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湿热敷配合物理疗法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观察

2021-08-31鲍秀秀郑明军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髋部髋关节下肢

鲍秀秀,郑明军

(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浙江 杭州 311700)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其发生与骨质疏松症密切相关[1],常见的髋部骨折有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骨盆骨折等。老年患者发生髋部骨折后常需要手术治疗,而骨折和手术易激活机体凝血机制,使血液呈高凝状态,此外术后常需要卧床休息,这就导致了患者在术后易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2]。目前对于围手术期髋部骨折DVT的防治临床上主要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和运动训练、气压疗法等物理治疗方法[3],虽起效快,但量效关系不确切,易导致出血的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但起效慢,中西医结合可实现优势互补,预防髋部骨折患者DVT形成[4]。本文对中药湿热敷配合物理疗法对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DVT形成的预防效果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5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93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46 例)和观察组(47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9 例,女性17 例;年龄最小者61 岁、最大者76 岁,平均年龄为(69.4±7.1)岁;其中股骨颈骨折者27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者19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8 例,女性患者19 例;年龄最小者60 岁、最大者78 岁,平均年龄为(70.4±7.6)岁;其中股骨颈骨折者29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者18 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1)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并参考《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专家共识(2017)》诊断为髋部骨折,并且行手术治疗者[5];2)参考《中医骨伤科学(第9 版)》中医辨证符合气虚血瘀证者[6];3)60 岁≤年龄≤80 岁;4)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排除DVT者;5)患者及家属对本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2)双侧髋部骨折者,合并有骨盆骨折等多发性骨折者,合并有开放性骨折、严重感染者;3)合并骨肿瘤、髋关节结核等其他疾病者;4)既往有DVT病史者;5)既往有下肢手术史者;6)伴有其他系统严重疾患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后常规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消肿、改善循环等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指导患者术后床上进行下肢功能锻炼,协助患者早期下地活动,防止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对照组患者给予足底泵治疗,采用动静脉脉冲气压治疗仪[莱博泰克(大连)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型号:LBTK-M-I 300,辽械准字号:20162260212],治疗时使用间歇性向心加压模式,调整充气压力为9.5~10.5 kpa,设置加压时间为10 s,每次治疗30 min,每日早晚各治疗1 次,共治疗14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湿热敷治疗,湿热敷中药组成为:三棱 15 g,牛膝 15 g,红花 9 g,赤芍 12 g,黄芪 20 g,川芎 15 g,苍术 15 g,威灵仙 12 g,伸筋草 10 g,透骨草10 g,生甘草 12 g,治疗时将3~4 块干净毛巾浸入煎好的中药汁中,适当拧掉药汁以半干为宜,待其冷却至50~60 ℃时敷于患者骨折部位周围,每隔5~10 min更换一次毛巾,每次热敷30 min,2 次/日;治疗过程中注意避开手术切口、随时注意询问患者和注意患者的感觉以免烫伤皮肤,共治疗14 d。

2.2 观察指标

2.2.1 凝血相关指标 治疗前后使用全自动生化检验仪(北京普朗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型号:300A/X型)检测两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

2.2.2 髋关节功能 治疗前后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量表,从疼痛程度、功能、活动度等方面综合评价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说明髋关节功能越好。

2.2.3 出血率 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有无手术伤口渗血增多及皮肤、黏膜等有无出血情况的发生,并计算出血发生率。

2.2.4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治疗后3 月随访,记录两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并计算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3 结果

3.1 治疗前后2组患者凝血相关指标变化 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2 组患者凝血相关指标比较

3.2 治疗前后2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 结果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2 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分)

3.3 2 组患者出血率、DVT发生率比较 结果见表3。

表3 2 组患者出血率和DVT发生率比较[例(%)]

4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患病率的增高,老年人群中髋部骨折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由于老年人体质、髋部骨折本身的特点和手术、卧床等原因,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其中DVT是常见的且比较严重的并发症[7]。临床研究显示,髋部骨折手术DVT的发生率高达46 %~60 %[8],即使规范的进行预防DVT治疗,DVT的发生率仍可高达30 %[9]。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DVT积极预防,有利于患者在术后的快速康复和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认为骨折后并发DVT老年患者多因身体机能衰退、肝肾亏虚,筋脉骨骼失养致骨软不坚;跌倒等外伤导致髋部骨断、筋伤、皮肉受损,局部气血不通、血不循经,气血瘀滞;再加上手术时金创所伤,使髋部筋肉、脉络受损,形成气滞血瘀之证候。正如清·唐宗海在《血证论》中所论述“跌仆损伤,瘀血流注,亦发肿胀者,乃血变成水之证。”并进一步提出了治法,即“有瘀血肿痛者宜消瘀血,瘀血消散则肿痛自除。”治宜活血化瘀、行气通脉。本文运用中医湿热敷法辅助治疗,外敷中药中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牛膝逐瘀通络、补肝肾、强筋骨,红花活血通脉、散瘀止痛,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四药合用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黄芪益气助血行,川芎活血行气止痛;苍术燥湿祛风,威灵仙、伸筋草、透骨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舒筋活络;生甘草调和诸药,同时健脾益气、解痉止痛、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起活血化瘀、行气通脉、祛湿消肿之功效。

凝血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TT和APTT延长,Fib和D-二聚体水平降低(P<0.05),观察组凝血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中医湿热敷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有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改善,Harris评定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均升高(P<0.05),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5);而且观察组出血率和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髋部骨折术后使用中医湿热敷配合物理疗法能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降低出血率,同时还具有改善髋关节功能作用。

猜你喜欢

髋部髋关节下肢
髋关节活动范围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