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性化实践的古生物学及地史学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
2021-08-31王文卉谭静强李群王智琳吕桥康逊
王文卉 谭静强 李群 王智琳 吕桥 康逊
摘 要:古生物学及地史学探索深时地球的圈层耦合关系和生命演化进程,是地质学及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作者在主持校级教改项目《基于个性化实践的古生物学及地史学课程优化与提升》的实施及授课过程中,深感课程优化和提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最近三期课程讲授和改革实践,作者对该课程开展了包括培养目标修订,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重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更新,智慧平台参与教学管理等实质性改革,初步实现了古生物学及地史学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的提升与优化。
关键词:古生物学;地史学;个性化;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录播教学;可视化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1-0078-07
Abstract: The course "Paleontology and Historical Geology" explores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s among atmosphere, hydrosphere, and lithosphere, 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of life through deep time Earth. It is a mandatory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Geology and resource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Through the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instructional reform item optimization and promotion of Paleontology and Historical Geology curriculum based on personalized practice and lecturing, I deeply feel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curriculum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In the recent three courses and practice, the author has carried on the reform as follows: revising the training goal, reconstructing the syllabus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updating the teaching form and teaching means, intelligence platform to participate in teaching management. Paleontology and Historical Geology is preliminarily realized online hybrid courses in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improvement and optimization.
Keywords: Paleontology; Historical Geology; individualization; online and offline joint course; recorded teaching; visual teaching platform
地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星球,在其约46亿年的地质历史中,海陆分布格局、关系,陆地和洋盆的大小、形状、地理分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耦合关系都在随时间不断变化,演绎沧海桑田的故事[1]。古生物学及地史学关注深时地球生物,以了解地质历史发展以及解读地球历史中的重要事件的方式接近地球历史,将地球的历史理解为一个动态复杂的集成系统,而不是一系列孤立且无关的地质事件。通过解译地质事件,了解塑造我们的星球和生命的根本地质和生物学原理及过程。
中南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必修课程古生物学及地史学融合了古生物学和地史学两大主体部分,是地质学乃至地球科学的支柱基础课程之一。作者有幸,在过去三年主要讲授该门课程,并作为主持人参加了该课程的校级改革项目,对该课程开展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提升和优化。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环境背景下,尝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建设,并获得初步成效。在此,作者试图通过本文与同行们进行一些经验分享交流。
一、古生物学及地史学的课程特点和建设发展历程
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和遗物等化石。化石在确定地层的新老关系、相对地质时代的确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古生物学研究对于推断地质历史时期海、陆分布规律,气候变迁和沉积矿产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传统地学高校的课程建设中处于基础支柱地位[2-3]。同时,该学科也是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交叉学科,是生命科学中唯一具有深时尺度的一个独特分支,研究早期生命起源、生物演化进程、辐射与灭绝机制等重要基础性科学问题。古生物地史分布是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本校在课程设置时,将古生物学和地史学内容融合为一门综合课程的初衷。
古生物学及地史学课程主要授课对象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学生。本校该专业几十年来培養了大批工程技术及研究人才,他们在我国地质行业内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术研究方面,陈国达院士创立的“地洼学说”蜚声海内外;2018年何继善院士所带领的团队又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学术研究成果卓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本课程的早期教学人员来自于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学科基础。但近年来教学力量中空的现象较为严重。从课程设置上来说,从2016年起,作为地质学二级学科的古生物学方向,才由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提升为必修课程,起步落后于兄弟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