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产妇会阴侧切和会阴自然裂伤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1-08-31唐湘玉李素群

医药前沿 2021年19期
关键词:切术会阴初产妇

唐湘玉,李 娟,李素群

(汕尾市陆丰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 广东 汕尾 516538)

会阴侧切是产妇分娩时常用的一种手术,一般在第二产程进行,可有效提高产妇的生产效率,缩短分娩时间,以及预防产妇分娩期间出现严重的会阴裂伤,初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更容易产生会阴自然开裂[1]。会阴侧切术可提高新生儿安全分娩、降低新生儿窒息,然而侧切后可能给产妇盆底肌功能带来不良影响,如由于盆底肌结构缺陷或者损伤造成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包括排尿困难、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脱垂、性功能障碍等[2-3]。因此对60例初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初产妇会阴侧切和会阴自然裂伤对盆底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是否应该采用会阴侧切术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于本院分娩产妇60例,其中30例采用会阴侧切为观察组,30例分娩时会阴自然裂伤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19~29岁,平均年龄(24.09±3.11)岁,身高155~164 cm,平均身高(159.14±2.24)cm,平均体重指数(23.20±2.32)kg/m2,新生儿平均体重(3.63±0.62)kg,新生儿平均身长(49.53±2.14)cm。对照组:年龄18~30岁,平均年龄(24.27±3.21)岁,身高155~160 cm,平均身高(158.99±22.84)cm,平均体重指数(24.04±1.78)kg/m2,新生儿平均体重(3.43±0.59)kg,新生儿平均身长(48.89±1.52)cm。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知情并且签字同意。

1.2 方法

将进行会阴侧切和分娩是自然裂伤的住院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分成两组,采用会阴侧切术的产妇分为观察组,自然裂伤产妇为对照组,产后6周返院检查时,对产妇进行问卷调查、详细体格检查、电诊断、盆底肌初筛检查,对分娩是进行会阴侧切的和分娩时发生自然裂伤的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的盆底浅层和深层肌力进行测试,评估两组对盆底功能的影响。

1.3 观察指标

通过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ICI-Q-LF)对60例产妇调查,对其排尿困难、压力性尿失禁、性生活障碍、会阴切口疼痛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GRRUG),将盆底肌力分为6个等级,即Ⅰ~Ⅵ级[4]。以产妇最大力收缩3次时肌电图上最大电压值为肌电基准值,Ⅰ类肌纤维在达到基准值为40%以上的高度持续0 s为Ⅰ级,持续1 s为Ⅱ级,以此类推;Ⅱ类肌纤维达到基准值于70%以上高度的次数连续收缩1次为Ⅰ级,以此类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比较

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平均为(1.00±0.43)h,对照组第二产程时间平均为(1.00±0.51)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0,P>0.05)。

2.2 两组产妇排尿、尿失禁、伤口疼痛、性生活障碍等比较

两组产妇产后6周,排尿困难与压力性尿失禁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性功能障碍与伤口疼痛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排尿困难、尿失禁、性生活障碍、伤口疼痛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产妇盆底功能检测结果比较

观察组平均肌电位为(2.64±3.12)μV,对照组平均肌电位为(2.71±3.26)μV,两组产妇肌力测试分为Ⅰ、Ⅱ、Ⅲ、Ⅳ级,两组产妇的盆底肌点位测试以及肌力测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盆底功能比较

3.讨论

会阴切开术的发展可追溯到17世纪,是一种在第二产程后期人工切开会阴,以一个整齐、可控的外科切口代替不整齐不可控的会阴裂伤的目的为扩大产道的手术方法,其目的为扩大产道、加快产程以及避免发生严重的会阴裂伤,其不但可以缩短第二产程,降低新生儿的窒息率、提高安全性,一度作为初产妇阴道分娩最为常见的手术[5-7]。目前,会阴侧切术由于其作用与方便性,已存在滥用现象,比如台湾地区会阴侧切了已达到100%[8],Yang等[9]研究表明国内的侧切率已高达65%~95%。传统观点认为会阴侧切术可以保护盆底功能,但大量的医学证据证明,其不但未能起到对盆底肌保护作用,且可能造成排尿困难、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脱垂、性功能障碍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因此,本文对60例阴道分娩初产妇进行分析,探讨比较阴道侧切与分娩自然裂伤对盆底功能的影响。

女性拥有较为复杂的盆底功能支持系统,其主要构成有肌肉群、韧带、筋膜以及各个神经。因此女性盆底具有保护子宫、直肠、阴道、尿道等器官正常功能,使其生理功能以及解剖结构保持合理的功能[10]。由于盆底肌肉外层是处于会阴皮肤与外生殖器之下,其支撑力量会随着女性妊娠使盆腔筋膜、韧带和肌肉受到过度的牵拉而被减弱,因此阴道分娩时无论是会阴侧切还是自然裂伤均可能对盆底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1]。本结果显示,第二产程时间、产后6周的排尿困难、压力性尿失禁以及盆底功能检测结果两组对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会阴侧切产妇产后6周性生活障碍与会阴部伤口疼痛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会阴侧切与自然裂伤二者均对产妇盆底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功能损伤,导致盆底功能存在障碍。然而由于行会阴侧切术时会切断部分提肛肌、球海绵体肌、会阴深横机以及会阴部分神经等,因此引起的盆底功能障碍较于自然裂伤而言在性生活方障碍表现上更为明显;与此同时与自然裂伤比较,会阴侧切所形成的瘢痕更加大、软化所需时间更长,因此会阴侧切产妇所感觉的伤口疼痛程度更高。

综上所述,会阴侧切可保护产妇避免发生严重的裂伤,然而会阴侧切与自然裂伤均可对产妇盆底功能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在产妇阴道分娩时,应严格掌握会阴侧切指征和时机,降低会阴侧切率,提倡保护性自然阴道分娩,以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切术会阴初产妇
宫腔镜下电切术和冷刀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比较
无保护会阴接生法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的效果
无保护助产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刨削系统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比较
助产师对初产妇分娩疼痛的认识分析
妊娠期连续细致化护理对高危妊娠初产妇不良情绪及对剖宫产率的作用
按摩热敷会阴对减轻产妇会阴损伤程度的影响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肛裂缝切术治疗陈旧性肛裂的临床疗效观察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刮宫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症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