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为分阶段改变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对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08-31田可
田 可
(营口市中心医院护理部,辽宁 营口 115000)
保肛手术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方式,但会损伤患者排便功能,引发大便失禁等并发症,增加患者身心压力,导致其社会功能、家庭角色受到影响,严重降低生活质量[1]。术后排便功能训练短期内效果并不明显,且实际操作中患者难以长期坚持,影响训练效果,致使排便功能恢复缓慢[2-3]。以行为分阶段改变理论以促进健康为核心理念,将一次性行为事件干预转变为分阶段行为干预,在患者行为改变不同阶段提供个性化行为技术支持[4]。为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以行为分阶段改变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对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72例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6例。观察组女17例,男19例;病理分型:10例低分化腺癌,11例中分化腺癌,15例高分化腺癌;年龄38~64岁,平均年龄(49.84±4.35)岁。对照组女15例,男21例;病理分型:11例低分化腺癌,9例中分化腺癌,16例高分化腺癌;年龄36~67岁,平均年龄(48.73±4.27)岁。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18版)》诊断标准[5];行保肛术后处于恢复期;肿瘤位置距离齿状线3~7 cm;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直肠癌疾病史;排便功能障碍史;合并肠梗阻或阑尾炎;随访期间再手术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住院期间接受常规健康教育、饮食、排便训练指导,做好患者皮肤护理;出院前强调复诊时间、居家注意事项,出院后每月实施1次电话随访,间隔2个月1次入户随访,了解患者居家护理需求,解决护理问题,持续干预6个月。观察组实施以行为分阶段改变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①规范培训。成立行为分阶段改变理论指导小组,所有成员均接受心理培训,定期开展座谈会,分享学习心得,深化成员心理学知识,完善干预方案。②干预方式。采用面谈、家庭随访等方式,其中面谈为住院期间实施,每周2次,每次30 min,家庭访问等方式由出院后实施,出院第1个月每周1次,出院2~3个月2周1次,4~5个月3周1次,第6个月4周1次,每次20 min,持续干预6个月。③无意识期、有意识期。使用分阶段行为中痛苦减轻、意识提高、面对面激励、决策平衡等理论指导患者行肛门训练,发放手术恢复相关知识手册,强调术后需改善的排便问题,告知其排便功能恢复的意义与重要性。针对无意识期患者干预重点在于通过与其交流增强其危机感,使其意识到不良行为对术后恢复的负面影响;针对有意识期患者利用交流倾听的方式了解其内心矛盾,协助其识别行为改变障碍,制定有效解决方式。④准备期、行动期。运用回馈性倾听、诱导式提问、分析矛盾等方式引导患者做出行为改变。回馈性倾听: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时不评判其表达内容,然后将其语言重新组织后进行反馈,使得双方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诱导式提问:沟通时使患者获得主动权,鼓励其总结自我行为改变认知和个人经历,增强其独立思考能力。分析矛盾:护理人员评估患者排便功能恢复情况,其健康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差异,识别二者矛盾,最后再次指导其进行排便训练。⑤维持期。重点避免患者受外界环境影响而放弃健康行为,获取患者家属和朋友的帮助与监督,使其健康行为获得维持。每2个月组织一次病友会,由行为转变良好患者分享转变经验。
1.4 观察指标 ①排便功能:干预6个月后记录两组患者排便情况,日排便次数少于4次为正常,5~8次为轻度增加,9~12次为中度增加,12次以上为重度增加。②肛门失禁程度:使用Lane分度法比较两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肛门失禁程度,粪便偶尔污染衣物为Ⅰ度,无法控制气体和稀便,经常污染衣物为Ⅱ度,大便完全失禁为Ⅲ度。③生活质量:干预6个月使用大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评价患者生活质量[6],该问卷包含追踪生活方式(10个条目)、抑郁/自我感受、心理应付/行为、窘迫尴尬四个方面,每个特异项目反馈均有特定值,分为理想生活质量(4分)~最差生活质量(1分),计算总分,平均等级分数为各项之和/项目数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排便功能 观察组干预6个月排便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排便功能对比[n(%)]
2.2 肛门失禁程度 观察组干预6个月肛门失禁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肛门失禁程度对比[n(%)]
2.3 生活质量 观察组干预6个月生活方式、抑郁/自我感受、心理应付/行为、窘迫尴尬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分,)
3 讨论
手术作为治疗低位直肠癌首选方式,能够保留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但术后患者肛管处于松弛状态,导致其控便能力下降,引发腹泻、大便失禁等情况,影响日常生活[7]。患者经排便功能训练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肛门功能,但部分患者受排便问题困扰易出现自信心、自我效能感下降情况,进而影响其进行排便锻炼[8]。
以行为分阶段改变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在患者各个阶段提供系统性健康知识教育、心理疏导及功能训练指导,促使患者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做出健康行为转变[9-10]。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排便功能较佳,肛门失禁程度较轻,生活质量评分较高,提示以行为分阶段改变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用于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利于提升其排便功能,减少大便失禁,改善生活质量。陆云云等[11]的研究结果显示,基于行为分阶段改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可改善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缓解肛门失禁,提升生活质量,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相一致。个体行为转变具备稳定及改变双重特点,而缺乏计划的干预方式往往导致个体行为转变停留至早期阶段,部分具备高危风险因素人群不愿进入改变阶段[12]。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认为个体行为转变是一个复杂、循序渐进过程,针对特殊阶段人群需采取针对性的方式以协助其渡过特殊阶段。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包含无意识期、有意识期、准备期、行动期、维持期五个部分,涵盖技巧、方法、干预方法3个方面,强调行为转变策略应与行为阶段相匹配。行为分阶段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运用面对面鼓励的方式指导有意识期和无意识期患者进行排便功能训练,使其积极主动掌握排便控制方式,促进皮肤感觉功能、消化道容量感受的重建。训练过程中引导患者自我思考,运用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中的策略对其进行干预,促使其在行动期坚持完成训练计划,树立康复信心,利于增强排便训练效果,进而达到改善排便功能,减轻肛门失禁程度的目的。维持期患者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放弃健康行为,此时将其家属、朋友纳入干预计划中,可利用亲情和友情的支持为患者坚持行为改变创造动力,配合同伴健康教育以巩固良好排便行为,进而提升排便训练效果,降低排便障碍对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利于提升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以行为分阶段改变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用于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协助患者获得更多家庭、社会的关照,促使其积极做出健康行为转变,从而增强排便训练效果,减轻肛门失禁程度,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