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及其方式优化

2021-08-30冉华孙卓君

理论探索 2021年3期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话语体系

冉华 孙卓君

〔摘要〕 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要把媒体优势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需求结合起来,补齐治理短板,提供强力支撑,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媒体在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主流价值观念的导向作用发挥不足,对基层受众的协调动员能力不足,在基层社会中的公信力不足。优化媒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方式,要坚持党管媒体,把党性原则贯穿于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加强正向引导,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社会治理舆论阵地;创新话语体系,提升媒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影响力;注重社会服务,以高水平的媒体服务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关键词〕 媒体优势,基层社会治理,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21)03-0005-06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2021年1月2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维护国家政权安全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标志着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是党中央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重大决策创新。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需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协调动员、舆论影响及凝聚共识的独特优势,把媒体的作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全方位、全过程,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强力支撑。

一、优势与需求的结合是媒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和最前沿,无论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实落地,还是推进改革发展稳定,重点、难点、着力点都在基层,基层治理水准决定着国家整体治理体系的水准。网络时代,媒体的触角遍及基层社会的各个角落,媒体成为基层党政机关、社会组织、民间组织以及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传播信息、交流感情、凝聚共识的重要平台,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需要把媒体优势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需求结合起来,补齐治理短板,提供强力支撑,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一)媒体的协调动员优势与基层社会治理对多元主体联动的需求

基层社会治理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综合性、社会性,治理主体较为多元,治理内容较为宽泛,需要党政部门、社区、企业、社会组织、民间组织、城乡人民群众等多元主体加强合作、多种手段共同发力,形成协同治理的合力。综观我国整个社会治理领域,包括城市社区、村庄在内的基层社会治理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基层承担着社会治理实践的主要任务,但难以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居民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并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这成为基层社会治理长期存在的难点” 〔1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以政府为主导的一元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迫切需要第三方力量的参与,汇聚治理优势,凝聚治理共识,形成党委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协调联动的治理合力,而媒体就是这种职能的重要承担者。媒体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覆盖面广、与基层民众联系密切的优势,主动增强与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多元治理主体线上线下的协调沟通、互动联系,洞察民意倾向,了解民众需求,弥补市场与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不足,补齐基层社会组织在治理上的短板,在基层社会治理多元主体间形成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激发基层各种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治理积极性、能动性,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

(二)媒体的舆论影响优势与基层社会治理对晴朗网络舆论空间的需求

“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多向传播、海量传播,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体制内外等界限愈益模糊,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舆论场” 〔2 〕,自媒体的无序生长,媒体传播环境不优,导致基层媒体生态复杂,舆论空间治理难度增大。部分基层群众辨别能力差,或者诉求得不到合理解决,很容易出现认知观念、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和严重的网络信息污染,破坏舆论生态,影响基层正常的生活秩序和社会安全稳定。这是基层社会治理必须补齐的短板。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 〔3 〕354在当今时代,互联网是媒体发展与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这客观上要求媒体加快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机融合,发挥自己的舆论影响力、引导力优势,针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现实情况,加强和创新舆论内容建设,培育基层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媒介传播文化,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维护良好的舆论生态秩序,提升媒体公信力,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晴朗的舆论空间。

(三)媒体的凝聚共识优势与基层社会治理对共建共治共享的需求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参与,难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无从谈起。50多年前,我国基层干部群众创造的著名的“枫桥经验”,坚持发动和依靠群众,有效解决基层社会矛盾和问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经典基层社会治理经验。进入网络时代,特别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矛盾纠纷大量涌现,社会矛盾和利益诉求交织在一起,基层成为各种矛盾纠纷的聚焦点、利益诉求的交汇点。媒体在化解基层矛盾、解决民生诉求方面具有獨特的优势,网络背景下媒体发动群众、凝聚共识、解决矛盾的功能得到充分彰显。“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09亿,占网民整体的31.3%,较2020年3月增长5471万;城镇网民规模为6.80亿,占网民整体的68.7%,较2020年3月增长3069万。” 〔4 〕这表明,农村基层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正在快速提升,基层媒介市场将成为众多媒体特别是自媒体激烈争夺的目标。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凝聚共识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 〔5 〕79面对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情况、新特点,媒体要主动适应基层社会治理新趋势,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自己在传递各方意见、反映百姓诉求、提供公共服务、解决民生难题、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优势,密切党群、政群关系,调动各方积极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局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二、媒体在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习近平指出,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我国步入社会转型期后,各种矛盾问题易发多发,各种利益诉求不断涌现,各种不稳定因素交织叠加,基层社会治理形势更加严峻复杂。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地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形成多元主体、合作互动的治理格局,是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任务。媒体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向基层下移”,解决好媒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断头路”问题,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要针对媒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最大的难题、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精准施策、定向发力。

(一)主流价值观念的导向作用发挥不足

媒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集中体现在主流价值观念的导向作用上。媒体传播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对基层社会治理有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控制着信息出入的重要关口,主流价值观念传播能够得到有效保障。进入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传播力被削弱,而新兴媒体的传播力得到迅速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新兴媒体由于缺乏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作为“社会公器”的职责没有得到充分履行,甚至把自己作为“纯营利性机构”,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媒介素养有所滑坡,利用基层受众易感性的弱点,为了吸引流量而无视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底线,少数媒体对娱乐化、个性化、情绪化的舆情视而不见,甚至出现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社会公德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落后地区的基层民众,教育水平落后,文化生活单调,受认知能力、道德素养的局限,更易受到负面舆论的影响,造成基层社会道德伦理水准下降,是非观念混淆,严重损害公序良俗。尤其是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有限,网络诈骗、封建迷信、邪教活动等时有发生,明显加大了基层社会治理难度。如何有效提升媒体舆论的影响力、引导力,及时化解负面舆论影响,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显得越发重要。

(二)对基层受众的协调动员能力不足

媒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对基层受众的协调动员能力,尤其是引发关注、激起共鸣、形成社会互动的能力。媒体主要通过设置新闻议程来影响基层受众对新闻议题的态度和认知。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是党的“喉舌”,是传播党的声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人民群众思想行动的中坚力量。进入网络时代,媒体在信息传播、协调动员等方面的功能面临着碎片化的威胁。“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主要难点是社会组织和群众缺乏治理主体能动性,未能与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形成有效的互动。” 〔6 〕因此,媒体能否引导培育基层社会组织和群众的治理主体能动性,形成广泛的社会协调动员力便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如果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不能深入基层、落到实处,出现“断头路”,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效就无法获得保障。目前,一些媒体在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形不成强有力的协调动员力,社会影响力、舆论引导力受到较大冲击,极易导致基层媒体舆论失控,甚至出现群体极化现象,对基层社会治理造成较大损害,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三)在基层社会中的公信力不足

媒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与媒体的社会公信力直接相关。媒体只有赢得基层社会和基层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才能赢得良好的社会公信力,进而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媒体的公信力是指其在广泛长期的社会参与中以累积之功与受众建立起的稳定的信任关系。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公信力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一是由党和国家赋予,二是由媒体履行党的喉舌和社会公共职能带给公众良好的信用感知和社会体验。进入网络时代,只有尊重媒体的生态环境和传播规律,运用平民化、情感化、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尤其是要靠创新传播方式方法、创新媒体话语体系、增强传播语言魅力来提高媒体对基层社会的嵌入水平,强化自身与基层社会组织和基层受众的互动关系,才能获得较高的社会公信力。但是,回到现实,部分媒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明显不足,具有政治责任心的监管人员、具有基层治理意识的服务人员、具有基层社会治理专业素养的人员还比较缺乏。结果是有的媒体对基層信息不敢、不会和不善监管,对基层信息干预手段单一,对基层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敏感因素、倾向性问题不能进行科学研判、及时预警、精准应对,从而误导了基层受众,甚至将一些低俗、媚俗、有歧义、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的词语放在显著位置,为搏眼球和关注度不惜成为标题党。还有媒体把宣传党的政策做成表面文章,语言不生动、不鲜活,严重忽视基层受众在接受水平、接收渠道、接收机会等方面的差异,所有这些方面都在严重地削弱媒体公信力。媒体公信力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缺位和错位,会影响社会整体信任度,甚至造成社会公信力危机,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直面这一问题。

三、优化媒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的主要策略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是要在基层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协调治理格局。现有环境下,一些基层治理主体仍存在着单纯依靠行政力量治理基层社会的传统理念和陈旧思维,不会或不善于协调多元主体形成协同合作治理模式,忽视了媒体在连接社会关系、传递政策信息、处理公共事务、凝聚群体力量等方面的重要功能,而媒体也没有适时形成与党委、政府及基层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造成在服务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严重失语和功能缺位,影响多元治理模式的整体协调性。同时,基层社会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媒体的行业规则和自律体系还不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仍未形成。如何转变治理理念,增强媒体整体协调性,在基层治理中形成协同治理的局面,成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当务之急。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3 〕354面对网络时代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面对价值差异化的媒介传播社会现象,媒体必须把握新闻舆论工作规律,主动顺应基层社会治理趋势。既要坚守正道,把握媒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本质要求,遵循客观规律,又要紧密结合基层社会治理实际和时代特点,推进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做到守正与创新结合,使媒体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洪流,成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力军。

(一)坚持党管媒体,把党性原则贯穿于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要把党管媒体的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所有從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都要纳入管理范围,所有新闻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都要实行准入管理”。 〔3 〕181-184也就是说,所有媒体都必须贯彻党管媒体的原则,确保党对媒体的主导权、管理权。媒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加强基层媒体人自身的党性建设,把党管媒体原则在基层媒体的建设、管理、运营等各个环节真正落到细处、落到实处,特别是在新闻编审、发布环节,要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把好正确舆论导向关口,针对基层受众的特点,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真实、准确、及时、有价值的正能量新闻信息。基层领导干部要做到学习网络知识常态化,克服“本领恐慌”,提升媒介素养,培养与新媒体打交道的本领,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察网情、观民意,善于把党性原则与高超的舆论领导能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基层媒体从业人员要提高“执网”能力,在政治方向上练就“火眼金睛”,增强识别能力,保持敏锐性、及时性,什么时候党性原则都不能丢,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动摇。

(二)加强正向引导,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社会治理舆论阵地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7 〕30-32宣传思想阵地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地位重要、作用强大,要加强新闻舆论内容建设,针对基层群众特点,准确把握传播规律,制作有深度、有魅力、有温度及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让基层群众从中找到精神力量、汲取丰富营养。要把先进文化嵌入基层信息流,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基层新闻舆论主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舆论、解释舆论,对基层各种因价值观念差异而产生的“舆论圈”进行正确的引导疏通,用真挚的感情重塑党和基层民众间的信任关系,增强受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热情,获取民众的支持与信任 〔8 〕。必须着力在基层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媒介素养和甘于献身社会治理事业的意见领袖,从群众身边鲜活的事例中挖掘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艰苦创业、脱贫致富、乐善好施、尊老爱幼、移风易俗等正能量新闻;用凡人凡事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度引导,善于发现大众舆论信息的问题偏差,及时纠正街巷坊间、基层社会舆论中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语言偏差,解惑释疑、阐明是非,提升批判力、解释力;善于运用百姓语言分析舆论信息背后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要大力弘扬社会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增强媒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三)创新话语体系,提升媒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影响力、引导力

网络时代媒体引导力竞争,归根到底是媒介技术、新闻生产和传播策略创新的竞争。理性认同是媒体引导力的重要基础,网络媒体行动者之间的信任和理解,能够使行动者互相交换意见和达成共识,基层受众更乐于接受通俗化、平民化、大众化的语言。因此,增强话语魅力、创新话语体系对增进受众感情认同、提升新闻舆论的影响力、引导力至关重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创新媒体话语体系、增强话语魅力,要走进基层民众心中,分析群众的思想感情,主动摒弃死板的传播面孔和刻板的话语表达方式,建立起基层化、生活化和大众化的话语体系,把深奥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道理,用“百姓语言”增进情感认同,用“身边的故事”诠释正能量,形成“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在话语形态上的协调联动。比如,山西省汇聚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日报社等省市县各级各类主流媒体优质内容和技术资源,打造的可以支撑纸媒、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全媒体形态的山西媒体智慧云平台,将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统一接入“省级技术平台”,为基层开展媒体服务、党建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等业务提供技术支撑,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平台联动贯通、业务统一管理、媒体资源共享,全省已有39个县(区、市)建成并运营融媒体中心,占山西全部区县的1/3。这些基层媒体主动适应时代要求,尝试以通俗化、大众化、平民化、幽默化的话语、文本和符号参与各种新鲜话题的讨论,注重运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图表图解、音频视频等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解读效果,建立起官民对话的情感基础,在媒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增强基层舆论的影响力、引导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引导力,必须增强话语表达在基层的感染力和凝聚力,这就需要形成独特的传播风格,立足公众利益,优化公共服务,摒弃“一言堂”话语模式,增强与受众的情感互动。无论是话语体系还是传播风格,都要贴近基层百姓实际,根植于群众生活,指向民族自信,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要营造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立体化、互动式的传播语境,实现专业化、权威化、可信赖的品牌威望与现代化、生活化、优质化的传媒特色之间的有机统一,在满足广大用户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提升媒体舆论的影响力、引导力,从而更好地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

(四)注重社会服务,以高水平的媒体服务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高水平的社会服务是媒体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9 〕媒体要把公共服务职能纳入基层社会治理框架,在为党委、政府服务的同时,把为基层民众服务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切入点,转“管理理念”为“服务理念”,以数据应用为基础,分析群众需求诉愿;既要关注基层涉法涉诉、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环境污染等重点问题,也要关注老百姓吃水用电、上学看病、交通出行等日常小事;畅通与基层民众的信息互动渠道,在基层选举、村务(社区事务)公开、利益分配、财产处置等方面充分尊重基层民众的知情权,做好信息发布、政策解读、舆情应对、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的服务工作,使党和政府的主张、人民的意愿、群众的期盼在媒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共生共存共融。比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政府网客户端小程序推出“疫情防控线索征集”专区,联合国家卫健委等部委先后推出“患者同乘接触者查询”“全国心理援助热线查询”等11项便民服务小程序应用,直达基层,直达现场,服务便捷,快速高效,仅仅1年时间,小程序总访问量超过5亿次,疫情服务专区访问量超过2亿次,成为首个注册用户达千万级的国家级政务小程序,公众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为媒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开拓了新领域、打造了新样板。

总之,媒体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会治理体系制度设计,顺应基层社会治理发展趋势,积极创新基层社会多元治理模式,把党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效能,调动基层党政机关、企业、社会组织、民众等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广泛动员各方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这就要求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顶层设计,加快进行社会治理领域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保障基层社会治理有序运转的法律法规,形成较为完整的基层社会治理政策法规体系;推动治理手段的创新,由主要靠行政手段向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与社会自治、市场机制、行业自律、乡规民约、城市公约、家教家训等多种手段协同发力转变,处理好活力与秩序、法律与道德、法律与政策等重大关系,确保基层社会治理既生机勃勃又秩序井然,使媒体在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上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麦伟杰.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和实践启示〔J〕.理论与现代化,2019(02):58-66.

〔2〕张光辉,李咏梅,宋丽云,等.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 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0/0103/c120837-31533440.html.

〔3〕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4〕CNNIC第47次调查报告:城乡网民规模〔EB/OL〕.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2-03/doc-ikftpnny3

418092.shtml.

〔5〕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6〕关琮严,李 彬.嵌入基层:县级媒体融合实践的治理转向及优化策略〔J〕.出版广角,2020(19):10-12.

〔7〕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8〕杜文平.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人民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6):22-28.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责任编辑 周 荣

猜你喜欢

基层社会治理话语体系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思考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价值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
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党微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