视为主体而存在,并提出主体的本质是劳动,用劳动来指代主体,而劳动又是在特定的、具体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的,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具体形式与方法会有所差异。马克思将“劳动”视为“主体”,指明了人作为主体在历史实践活动中所展现的主体性,也在具体的历史实践活动产生不同的变化。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是由历史实践活动决定的,其主体性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积淀而成的并且不断增强的。

最后,人的主体性具有个性与社会性两种特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为主体的自身的个性和社会性这两种特征。每个人既具有自身的需求所展现的个性特点,人也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体,人的主体性具有社会性特征。“人是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人的特殊性使人成为个体,成为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人也是总体,是观念的总体,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4〕马克思提到人是社会独立的个体,是作为个体的社会存在物,同时,人作为类存在物,其个体生活与生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具有社会性。人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于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展现出的个性与社会性特征中。

人的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活动是人形成主体性思想的核心媒介,人通过思维劳动与实践劳动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有选择运用客观规律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作为主体在与客体进行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展现的自觉能动性、自主性、个性与社会性就是人的主体性思想的表现。

(二)马克思关于劳动者主体性被剥夺的思想

马克思在《手稿》中首次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他认为人是类存在物,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而在财产私有制的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与产业机械化,劳动发生了异化。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现实状况为基础,分析了劳动者在财产私有制的社会中丧失主体性的四种情况,即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的概念是指,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化成一种不受自己控制的力量,相反,变成一种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劳动者在私有制背景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逐渐丧失主体性,其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在劳动异化过程中被剥夺和否定,他们在经济领域丧失主体地位,会直接导致他们丧失政治主体性、文化主体性。

(三)马克思关于劳动者主体性凸显的思想

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强调“人始终是主体”,以及主体的本质与特征,对主体的概念给与了相对详细的规定。人的主体性指人作为主体在本质上的规定性,凸显于人作为主体与客体对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人的主体性并非自古有之,它是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形成的。人通过自主自觉能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实现自身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在这个实现自己价值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人作为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自觉能动地运用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自由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面对客觀存在的客体对象,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可代替的。

二、精准扶贫工作中主体性思想的发挥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5〕解决贫困群众的贫困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体力量还得依靠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主体性作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增强群众的主体性地位。

(一)以我为主,主动脱贫

马克思在《手稿》中强调“人始终是主体”。扶贫组织与贫困群众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体,其主体性思想在精准扶贫与脱贫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落后的物质条件与心理贫困是导致贫困主要原因,其中,贫困群众的心理贫困是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只有解决贫困主体的心理贫困,才能实现脱贫攻坚。精准扶贫重在解决贫困主体的心理贫困问题,只有让贫困主体意识到扶贫组织的帮扶措施只是为他们实现脱贫起辅助作用,必须依靠他们自己才能脱贫,认识到脱贫受益人最终是他们自己,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解决贫困的根源不在于“扶贫”而在于贫困主体充分发挥主体性,自觉、自主地为实现自身脱贫发挥出智慧,贫困群众的积极地配合当地政府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自主地参与扶贫就业创业培训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素养,客服心理障碍,改善自身生活条件。

(二)融入扶贫组织,凸显自觉能动性

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是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人的特殊性使人成为个体,成为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人也是总体,是观念的总体,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6〕。人的主体性具有个性与社会性,人作为自己的主体本能性地为自己谋幸福,个人幸福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个人主体性思想是立足于社会发展而形成的,贫困主体在融入扶贫组织的过程中追求幸福生活。贫困群众积极地参与扶贫组织的帮扶活动,有利于政府更好地了解贫困户的真正的诉求,进而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贫困主体自觉、自主地监督组织的识贫、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促进扶贫相对的公平,有利于增强贫困地区政府在当地居民中的公信力与决策威望,推动扶贫政策的实施。贫困主体在参与脱贫攻坚活动中充分发挥了自主性与创造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增强了自己在政治领域的主体地位。

(三)自由创、享文化,促进思想脱贫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人在自由自覺劳动时,也会使自身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贫困主体自由创造、享受文化,激发贫困主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增强自身在社会主义文化领域中的主体性地位。文化对人的主体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的主体性通过参与创造文化活动过程而展现,人在文化的影响下不断激发创造性,突破自己的极限,在实践活动中增强自身主体性。新时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解决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已经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检验标准。乡村文化对于激发贫困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至关重要的,繁荣美好的乡村文化能够为贫困群众带来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贫困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活动能够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增强他们主动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实现他们自己在文化生活中的主体性地位。

三、《手稿》对增强精准扶贫对象主体性的启示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到,“人是类、群体、和个体存在的有机结合。质言之,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自由自觉地劳动的、具有各自独特个性的社会存在物”〔7〕,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贫困户作为自己的主体自主、自由、能动地参与识贫、脱贫、退出机制实施的全过程,是贫困户实现自主脱贫的重要体现,也是强化贫困群众在各领域主体性地位的必要举措。

(一)坚定脱贫信心,强化贫困群众脱贫主体性

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8〕人作为自身与客观对象的主体,其主体性展现出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将促进主体以一种全面方式发展自己和实现自身的价值。贫困问题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新时代的中国对贫困治理问题坚持客观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有信信心、有能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激发贫困主体自身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脱贫致富的智慧与毅力为根本基点,融合所有贫困主体的有生力量,激发贫困群众内在潜力,将每一位贫困主体力量融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中。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响应精准扶贫政策

人作为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具有区别于动物的主观能动性是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提出“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9〕贫困群众作为自己和自然物的主体,他们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自觉、能动地激发自身脱贫致富的毅力,在脱贫攻坚战中实现脱贫致富。贫困地区的领导主体要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重视从思想上拔穷根,引导他们形成艰苦奋斗、自强自立、苦干实干的精神状态,坚决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

(三)凝聚贫困主体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年是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据习近平同志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截至2019年底,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脱贫,全国贫困人口还有551万人。我国的脱贫工作依旧不容乐观,作为中国人民主体,特别是处于贫困地区的贫困人民和组织,更应该众志成城、凝聚成一股力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奋战到底。人的主体性的个性与社会性表明贫困主体的贫困不只是单个人的贫困,而是涉及一个家庭、全社会和整个国家的贫困。这就决定了人民群众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体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与马克思的《手稿》中关于主体性思想一脉相承。实践表明,只有发挥人民群众作为主体在精准扶贫中的主体性力量,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主体的斗志、创造性与积极性,才能真正做到精准扶贫中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引导贫困群众增强自身主体性,积极主动地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8、180、18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8.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2.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8.

〔7〕聂锦芳.“巴黎手稿”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3-1-3(03).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6.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5-196.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体现手稿精准扶贫
作家手稿
天价手稿
罗丹手稿
情感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体现
艺术品位在生活中的体现
音响符号在舞台表演中作用的体现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