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差异对比

2021-08-31吕彬彬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1期
关键词:胰岛素泵达标率糖化

吕彬彬

(凤城市中心医院,辽宁 凤城 221000)

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的发生和遗传、环境、年龄、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等密切相关[1]。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是以持续的血糖升高为特征。临床上大多数患者是2型糖尿病,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多尿、多饮,易饥多食和体质量减轻,长期血糖升高引起大血管、微血管等多种慢性并发症,因此对糖尿病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血糖控制达标才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选入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90例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对其进行分组研究,比较了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治疗的疗效差异,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入我院收治的90例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空腹血糖≥11.1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9%。②血酮体阴性。③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120 U/L,肾功能正常。④所有患者均给予二甲双胍0.50 g每日3次口服及阿卡波糖50 mg每日3次口服。患者及家属均知请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审批。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分组,每组45例。胰岛素经美敦力712E胰岛素泵持续输注(CSII)组男女糖尿病患者分别为29、16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56.08±6.78)岁;糖尿病发病时间2~22年,平均(16.35±2.78)年;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4例,2型糖尿病41例;体质量52~78 kg,平均(59.21±2.52)kg。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组(MDI)男女糖尿病患者分别为30、15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6.56±6.16)岁;糖尿病发病时间2~24年,平均(16.25±2.18)年;其中1型糖尿病3例,2 型糖尿病42例;体质量51~76 kg,平均(59.89±2.80)kg。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组(MDI)采用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三餐前即刻给予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用量分别是总量的1/5、1/5和1/5,睡前给予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用量是总量的2/5,同时给与二甲双胍0.50 g每日3次口服和阿卡波糖50 mg每日3次口服,监测空腹和三餐后2 h指尖血糖,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胰岛素用量在0.80~1.20 U/(kg·d)。

胰岛素泵治疗组(CSII)采用美敦力712E胰岛素泵持续输注门冬胰岛素,基础率以及餐前大剂量分别占50%,餐前大剂量早午晚分别占1/3、1/3和1/3,同时给与二甲双胍0.50 g每日3次口服和阿卡波糖50 mg每日3次口服,监测空腹、三餐前后、0点、3点血糖,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胰岛素用量在0.50~1.00 U/(kg·d)。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治疗达标率、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 hPB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控制达标的平均时间、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评分、低血糖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统计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分别行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达标率分析 胰岛素泵治疗组达标率明显高于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组达标率[45例(100.00%)vs.36例(80.00%)],P<0.05。

2.2 两组血糖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PB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胰岛素泵持续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更大,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空腹FBG、餐后2 hPB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表1 治疗前后空腹FBG、餐后2 hPB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

2.3 两组血糖控制达标的平均时间、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评分分析 胰岛素泵治疗组血糖控制达标的平均时间、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评分更有优势,P<0.05,胰岛素泵治疗组血糖控制达标的平均时间、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评分分别是(5.72±1.21)d、(94.56±1.21)分。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组血糖控制达标的平均时间、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评分分别是(7.27±1.26)d、(85.46±1.32)分。见表2。

表2 两组血糖控制达标的平均时间、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评分分析()

表2 两组血糖控制达标的平均时间、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评分分析()

2.4 两组低血糖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 胰岛素泵治疗组低血糖不良事件发生率3例(6.67%)更少,P<0.05。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组低血糖不良事件有9例(20.00%)。

3 讨论

糖尿病是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减弱,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长期高血糖导致蛋白质,糖,脂肪等代谢紊乱,可引起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目前临床上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采用有效的降糖药物控制血糖。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之一,可以有效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50%~3.50%。皮下注射是传统的治疗方法,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糖,以及注射部位瘙痒或荨麻疹样皮疹,长期注射还有可能引起注射部位脂肪营养不良。传统的胰岛素皮下注射方法可以引起皮下胰岛素蓄积,人体吸收差异大,从而引起血糖波动,低血糖等,影响治疗效果。胰岛素泵采用人工智能的胰岛素输注装置,通过分段设定基础胰岛素输注量及输注速率,可以更好的改善黎明现象,预防运动时的低血糖,根据食物种类选择不同方式的餐前大剂量,减少血糖波动。还有补充大剂量和校正大剂量纠正餐后及加餐后的高血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以使血糖快速达标,避免高血糖引起的不良损害,有利于血糖控制和改善胰腺B细胞的功能[3-4]。与传统的胰岛素皮下注射相比,不仅具有胰岛素用量减少,剂量调节灵活的优点,还可更好减少低血糖不良事件的发生[5-8]。胰岛素泵以可调节的脉冲式输注方式,模拟胰岛素的生理分泌,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同时节约胰岛素用量,更少的低血糖的发生[9-10]。

本研究结果发现,胰岛素泵持续治疗组患者治疗达标率、血糖水平、血糖控制达标的平均时间、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评分、低血糖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优于胰岛素皮下注射组。与相关研究[11]报道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胰岛素泵治疗效果确切,可快速有效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减少低血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胰岛素泵达标率糖化
沙颍河(阜阳段)生态流量监测的探索
胰岛素泵用于腹腔给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山西省2017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分析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
新型糖化醪过滤工艺
内分泌科实施科外带胰岛素泵应用的管理体会
甜酒曲发酵制备花生粕糖化液的研究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非糖尿病冠心病中的意义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临床效果探讨
分层随访模式对院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