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护理模式用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对生命体征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2021-08-31陈丽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1期
关键词:肺源体征心功能

陈丽丽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沈阳二四二医院)老年医学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4)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程时间长,且容易反复发作,心力衰竭是该疾病引发的并发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1]。有学者指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以及机体功能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严重影响,甚至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离不开合理、科学的护理干预方案[2]。本文将围绕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展开,分析综合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调取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共纳入了100例患者。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研究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分组方式应用的是随机抽签法。排除合并脏器感染的患者、由其他原因导致的心力衰竭患者、精神异常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本次研究经过了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本次研究的开展,已签订知情同意书。研究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为54~86(71.65±8.62)岁。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为45~83(71.63±8.57)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按照医嘱用药、监测生命体征等护理,尽可能使患者日常需求得到满足,落实好病房消毒工作。

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干预:告知患者本院所采用疾病治疗方案的优势,向患者讲解成功治疗案例以促进患者治疗信心的提升;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鼓励,帮助改善不良心理情绪,保持积极的态度来配合临床治疗以及护理干预。②呼吸道护理:为避免误吸导致的窒息情况发生,定时进行患者呼吸道的清理,并帮助患者完成翻身动作,每隔2 h翻一次身,当患者体位调整好后,于患者后背部分展开轻叩操作,以帮助患者排出痰液;给予无法自行排痰以及痰液过于浓稠的患者吸痰护理,将分泌物吸出后,展开呼吸道湿化护理操作,从而为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提供保障;将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头部抬高,并将头部偏向一侧,防止舌后坠的发生,并对其展开24 h监护。③呼吸功能护理:为呼吸功能练习展开指导,当患者呼吸平稳后才可展开练习,护理人员先进行胸腹式呼吸的示范,在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练习时间、呼吸次数的调整,防止呼吸过快导致患者心脏负担增加。④饮食指导:了解患者饮食喜好,选择易消化、低脂肪、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营养食谱的制定,烹饪方式尽量选择蒸、煮,降低油的摄入,严禁食用刺激性食物;为患者提供足够营养的同时,要注意减轻患者的心脏负担,鼓励适当运动,促进自身免疫力的提升。⑤用药指导:应用通俗语言向患者讲解药物用法、用量、疗效以及可能会导致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若有不良反应出现,应保持冷静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严禁擅自更换药物、更改药物用量或停止用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生活质量评分、接受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改变情况与生命体征、并发症发生率。记录患者呼吸困难、心悸以及咳嗽症状改善用时;生活质量的评定应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分数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高,每项评分的总分均为25分;心功能指标包括LVEF(左室射血分数)与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观察干预前后患者呼吸、心率、收缩压以及舒张压水平改变情况;统计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休克、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统计分析应用软件SPSS25.0处理,临床症状改善用时、生活质量评分、生命体征以及心功能指标均应用()表示,检验工具应用Student's t test;并发症发生率应用[n(%)]表示,检验工具应用χ2test。当软件结果示P<0.05时,数据比较有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研究组呼吸困难、心悸以及咳嗽症状改善用时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表1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2.2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就心理健康、社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看来,研究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表2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2.3 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LVEF与FEV1水平可知,干预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所有患者各项指标水平均明显提升,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

表3 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

2.4 干预前后生命体征对比 接受干预前,两组呼吸、心率、收缩压以及舒张压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接受干预后,研究组各项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干预前后生命体征对比()

表4 干预前后生命体征对比()

2.5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5。

表5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于渐进性疾病中的一种,健康教育以及家属的支持均是疾病临床护理的关键环节[3-4]。有临床研究学者围绕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肺炎、中风患者展开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严谨的护理教育、专业的操作技能、连续性护理流程能够使患者1个月内病死率风险明显降低,这一研究证实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危重症患者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5]。

传统护理干预是指对患者展开医嘱所需各项操作,不具有明显的辅助作用,难以使临床疗效得到改善[6]。综合护理模式是结合患者病情展开的护理方案,与常规护理干预相比更具针对性[7]。应用综合护理模式,能够同时给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理干预、呼吸道与呼吸功能护理、饮食指导以及用药指导,在与患者、家属展开交流沟通过程中,了解患者的实际病情以及内心需求,对患者治疗信心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为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处理提供指导,能够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呼吸道护理以及呼吸功能训练的开展,能够使患者肺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对患者的恢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另外饮食指导能够为患者每日获得足够营养提供保障,有助于患者抵抗力的提升[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改善用时、生活质量评分、心功能指标、生命体征、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综合护理模式改善患者生命体征、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的效果更理想,各项临床症状改善用时更短,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综上所述,给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综合护理模式,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用时的缩短、生活质量的提升、生命体征与心功能指标的改善、并发症发生风险的降低具有重要帮助作用,临床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干预,推荐应用。

猜你喜欢

肺源体征心功能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心功能如何分级?
蒙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作期66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小青龙汤在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
四逆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30例
沉蛤定喘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力衰竭肺肾气虚型31例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