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联用电针和膀胱综合训练治疗对膀胱功能的改善作用分析
2021-08-31苏小霞杨幸华黄天海黄春荣
苏小霞,杨幸华,黄天海,黄春荣
(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脊髓损伤康复科 广东 广州 510000)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 NB)属于临床上一类特殊疾病,该病会导致患者控制排尿的中枢神经或者其周围的神经出现病变,进而导致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出现障碍,出现尿潴留、尿失禁情况的情况,骶上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造成该疾病最常见的因素之一[1-3]。临床上对于该病多是行膀胱训练法进行干预,以促进患者的机体进行自身恢复,有部分医疗机构在临床行膀胱综合训练时还会联合其他干预措施,如中医针灸等,以提升患者的临床恢复效果[4-5]。电针也是一种外部刺激方式,本文尝试将其运用于SCI后NB患者的临床干预治疗中,与常规膀胱综合训练进行对比以确认其的应用效果,为临床NB应用电针刺激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8月—2020年9月间收治的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90例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格法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45例。其中对照组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40.55±10.16)岁;男性28例,女性17例;最短病程1个月,最长病程6个月,病程平均(3.76±0.53)个月。在试验组中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41.37±9.85)岁;男性26例,女性有19例;最短病程1个月,最长病程6个月,病程平均为(3.83±0.6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1)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已完全了解本次详细内容,其自愿参与,且经相关审批予以批准;②所有患者均符合骶上脊髓神经损伤的临床诊断标准,经入院诊断确诊,且在发病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2)排除标准:①患者有重要器官严重受损情况或其他影响观察判断的疾病或生理特征;②患者患有精神类疾病,如精神意识障碍,交流不畅;③患者为哺乳或妊娠期妇女。
1.2 方法
1.2.1试验组 试验组患者则是在对照组的膀胱综合训练干预基础上行电针治疗,具体步骤如下:(1)确认穴位,在行电针前,确认患者的三阴交、中极穴、关元穴的位置,对上述穴位行常规的酒精消毒,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生产厂商:江苏华佗医疗针灸器械总厂;规格:0.25 mm×40.00 mm)刺入刺激,三阴交行垂直刺入法,深度0.8~1.2寸,中极穴、关元穴行斜刺入法,深度0.8~1.2寸,完成刺入后接通我院的电针治疗仪(生产厂商:汕头市医用设备厂有限公司,型号:6805-D),电极连接关元-三阴交(左),中极-三阴交(右),行连续波持续刺激,每个穴位置针25 min,1次/d,持续治疗30 d。
1.2.2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的膀胱综合训练干预治疗,具体措施为:(1)计划性饮水:为保证患者的干预治疗效果,控制患者的日均饮水量在1 500~2 000 mL。饮水时间从晨起至晚间睡前截止,均匀分布于每日,此外若患者在日间行输注或者其他液体治疗,需扣去液体量。(2)导尿:每日需对患者行清洁间歇导尿,4~6次,具体导尿量依据自身情况决定,但是需注意每次导尿最大量不宜超出患者的安全容量。(3)排尿意识训练(意念排尿):每次放尿前5 min,患者卧于床上,指导其全身放松,想象自己在一个安静、宽敞的卫生间,听着流水声,准备排尿,并试图自己排尿,然后由陪同人员缓慢放尿,想象过程中,强调患者利用全部感觉。(4)盆底生物反馈,在干预前,需嘱咐患者排空大小便,采用我院的生物反馈仪,使用石蜡油对探头表明进行处理,将其置于患者肛门内,由相关医师引导患者进行缩肛,采集患者的缩肛数据,制定训练计划,要求患者以采集得的平均值为最低标准,每次用力缩肛,维持6 s后再行放松。单次治疗持续15 min,1次/d,持续30 d[6]。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改善情况,即治疗前后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在治疗前后的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膀胱功能的改善情况
试验组治疗后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增加、充盈期逼尿肌压力较前下降、最大尿流率增加、残余尿量减少,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膀胱功能的改善情况比较(± s)
表1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膀胱功能的改善情况比较(± s)
组别 例数最大膀胱测压容积/mL 充盈期逼尿肌压力/kPa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45 198.43±70.53238.63±51.37 58.31±6.12 53.14±6.33参照组 45 197.56±53.47213.51±53.67 59.31±6.67 50.39±6.56 t 0.066 2.268 0.741 2.024 P 0.948 0.026 0.461 0.046
表1(续)
3.讨论
由于患者的脊髓结构功能出现异常,容易造成其他部位的神经出现障碍,同时也是引发神经源性膀胱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容易造成患者长期的排尿困难、反复尿路感染情况[7]。当下临床上对于SCI后的NB并无特效的治疗药物,故多是在膀胱综合训练的基础上辅以其他治疗方式,电针即为其中的一种[8]。
电针是一种基于针刺法基础上联合电刺激的一种外部刺激治疗方式,电针刺激可以提升刺激穴位周边的肌肉的运行状态,促进穴位附近的循环,可明显加强刺激位置的代谢[9-10]。该方式作用于NB患者时可以明显的提升膀胱功能的自我恢复速度,进而提升患者的膀胱功能,降低疾病对于患者的影响。在本文中,试验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干预治疗中,应用电针联合膀胱综合训练法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膀胱功能状态,提升患者的排尿情况,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