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灶台与柴

2021-08-31裴文兵

骏马 2021年4期
关键词:马尾松棍子灶台

裴文兵

“再添一把柴,饭就香了——添松毛柴!”母亲忽然开口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话音虽然不大,但却不容置疑。我不用抬头也知道,此时的母亲,正站在灶台前,一边忙着用里锅做菜,做那道父亲最喜欢吃的菜——红烧肉,一边还要照看外锅。外锅里煮着白米饭,香喷喷的时刻就要到了。

我家的灶台上有两口锅,铁的,靠近墙壁的那口锅大一些,被一家人叫作“里锅”;被安放在里锅的旁边,距离厨房门口近一点的那口锅,要小些,被我们一家人称为“外锅”。里锅通常用来做菜,外锅则通常用来做饭。其实,在里锅与外锅之间,还安放着一只圆圆的、长长的,如同一只小小的铁桶一般的铁水壶,有了它,就可以利用灶台里的热量,顺便得到一壶热水了。

红烧肉在我家难得一见,否则,父亲不会那么爱吃。父亲每天都要挑很重的担子,或者起早贪黑地犁田、插秧,或者收割稻谷、上山砍柴……体力的消耗很大,不喜欢吃红烧肉才怪呢。可是那时候,乡下的人家,一家人能填饱肚子,有房子住,冬天有厚实一些的棉衣、棉被,冻不着,有钱供孩子们读书,日子就算过得很不错了,哪里有钞票经常去镇上买猪肉呢?

那天,我家肯定来了客人,也许是住在二十里外的夏家园村的我大姑与会做裁缝活儿的我大姑爷一道,来我家做客了;也许是住在十五里外的桐子元村的我小姨上我家来了;要不,就是那天过节,家里难得买了一回猪肉。当然,那天也有可能是星期天。反正,可以肯定的是,那天我不用走过一路弯曲的田埂,去三华里外的小学上学。

母亲说话时,我正坐在灶台的后面,负责往灶膛里,用火钳夹送柴,烧火。小时候,我经常干这样的事情,而且干得很不错。当然,从懵懵懂懂、手忙脚乱到驾轻就熟,需要经过一个被浓烟熏得睁不开双眼,脸上一把灰、一把泪的狼狈过程。在乡下,各家各户的母亲都非常忙碌,常常忙得锅上一把,灶下一把,需要孩子们帮忙烧火。在那样的年代,乡下的孩子,谁不曾经这样被派上过用场呢?

不记得当时,我是否响亮地应了一声,以示我领悟得快、机灵,以示母亲的指令一向正确而光荣。但当时,我肯定非常熟练地往那口外锅的灶膛里,用火钳夹送了一把蓬松的松毛柴。

松毛柴,就是松树的松针,那时候,在我们村庄那一带,松树只有马尾松这一个品种。马尾松生长缓慢,但枝叶却非常茂盛,每年的深秋时节,每一棵马尾松的树头上,都有一部分松针会变成金黄色,而来年,它们则会长出许多碧绿的新的松针。

马尾松的松针变成金黄色之后,被风一吹,就飘下了树头,落到了地面上。其实,即使没有被风吹刮,日子一长,它们也会自己掉落下来,在地面上铺展一层非常好看的金黄的颜色。这时候的松针已经变得很软,不像它们在松枝上青绿着的时候,能扎疼人的手。把它们筢回家,它们就成了一种能够烧火做饭的好柴——在我们那里,它们一向被叫作“松毛柴”。

筢松毛柴的筢子,是用毛竹的竹片制作而成的,五根或者七根竹制的筢齿,用几排竹片横挡固定着,末端咬合在一根斑竹竿上,而咬合之处,得用竹篾或者铁丝捆绑、加固。用筢子,将满地的松毛柴筢成堆,然后用细细的水竹和青藤,把它们打成捆,便可以挑上肩膀,下山回家了。

松毛柴蓬松,极易被点着火,而且火势可以在一瞬间达到最大,但它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它的火势延续的时间非常短,如果不及时添柴,那么,它的火势会在两分钟之内熄灭。

母亲让我给灶膛里添一把松毛柴,这就意味着,外锅里的白米饭的火候还没到,但已基本上达到了,只差一把火力大而燃烧时间短暂的柴了,而松毛柴恰好能够承担这样的重任。有时候,优点与缺点都有很大的作用,只要使用、发挥得恰如其分。

柴,当然不只有松毛柴这一种,村庄后面的山坡上,长满了柴呢。各种灌木,长得粗壮一些像棍子似的,被称为“棍子柴”;茅草以及各种草,被称为“茅草柴”。“棍子柴”是木本植物,所以燃烧起来火力大,燃烧的时间长,在做红烧肉以及其他烹制时间长的菜肴时,适合让它在灶膛里燃烧;茅草柴,属草本植物,火力自然要小一些,但它燃烧的时间要比松毛柴长不少,因此,在炒青菜以及做饭时,用它烧锅最好;而火力最猛、燃烧时间最长的柴,则非“码柴”莫属。

在我们村庄背后的山上,不管是谁家的林地,都生长着许多胳膊般粗细的杂木,因为材质不好,长大后不宜做成家具,建房子也用不上,于是,它们往往会被砍伐,然后被背下山去;而一些长得弯弯曲曲,成不了材的马尾松,也会被砍伐掉。每年的深秋时节,我父亲都会在我家的林地里,砍伐一些这样的杂木、马尾松。把它们背下山后,父亲会将它们堆放在我家房屋旁边的一块空地上,然后就不再理会它们。日晒、风吹,一到两个月之后,那些杂木、马尾松几乎都已被风干,就可以将它们劈成“码柴”了。于是,在某一个天气晴好、有空闲的日子里,父亲会用一把锯子,将那些杂木、马尾松锯成一截一截的树段子,每个树段子的长度,大概都在一尺左右。杂木、马尾松全部被锯成段后,父亲便从屋子里找出一把斧子,开始劈柴。那把斧子有长长的木柄,适合使用它的人站立着,用力地劈。要劈的柴,当然就是刚刚被锯成段儿的杂木、马尾松。劈柴时,将树段子直立在地面上,然后高高地举起斧子,斧刃对准树段子上那一圈圈的年轮所环绕着的树芯,用力地劈下去。手起斧落,只听“啪”的一声,树段子应声被劈成两半。细一些的树段子,劈一次,劈成两半就可以了;而粗实一些的树段子,则需要继续劈,将它劈成三半,甚至要劈成四半才行。

被劈开的树段子,横七竖八地躺了一地……樹段子全部被劈完后,父亲会在屋檐下清理出一块地方,然后将那些已经被劈开的树段子,全都搬到那儿,一层接一层地,细心地码放好,就像码起了一堵用木头做成的矮墙。我曾经推想过,“码柴”之所以被叫作所谓的“码柴”,大概就是因为它们通常会被一层接一层地码放起来——一个“码”字,显示了对它们的尊重,却也成了它们的名字。

屋檐下雨淋不着,风倒是常来常往,再过一两个月后,“码柴”们被彻底风干了,日子就到了年底。年底熬糖稀、做豆腐时,锅底需要长时间的猛火,燃烧“码柴”再好不过了。

砍伐那些杂木、马尾松时,需要精挑细选,那些能够成材,将来能够派上用场的树木,是万万舍不得砍伐掉的。而砍“棍子柴”、“茅草柴”时,则根本就不需要挑选,只需要砍柴人弯下腰去,左手按住一蓬柴,右手紧握柴刀,用力地一挥,不分青红皂白,让刀刃横扫过去,砍倒就是柴。有时候,那些“棍子柴”会在山坡上集中地生长出一大片,于是,在那兒被砍倒的,就几乎全是难得的“棍子柴”了。而在其他绝大多数地方,“棍子柴”与“茅草柴”是混杂在一起生长的,亲密无间,根本就无法区别对待。

当一面山坡上的柴,全部被砍倒在地后,那面山坡便像是被剃了光头,一览无余,只有一排排的柴,整齐有序地倒伏在那里。柴被深秋的阳光晒上三四天后,内含的水分差不多都被晒没了,于是,便开始给柴打捆,然后挑下山。而在“棍子柴”被砍倒的地方,所打好的柴捆里,基本上全是有硬度、有分量的“棍子柴”。

柴被挑下山后,会被暂时卸放在屋子前的晒场上,然后,便在屋子旁边堆起一个高高的柴垛来。我家的柴垛年年都被堆在一个固定的位置,那个位置在我家屋子的东面,靠近山墙和屋檐,取柴非常方便。天天都要烧锅,天天都要在柴垛上取柴,不方便快捷怎么行?

村里的每家每户,天天都要在灶下、灶上烧锅煮饭。这天底下,没有比灶台与柴更为亲近的关系了,它俩每天都要见面,就像是一对从小在同一座村庄里玩耍,在同一座村庄里年轻,又在同一座村庄里变老的好朋友,几乎每天都要找个机会碰碰面,有事无事,都要交谈一番——它们有着为人所知,或者不为人所知的共同语言。菜肴和白米饭,以及它们所散发出来的,或远或近的香甜气息,就是灶台与柴的共同语言。

那时候,我们村里所有人家的灶台,都是用“土基”砌成的,没有一家用得起坚硬的青砖或者红砖,大家伙都舍不得花费钞票去砖瓦厂里购买。用“土基”砌灶台,颇有一番“自力更生”的意味。

“土基”是用泥土制作而成的,土,是它最主要的成分,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成分。在乡下,土,随处可见,但要制作上好的“土基”,非得使用纯净,不含一丝杂质的黄土不可。

寻一处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山脚,铲去草皮,便能见到干干爽爽的黄土了。挖起黄土,用箩筐挑运到自家的晒场上……一担接一担地挑,等到黄土积成了一个小堆子,眼瞅着够用了,便给黄土泼水。湿润到一定的程度后,就用锄头和铁锹来回、反复地拌和,有的人家的男主人,甚至会光着一双大脚,去黄土堆里不停地踩。等到黄土呈现出一种胶泥的状态,便可以制作“土基”了。

制作“土基”,有专门的模具。模具是用木料制成的,可拆卸。将模具固定后,放在一块小木板上,便可以往模具里放入胶泥状的黄土了。模具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空间,长度大约一尺,宽度大约半尺,厚度大约三寸,胶泥状的黄土被放入其中,装满,然后用一块木制的压板,用力去压,并抹平表面,刮去多余的黄土。有时候,为了增加“土基”内部的连接性,让它更加结实、牢靠,便会在黄土之中,掺入一定数量的稻草。“土基”被制成后,将模具拆卸开来,然后用那块小木板托举着“土基”,放到一块空地上晾晒。紧接着,便开始制作下一块“土基”,几十块“土基”被晾晒干透后,就可以砌灶台了。

灶台由基座、灶膛、灶面、立墙、烟囱等组成。砌灶台,非得经验丰富的老瓦匠不行,年轻的瓦匠虽然力气大、干活麻利,但毕竟道行尚浅,砌出来的灶台,不是漏烟、呛烟,就是透出火光,要不就是显得过于笨拙;而年纪大些的瓦匠,则能将灶台砌筑得既挺拔好看,又不漏烟、透光,他们经过了数十年的人生洗礼,深深地懂得烟火之道,深深地懂得密不透风与顺畅通达之间的关系,虽然对立,却能够处理得和顺统一。

灶台砌好后,得用石灰掺上纸筋粉刷一遍,尤其是灶面,更得粉刷得厚实、光滑。讲究的人家,还会请来漆匠,用各色油漆,在灶台的立墙上画点儿彩画,通常都是花朵或者稻穗,还有的会画上几笔山水。

灶台完工后,便可以烧饭、烧菜了。崭新的灶台,在经过一阵日子的烟熏火燎之后,便渐渐显露出它过日子的本质,诠释着人间烟火。这就像一位穿戴一新的新郎,新婚不久,便要换下崭新的衣裳,去庄稼地里干活,苦活、累活,风里来雨里去,微笑与眼泪,脸上渐渐沧桑。

一座灶台,一日三餐,男女老少一家人,日子便有了安稳与盼头。田野里的稻谷收归粮仓,然后碾成白米,进入米缸,淘米下锅;菜园里青绿色的、牵牵绊绊的蔬菜们,被拣摘、洗净后,抵达案板,抵达菜刀的刃口,然后与油盐酱醋合谋,在铁锅之中摔摸滚打,翻身、周旋,实现华丽的转身,色味兼备,香气四溢……灶台,其实也是一个生活的舞台。

我家的灶台,永远被母亲主宰。煮干饭还是稀饭,去菜园里采摘哪几种蔬菜,用香油还是用猪油炒菜,母亲从来都是独断专行,说一不二,从不与大米、蔬菜们商量。似乎,灶台就是一个偌大的战场,而她则是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

一日三餐,由灶台到饭桌,饭菜虽然简单,但却大合口味……家中若是来了客人,那肯定是要添菜的。如果来了住处相隔不远,且经常相聚的客人,也许增加一道韭菜煎鸡蛋就行了;若是来了住处遥远,难得来一回的客人,那就非得再增加一碗辣椒炒干子,或者油煎豆腐不可,甚至,还要烧上一大碗红烧肉,才能显示出待客的诚意……

那天,我家肯定来了客人,而且,肯定是远道而来的客人,且是至亲。当然,也有可能那天过节。否则,母亲不会做红烧肉。

可以确定的是,那天,我往灶膛里添加了一把松毛柴之后,饭锅里很快就飘出了香味……而吃过饭之后,我肯定一路小跑,出了家门,和村庄里年龄相差无几的玩伴们,一道玩耍去了。在那样的年纪,在不去上学的日子里,我怎么可能不去无忧无虑地玩耍呢?

责任编辑 丽娜

猜你喜欢

马尾松棍子灶台
马尾松造林技术要点与推广应用浅析
母亲的灶台
Chapter 13 An unexpected refusal 第13章 突遭拒绝
香樟树之恋
闽北马尾松二代种子园配方施肥试验研究
老灶台
老灶台
思维推理
家的味道“灶台吃”
老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