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田野课堂”教学实施六要求
2021-08-30陈丽蔡薇储杨玉
陈丽 蔡薇 储杨玉
摘要:本文结合课题组成员开展校本课程“田野课堂”的教学实践,总结出进行“田野课堂”教学的六点要求,以保证校本课程“田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校本课程 田野课堂 教学
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是课程体系的一个部分。“田野课堂”是笔者和方小培老师申请的省级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的校本课程之一。“田野课堂”,顾名思义,是室外的课,是将学生带到田野中的实践活动课,旨在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了解自然,爱护自然,在活动中欣赏美景、探寻奥秘,是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将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的载体。自2019年课程开发以来,课题组成员陈丽老师、胡海光老师、柯杨华老师进行了多次的教学实践,同时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认为为保证校本课程“田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扩大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应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要求。
一、提前计划安排,精心设计方案
学期开学之初,学校就成立专门的活动领导小组,以教研处为轴心,办公室、总务处、保卫科等各部门联动。以课题组为核心,精心制订活动实施方案,对活动时间、地点,活动目标,参加人员,任务分工,后勤保障,纪律安全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并组织学校行政会议、指导教师研讨会、校级教师交流会、主题教育班会等会议,课题组成员参与研讨、实践、互助交流,确保了活动目的明确,任务分工到人,活动安全有序,“田野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二、不断研讨调整,注重过程管理
学校不断对参加“田野课堂”活动的指导教师传达“田野课堂”活动精神并对指导教师进行研学实践活动专项培训,使教师们对“田野课堂”实践活动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等有深入的了解,对课程有比较完整的理解。在前期活动课程的指导人员调整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指导教师,形成了学校—班主任—指导教师—学生的直线管理模式。根据教师和学生的特点、特长,各个班级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层次的不同程度的探究性研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活动的初步能力,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增强社会沟通能力。
三、制定安全预案,注重安全教育
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人身安全,提前制定“合肥46中‘田野课堂安全预案”,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并发放“教师指导建议”“‘田野课堂教学活动注意事项”“温馨提示”等对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做出纪律要求,并安排专人提前对“田野课堂”教学点及行程沿线进行多次踩点,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了提醒指导,提高了学生的纪律性和安全意识。
四、及时总结评价,注重实际成效
根据课程标准,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力求在评价的功能和评价的方式上有所突破。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把终结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成长的过程成为评价结果的组成部分。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从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等多角度对学生整个实践活动全方位、多纬度地进行系统的评价,让学生在交往中得到锻炼。
学校非常重视“田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资料的积累,通过近年的探索,课题组摸索出“田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步骤:(1)设置问题情境,师生研讨活动主题或探究问题;(2)成立学生小组,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组分工,确定组长负责制,对小组成员进行管理和培训;(3)设计活动方案,由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确定;(4)按照方案准备,课题组成员按照活动方案或研究方案做好准备:笔记本、笔、记录表格、照相机等工具;(5)有序开展活动,记录活动过程和采集到的资料;(6)进行资料整理、在活动结束后搜集总结材料,写出自己在活动前后的心得体会;(7)分享活动成果,活动结束后,在教师指导下在班内展示活动成果。課题组用不同方式对整个活动中的各个重要环节进行记录;收集学生在研学过程中收集到的实物、图片等各种资料,及时整理、总结并展示出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研学成果拿去参加各种比赛。
五、注重宣传引导,营造活动氛围
把营造浓厚的“田野课堂”教学氛围作为学校特色教育的一个抓手,在“田野课堂”教学实施前后,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主题教育班会、校园网、学校公众号、新安晚报等各种渠道,广泛宣传“田野课堂”教学活动的意义和成果,努力促进“田野课堂”活动形成家喻户晓,广泛参与的好局面,为后续“田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注重学科融合,培育核心素养
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STEM课程的尝试。“田野课堂”活动的开展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多是两个以上学科的融合。如在“探究大圩生态农业”教学中,地理老师带领学生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大圩农业的变迁;生物老师带领学生探究生物“划割”技术对葡萄生长的影响;农业专家向同学们介绍“别样顶棚”的作用不是保暖,而是防止雨水影响葡萄的花蕊及花粉的传播。各个学科彼此独立又相互渗透,体现了科学的有趣实用性和博大精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需要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共同解决,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这一课程理念,培育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的校本课程“田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现已成为学生向往的一门课程。课题组在“田野课堂”教学活动收集到大量的资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后还要继续加强课题组内的合作和交流,共同解决内容整合、课时和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力将“田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做实做精,形成46中地理组的特色,以期在区域内推而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