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纺织科学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和能力培养探讨
2021-08-31王黎明徐丽慧张红娟
杨 群,王黎明,沈 勇,徐丽慧,潘 红,张红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上海 201620)
1 新形势下的“新纺织”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涌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纺织工业设计、生产、营销和物流等环节深入应用,推动着生产模式向柔性化、智能化和精细化转变,由传统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纺织工业在酝酿着巨大变化,基于新材料和新工艺的节能环保、高效高质的“新纺织”呼之欲出,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纺织新材料是“新纺织”的发展基石。《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提出重点发展以下几类先进纺织材料[1]:高端产业用纺织品、功能纺织新材料和生物基化学纤维。目前我国纺织品材料向着高性能、轻量化方向发展,并在航空、汽车及轨道交通等领域广泛使用,而这些纺织新材料的制造、染色和功能整理等技术明显不同于传统的纺织材料加工方式。
高性能、高功能的新型纺织品层出不穷。
高效节能纺织新技术成为行业新标准,如WINGS技术、纳米电纺技术。
纺织工业生产过程中环境保护受到空前重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对纺织行业提出新要求,环保技术与标准成为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这种以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和新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作为纺织服装产业大国,为适应新时期纺织工业的发展,对人才的创新、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因此,人才的培养必须跟上发展的节奏。
2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纺织学术带头人、技术带头人等科技工作者不断涌现,引领纺织业迈向更前沿;优秀企业家、年度创新人物等让企业管理变得更加规范,更加国际化。特别是产业工人,在新的科技浪潮和社会发展趋势推动下,他们正由以往的传统工人向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和管理型人员转变[3-4]。统计显示,整个纺织工业“规上企业”的从业人员数从2000 年的758.5 万人增长到2018 年的1000 万人,增幅31.8%。近年全国各地聚集在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大量中、小、微企业从业人员也一直稳定在2100 万人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期发布的新版《社会蓝皮书》提出[5],纺织行业劳动力资源总量供需基本保持稳定,新技术革命使人力资源市场岗位需求结构有所调整和优化,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研究创新能力的纺织专业人才需求加大,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更匹配的就业机会。
2.1 用人单位近五年的用人需求
目前,上海已逐渐成为我国时尚产业发展最为快速的地区之一,其正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前期,经过重点对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有用人合作的71 家单位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包括企业近三年的用人需求数量、近三年的岗位需求、用人需求的学历层次和对学生的在校成绩、知识体系、专业技能、应变能力和实习工作经验的关注程度。调研的71 家用人单位中,位于上海的用人单位共46家,占64.8%,位于浙江和江苏的分别占24.0%(17 家)和11.2%(8 家)。71 家用人单位近三年的用人需求如图1 所示,总人数共计800 人。
图1 71 家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方向分布
由图1 可知,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方向为:新型纺织材料方向占比29.3%(235 人),生态染整技术方向占比26.7%(214 人),材料化学处理方向占比14.7%(118 人),其次是服装产品护理和高分子材料方向,分别占比12.0%(96 人)和17.3%(137 人)。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需求紧跟科技发展,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的时期,需要学生具备与“新纺织”紧密相连的相关知识储备。
2.2 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根据对近3 年毕业的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的硕士生和纺织工程、服装工程的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就业单位的满意度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包括职业道德、知识体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工作态度和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等内容。调研结果表明,学生整体的职业道德较高,工作态度较端正,有着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学生的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并且整体应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尤其对涉及到纺织、材料和化学等多学科交叉复合型问题的解决能力需求较高。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如图2 所示。
图2 用人单位近五年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由图2 可知,企业对高校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多学科交叉型人才的培养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向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纺织材料、纺织化学、现代纺织染整、精细化工和环境化学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工程人才非常必要。因此,在人才培养中要与新材料、新技术紧密结合,突出纺织新型材料与绿色纺织化学品设计、纺织品生态后整理加工、精细化工、环境化学等交叉融合特色,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纺织材料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化学和纺织材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在纺织新材料的功能改性、颜色科学与纺织材料的着色、生态纺织化学品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检验、贸易和管理及相关工作。
3 针对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模式举措
3.1 主要思路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致力于聚焦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该学科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探究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思维体系、能力体系和评价体系。通过构建以纺织工程为核心,结合纺织品生态加工整理和贸易管理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新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及纺织新工艺、材料新功能的特色。采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齐驾并驱的模式拓宽学生“新纺织”的知识面,并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和毕业质量评价机制。其中,基于大数据时代,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将信息要素融入专业教学,以满足新经济形势下纺织学科专业人才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教育、企业实习、创新实验和第二课堂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运行模式下对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进行深入学习,从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的学习。面向纺织及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在坚持加强基础素质教育的同时,突出专业特色,重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3.2 具体措施
为将人才培养中与“新纺织”中新材料、新技术紧密结合,采取如下举措。
3.2.1 优化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划分为知识模块加实践环节,具体包括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学科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和实践教学环节。为使学生掌握纺织材料、纺织化学、现代纺织品加工整理和环境化学等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突出新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及纺织新工艺、材料新功能、纺织新型材料与绿色纺织化学品设计、纺织品生态后整理加工、精细化工、环境化学等交叉融合特色,并开设智能可穿戴纺织品、数据分析、纺织新材料的功能改性、颜色科学等专业选修课,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部分课程将直接与用人单位对接,邀请企业导师进行授课。
3.2.2 开发空中课堂教学平台和加强网络教学
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设计开发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重点开展一系列培养学生思维和信息提取与总结的教学课程,借助空中课堂教学成平台,实现课堂翻转,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1 锁定课程目标与梳理知识框架
在空中课堂的教学准备过程中,锁定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归整,优化相应知识框架,并对知识框架下的内容进行知识点化,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录播,每个知识点录制成5~10min 的视频,并将PPT、视频和作业等上传至学习通/微助教在线教学平台。
3.2.2.2 目标导向下的知识点问题驱动化
每个知识点讲解之前,以问题的形式抛出。学生需主动完成知识点的课前学习,回答相应的问题,针对知识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自己查阅文献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3.2.2.3 检测效果分析
针对学生自学效果的测试结果,进行图形化分析,提炼出学生自学时的问题。在课程讲解时,先对重难点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然后对学生自学提出的问题和自测凝练出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让学生主动表达自己文献查阅的信息提出与总结结果。
3.2.3 加强创新训练与培养创新意识
在学生毕业条件学分设置中增设创新学分,由“创新创业类”和“素质拓展类”两大模块组成。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或第二课堂等项目获得相应的学分。在获得学分的过程中,学生需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信息的提取总结并制定相应的实验方案、表征方法等,达到提高文献查阅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6]。
3.2.4 鼓励学生辅修相关的专业课程
新经济下的纺织面临着新的突破和转型,为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学生需提前储备相应的知识。在学生毕业条件学分设置中增设公共课辅修学分,学生除要完成专业课学分外,需通过辅修“自然科学类”“经济管理类”“人文哲社类”和“艺术审美类”的课程,完成通识选修课学分,在这些类别中学生可以辅修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自动化等相关课程,提高其解决多学科交叉的复杂问题的能力。
3.2.5 强化毕业达成度评价机制
依据企业需求能力制定相应的培养体系,并完善毕业时和毕业五年后的达成度的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机制在毕业时的达成度包括所修课程、学分、绩点、毕业论文的完成情况。具体包括如下3 个方面。
3.2.5.1 学生学习的跟踪与评估
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程的考核以及成绩的评定与分析。课程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可根据课程性质进行相应的设计,包括课堂提问、讨论、平时作业等,结合考核成绩要求任课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定量分析,总结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3.2.5.2 毕业课题的跟踪与评估
在大四期间,学生会进入毕业课题环节,该环节会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知识应用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
3.2.5.3 毕业五年后需再次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
通过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反馈,再次评价学生职业能力、团结协作、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工作态度、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组织协调能力等内容。
4 结语
以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和新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对纺织人才的创新、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纺织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要与用人单位充分接触,从纺织领域的用人单位需求着手建立相应的培养机制和培养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