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责任感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影响:自然联结的中介作用

2021-08-31黄心语谭文豪

科学咨询 2021年22期
关键词:责任感问卷个体

黄心语 谭文豪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应用心理学系 四川绵阳 621010)

一、前言

自从2012年,我党推出了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被放在国家总体规划的重要位置。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基于目前地球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要求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环境心理学认为,“意识决定行为”这一心理学定律同样适用于环境保护领域。有研究者认为,公民的环保意识越强越有利于环境保护[1]。青年大学生作为促进国家改革、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肩负着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也成为了国家面向未来的重要课题之一[2]。以往对于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研究却发现,大学生对于生态环保的认知较肤浅,环保意识淡薄[3],因此对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研具有重要意义。这为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环保意识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未来可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性地教育工作。

亲环境行为是指个体尽量降低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或积极参与有益于环境的行为[4],而影响亲环境行为的因素主要有环境认知、环境态度、环境参与度和情境因素[5]。以往研究发现,社会责任感是预测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亲环境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个方面,社会责任感自然会影响亲环境行为。且田虹学者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的环境责任感知对员工的亲环境行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6]。高责任感的个体,会更好地将保护自然视为自己的责任,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践行生态文明的责任,环保意识也会更强。因此,本研究假设社会责任感会对环境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

自然联结是指个体感觉到自我与自然一体化的程度,反映了个体把自然纳入自我意识当中的程度,这与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共性也有差异[7]。自然联结是当今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自然联结越强的个体,更能觉察到自己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体悟到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情感,环保意识会越强,环保行为也就随之增多。因此本研究假设,自然联结同样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基于以上文献研究背景,本文拟探讨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自然联结之间的关系,为环保意识研究与教育提供一定的研究参考。

二、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西南科技大学的大学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18份,有效率为79.5%,平均年龄为20.43±3.33,其中男生175人(占比55%),女生143人(占比45%)。

(二)研究工具

1.大五人格量表中“尽责性”分量表

由John等人在1991年编制,该量表一共12个题项,采用5点计分,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得分越高说明社会责任感越高。

2.自然联结量表

李娜和吴建平修订的自然联结量表[8]。该量表共包含14个题目,采用5点李克特计分,评分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单维结构,无反向计分条目。计算所有项目的均分,被试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自然联结性越强。

3.大学生环保意识问卷

采用李霞编制的大学生环保意识问卷[9]。该问卷由26个题目组成,包括3个维度: 环保科学意识、环保哲学意识和环保伦理意识。问卷采用5点李克特计分,评分从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计算3个子维度的均分,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分数由三个子维度的分数合成,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环保意识越强。

三、数据结果

(一)尽责性、环保意识、自然联结之间的关系

将尽责性、环保意识、自然联结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尽责性、自然联结、环保意识三个变量之间呈现两两显著的正相关。

表1 尽责性、自然联结、环保意识之间的关系

(二)自然联结在尽责性与环保意识之间的中介作用

由于中介效应存在的前提是中介变量与自变量、因变量三个变量之间两两存在显著的相关,自然联结与尽责性相关,与环保意识相关,同时尽责性与环保意识也存在相关,这说明,自然联结可能是尽责性与环保意识的中介变量。

首先,采用Hayes(2012)编制的SPSS宏中的Model4(Model4为简单的中介模型),在控制年龄、性别的情况下对自然联结在尽责性与环保意识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尽责性能显著正向预测环保意识(B=1.15,t=8.12,p<0.001),且放入中介变量自然联结(B=0.79,t=7.24,p<0.001)之后,尽责性同样能显著预测环保意识(B=0.56,t=5.49,p<0.001),尽责性对自然联结的预测显著(B=0.75,t=9.74,p<0.001),且尽责性的直接效应以及自然联结的中介效应的bootstrap95%的置信区间上下限均不包括0(见表2),表明尽责性不仅可以预测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且可以通过自然联结预测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自然联结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2%,表明自然联结在环保意识与尽责性之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

表2 总效应、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分解表

四、讨论

本研究发现,尽责性和自然联结均能正向显著预测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且自然联结起到中介作用。高社会责任感的个体会倾向于认为自己对自然环境负有责任,并将这种责任内化于心,以一种生态责任感主动承担保护自然的责任[10],而社会责任感较低的大学生则相对来说缺乏这种主动承担的意识。尽责行为的出现不仅可以给他人带来更多愉快的感觉,而且也可以引导个体主动领悟到更多的社会支持[11]。已有研究发现,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支持、被尊重和被理解的积极情绪体验可以转化为人际感恩,人际感恩可以促进个体整体感恩水平的提升[12],而感恩则通过利他行为或利他态度展现出来。亲环境行为这类行为自然会受到感恩的影响。另外,自然联结与感恩、亲环境倾向显著正相关[13]。体验到与自然的一体和联系后,个体会深切地感受到自然界的灵性,一花一草皆生命,而生存的家园——地球,正在遭受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则会相应地被激发,认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在日常生活中会去注意如何“低碳出行”,关注环境保护的消息,环保意识也会相对地提高。作为高校教育者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地要积极开展实践课堂,只有真正地接触到了这样的自然课堂,学生们的认知才会得到相应的改变。周子玉研究者发现,大学生的参与环保意愿虽强,但是却缺乏环保的具体知识且环保行动力差。大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虽然认同环保理念,但是却真正难以做到身体力行,将低碳环保的理念付诸行动[14]。这也许给高校环保教育带来一定的启示,不仅仅要从思想上去给大学生们传授环保相关常识、环保理念,同时也要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主动地将环保理念践行于日常生活。例如,在思想层面上,学校可以设立一些环保社团,以少数学生带动大多数学生,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一个环保组织;积极开展环保相关内容的讲座,以风趣幽默的方式给学生普及一些基本的环保知识;打造绿色低碳环保的校园文化,鼓励学生设计绿色产品并积极在校内投入使用,激发学生们保护自然的参与感、成就感、责任感。在行动层面,通过户外的田园实践课,让学生真正地走出书本课堂,走进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有调查显示,青少年群体之所以较少地进行亲自然活动的原因有两个:客观上缺乏组织者的带领,主观上缺乏亲近自然的动力[15]。学校作为学生组织的头号带领者,更应该积极地开展组织活动,设计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带领学生们热情地融入与自然的交汇,在游戏、实践中激发大学生的环保责任之心,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促进学生与大自然的联结,因此更加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本研究通过调查社会责任感、自然联结对于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影响,对高校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环保教育不仅仅要停留在宣传层面,更应该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内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责任感、参与感,让学生从内心自然而然地愿意去保护环境,这样的环境教育才具有长期意义。同时,高校教育也应该多组织课外活动,加强学生与大自然的联结,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水平。

猜你喜欢

责任感问卷个体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责任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