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党的作风建设

2021-08-31潘晨鸽

理论观察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

潘晨鸽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作风建设;意义;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2 — 0031 — 0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政党的精神旗幟”〔1〕,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产生并形成优良作风的肥沃土壤。在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狠抓党的作风建设是新一届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和突出亮点。因此,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当代价值,以及探索如何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当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并经过历史沉淀,在今天仍有合理价值的文化。包括行为、制度、知识、技艺、思想精神、文学艺术等各个层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它在指导人们认识实践、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时代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是重要的精神力量。不仅是我们国家、民族和政党发展壮大的历史源泉,还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优良作风的基本遵循。蕴藏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行为准则。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的实践哲理;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的治国理政观念;严于律己、慎独慎省的个人修养等,都对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

植根于中华大地沃土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国家社会的精神支柱。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显著的特征。鲜明的民族性,在于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在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独特的风俗习惯、民族精神文化为中国特有,是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标识。强大的包容性,在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容纳了历史中不同时期各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吸取了多元的外来文化精髓,并在不断碰撞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以此形成了和而不同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其强大生命力的显著特征〔2〕。悠久的传承性,在于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不曾中断历史进程的文明古国,虽历经数次的朝代更迭、民族交融,但中华传统文化自身所具有的核心价值和精华部分仍传承至今,未曾消逝,反而历久弥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追求。在人类文明的悠久历史中,中华民族不懈努力,用智慧创造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国家传承和发展的基础〔3〕,也是中华民族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蕴藏其中的丰富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为解决当代人面临的难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换言之,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在人文建设方面,有助于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当代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为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支撑;有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提供新思路。在国家建设方面,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党的建设方面,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促进党员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提升党员领导干部严于律己的认知水平,培育为民服务的群众观点〔4〕。总而言之,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党的作风建设重要意义

(一)加强作风建设的时代需求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人民对党的直观感受就是看党的作风,党风正则人心齐,党风斜则人心失。因此,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对党的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习总书记强调,紧抓作风建设的同时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毋庸置疑,我们党从来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者和继承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自觉承担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在新时代,不仅需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而且要求全面从严治党,狠抓作风建设。作风建设是吸取经验教训的过程。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既符合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又为作风建设提供了精神力量和历史智慧。

(二)促进党风建设的思想源泉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土壤中。包罗万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为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指导,是促进党风建设的思想源泉和基本遵循。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行为观念,见贤思齐、学思践悟的学习风尚,以民为本、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慎独慎省、严于律己的自我约束,无不是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体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共产党人的态度行为。为我们党形成优良作风,树立良好形象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带领广大人民艰苦奋斗的实践中,我们党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而且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生动展示。在新时期,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紧抓作风建设,就要固本培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三)形成优良作风的有效途径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时代的需求,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内在需要。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党风建设有着双重历史渊源,在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中,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也影响着党和国家的建设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我们党建设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夯实党的作风建设、形成优良作风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式。我们党在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三大优良作风的历史证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正确有效的。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就要以史为鉴,将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作风建设,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此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形成优良的作风,树立良好的形象。

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党的作风建设实现路径

(一)党的思想作风建设

党的思想作风,是党组织和党员在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中所表现出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行为取向和精神风貌,是党风建设的灵魂。因而强化党的作风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可以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作用来强化党的思想作风建设。

秉承“经世致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我国很早就有“求是”的传统。先秦时期,就有“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强调要明辨是非。在明代,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经世致用”的观点,要求读书人关注现实问题,反对不切实际的空学之风。无不是对党的思想作风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共产党更是在长期的奋斗过程中,继承发展其精华,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而加强促进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既要传承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努力从中汲取智慧;又要在其带领下明辨是非、求真务实,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紧抓艰苦奋斗教育,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共产党人的传家宝。“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就是凭借自身的艰苦奋斗和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不仅关系到党员自身的前途命运,更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因此,促进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就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以补足精神之“钙”,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二)党的学习作风建设

党的学习作风,是党员在对待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贯思想态度和行为风格,简称“学风”。具体来说,就是党员干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问题。在党风建设中,学风建设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高低,还关系党风建设任务能否顺利进行。加强党的学风建设同样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学而信之”,坚定方向不动摇。因有“学而不信”,故必“学而信之”。在我们党员队伍中仍存有一些同志言行不一,这样的行为似“毒瘤”侵蚀着党的理想信念与政治方向。对此,习总书记深刻指出,共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理论自信。正所谓“无专精则不能成”,我们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抱着追根究底的精神,真正做到学懂、学通、学透,从而坚定理想信念。

“学而思之”,端正态度不迷茫。“问渠那得清如徐,为有源头活水来”,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只有不断学习,我们党才能与时俱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命活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在学中思、思中學,我们党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社会主义方向不偏离。加强党的学风建设,党员干部必须端正学习态度,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加强学习,以此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水平,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而行之”,作风建设不空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实践,历史证明,照搬照抄和本本主义是要不得的。学习不是走过场,学以致用才是目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加强党的学风建设,要以“学思践悟”促“知行合一”。坚持以“学”践“行”,以“行”促“学”,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引领良好的学习风气,彰显我党的优良作风。

(三)党的工作作风建设

党的工作作风,是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我们党能长期执政并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与支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于对党优良作风的认同而形成的信任感。因此,加强改进党的工作作风是一个执政党应有的态度追求。

坚持“以民为本”的服务意识,密切联系群众。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脱离群众是一个党执政后,特别是长期执政的最大危险。而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在吸收借鉴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基础上,我们党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加强党的工作作风建设,要重视民本思想教育。党员干部要听民声、知民情、解民意,将“执政为民”真正落在实处;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树立“为政以德”的从政观念,以人民为中心。“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在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立德”既是为人之本,也是从政之基。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为政以德”德治主张,是我们党执政时所必需的。习总书记也常引用儒家经典引导党员干部树立为政以德的从政观念,从而做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加强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建设,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为政以德”的优秀传统文化带领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四)党的生活作风建设

党的生活作风,是党员领导干部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综合反映党员干部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生活情趣等。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先锋模范,其生活作风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加强改进党的生活作风,是树立党的形象并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必然要求。

“慎独慎省”,做到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是保持我们党肌体健康的良药,还是解决党内矛盾、纠正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就要用好这个武器。要正党员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就要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借鉴。如“君子必慎其独”,“吾日三省吾身”的“慎独慎省”精神。党员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己,用党性原则严格约束自己,敢于接受群众的监督和他人的批评;要勤于自省,常常审视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善于自我批评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的磨练与考验,正变得日益成熟、坚强和自信。我们坚信,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智慧;持之以恒紧抓党的作风建设不放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我们党将以良好的形象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伟大复兴。

〔参 考 文 献〕

〔1〕刘德赢.文化自信的底气源自哪里〔J〕.人民论坛,2018,(35):132-133.

〔2〕杜鹏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作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7:11.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46.

〔4〕苏彬.以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党的作风建设〔J〕.人民论坛,2018,(24):50-51.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诗里有你
论巨型雕塑的多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