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 构建活力课堂
2021-08-30丁超梁婷
丁超 梁婷
“我们小点儿声”一课为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本课由“教室里面有点儿吵”“做个小小‘调音师”“这里也要小点儿声”三个主题活动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基于儿童视角设计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通过该课教学,学生懂得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是对他人权利的侵犯,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是对他人的尊重,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一、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我在课前运用观察、谈话、调查(见表1和表2)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吵闹的现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查分析后,再基于学情调整教学设计,将学生的学习起点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通过对前测结果的分析,我从儿童自身的经验、体验以及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因素入手,从儿童熟悉的、能感知到的生活出发来设计教学。同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注重活动的导向,倡导活动化的教与学,让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让教与学根植于儿童的生活。
基于此,我依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能够找出教室里吵闹的现象,认清其危害,通过小组讨论提出解决办法,让教室保持安静;寻找校园里应该小声说话的地方,能提出一些警示别人小点儿声的好办法,学会在校园里调控自己的音量;培养规则意识,认识到安静是一种文明行为,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
道德与法治教学只有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通过规则教育,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并在这一过程中规范他们的行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针对教室和校园中的吵闹现象,提出解决方法,学会在校园里控制说话的音量,逐步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
二、课堂教学片段及设计意图
学习源于生活,为了让学生对熟悉的生活情境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呈现真实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一)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动机
本課“就地取材”,抓住上课现场的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追问,引发学生对于“音量”的思考。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这么多听课学习的老师,你们开心吗?
生:开心。
师:有没有信心表现得更好?
生:有。
师:同学们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响亮,是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这么响亮的声音呢?
生:不是。
师:大家说得真好,有些时候是不需要大声说话的。
“规则”是公共生活领域的行为准则,它对生活其中的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指导,以维护共同的秩序,保障每个人享有充分的自由和权利。“是不是每个地方都需要这么响亮的声音”这一问题可能是儿童认知的“矛盾”和“困惑”,这一认知冲突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情境模拟”,加强实践体验
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依靠说教和灌输,要通过贴近儿童的方式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本课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将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学生在模仿、观察、内化等一系列过程中体验学习。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我们教室有哪些吵闹的现象,你有什么感受?现在请拿出你们的调查表1。谁先来说一说?
生:关门的时候很用力,很吵,感觉很刺耳。
师:你有这种感受,还有不同的体验吗?
生:小组讨论时声音太大,感觉什么都听不清了。
师:是啊,还有吗?
生:有的同学挪凳子,声音很刺耳,耳朵嗡嗡响。
师:同学们,你们这样大声给其他同学带来了多大的麻烦啊,还有谁想说?
生:有些同学下课了就大声讲话,在教室乱跑,有点吵,打扰别人休息。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也有同感。
师:我们一起看看,这么吵的教室,声音太大了,会打扰到别人,这种声音我们可以叫它什么?
生:噪音。
师:你们懂得可真多!你们在生活中还会听到哪些噪音呢?听到这些噪音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我家附近的工厂,总会有很大的声音,对我们的听力有影响。
生:有时候车总会乱鸣喇叭,声音很刺耳,让我们感觉很烦躁。
师:是的,在一些特定的路段鸣喇叭还要被处罚呢,还有吗?
生:我家楼下很晚了还在装修,声音很大,我都睡不着觉。
师:是啊,孩子们,噪音的危害可大了,它对我们身体有很多危害。所以,制造噪音是不文明的行为。
这一环节,学生将课前的调查情况在全班进行分享汇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采取“提供认知前提的准备与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直面学生真实的生活难题,使课堂多一些生活气息,让教材的内容“活起来”,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成长。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教材内容反映的场景和事件更多体现的是共性,不可能兼顾到不同地区学生的实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本课在运用好教材资源的情况下,将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人、事、物作为课程资源,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出示PPT:
师:同学们,我们要争做一名小小“调音师”,赶快来解决我们教室里这些吵闹的现象吧。
师:现在请小组任选一个展开讨论,解决烦恼。
(学生大声讨论)
师:孩子们先停一下,就像刚才这样的讨论,感觉怎么样?
生:不太好,有点听不清,有些乱。
师:那好,我们就先来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的时候我们到底该怎样做呢?
生:一个接一个说。
师:说得好,那别人说的时候我们能随便插话吗?
生:不能。
师:对!还有吗?
生:小组发言的时候要小点儿声,要不就会影响其他组了。
师:采纳你的意见。
(教师出示:一个接着一个说,小声讨论不插话)
师:孩子们,现在知道讨论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做了吧,我们一起来试一下,请继续你们的讨论,开始。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师:讨论时间到,轻轻转过来,坐端正。现在大家都知道小声交流了,真好。接下来,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
生:我们组解决的是第一个烦恼——怎样开门和关门?
师:请你们组到前面来给大家示范一下。
(学生演示)
师:看清楚了吗?他们做得怎么样?
生:他们组做得很好,开门的时候是轻轻拧开的,然后再慢慢打开。
(出示:面向门,轻轻拧,开门关门手要轻)
师:你们观察到没有,这一组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刚才从座位上是怎样走出来的?
生:没有声音,脚步很轻。
师:观察仔细,他们组为我们做了榜样示范,为她们鼓鼓掌。希望同学们都能这样做,多文明啊!接着来……
生:我们组解决了第三个烦恼——怎样小声搬动桌椅?
(小组演示怎样从座位上走出来,把椅子搬出来)
师:一个人能搬动吗?搬不动怎么办?
生:两个人一起搬。
师:对,学会合作。
师:从他们组的示范中你学到了什么?
生:轻拿轻放椅子,不与地面接触。
生:要先轻轻地从旁边走出来,不能直接就从座位上站起来,那样会发出声音。
生:一个人搬不动可以找别人帮忙一起搬。
(出示:斜着站,慢走出,小心抬,轻轻放)
师:说得好不如做得好,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试一试。全体起立,全体请坐。
(全班演示)
師: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一个场景。
生:我们组解决的是课间休息怎样做的问题。我们要轻轻走出教室,不能打闹和大声说话,会打扰同学休息。而且在教室打闹很危险,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出示:小声走,不打闹,课间休息音量小)
“情境模拟”模拟的是真情境,这样才能让学生真体验,让学习真正发生。本课的精彩之处就是“情境模拟”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切地体验到宁静创造和谐美,懂得在一些场合保持安静或小声说话是一种文明行为,要为自己和他人创造良好的学习或工作环境。本课活动的设计从儿童立场出发,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善诱,以“活动”为教学的基本方式,关注儿童的内心体验和亲身实践,使教学变得形象、生动。
(三)尊重个性表达,挖掘教育资源
教学要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本环节设计的问题开放、可选择。学生积极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去表达,避免了教学方式的单一乏味,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
师:同学们,你们的办法真好,相信我们的教室以后会变得很安静,(板书:保持安静)安静就是文明的表现。(板书:文明有礼)那走出教室,我们学校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小点儿声呢?你有哪些好办法提示大家,请同学们拿出调查表2,同桌相互交流一下。
师:好了同学们,坐端正,谁先来说一说我们学校哪些地方需要小点儿声呢?
生:在“读书角”需要安静,不要影响其他人读书。
师:这个提醒很重要。
生:走廊里,我们也要小点儿声,不能打闹。
生:中午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也要小声。
师:食不言寝不语。
…………
师:是啊,这些地方都需要小声点儿,可有些同学有时会忘记,小小“调音师”们,快拿出你们的好办法来提醒同学们吧?
生:我写了个警示语放在……
生:我做了个保持安静的标志贴在……
生:我写了个“静”字放在……
师:写个字就可以提醒同学们,真好。
生:我觉得我们可以做手势来提醒(嘘)。
师:太好了,小小的手势,意义重大,有人大声讲话了我们就一起——嘘(师生齐做动作)。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隐形动态分层与互补合作相结合”的策略,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注重课堂中的生成。人的智能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人具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因此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就有不同的长处和闪光点。此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写一写”“画一画”“编一编”等方式设计提示语、提示牌、提示动作等,尊重了学生的差异,让不同水平与能力、不同认知风格与特点的学生组成小组,通过“异质分组”和“同质分组”相结合,同学间相互合作,相互分享,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总结归纳拓展,布置弹性作业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联,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累素养和经验。实践性作业的布置可以实现有效的家校沟通与合作,便于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在教室和校园要小点儿声,其实在有些地方还需要我们大点儿声。我们到底该怎样控制自己的音量呢?
师:看下面四幅图(场景),1级是最小声,4级是最大声,现在我们要开始对号入座了。
【场景一:操场】
生:我觉得应该用4级的音量。
师:那你现在就来试试,假设你就在操场上,想让最前面的这位同学把球传给你,你要怎么说?(生表演)
【场景二:课堂】
请一生表演老师和同学上课时回答问题的情景。(其他生评价,3级)
【场景三:教师办公室】
师生表演,其他生评价。(2级)
【场景四:图书馆】
假设班级就是图书馆,同学们在认真看书,师生模拟情境。(1级)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意识到之前自己存在的一些不当行为,并有意识地去改正。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教师还可对课堂教学做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采取在走廊墙壁贴上提示语、自编儿歌、设立监督员等方式,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知行合一。
最后,为学生布置以下作业。
此环节采用弹性作业的策略。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后期反映效果都有所不同,本课运用符合差异教学要求的、灵活多样的弹性作业策略,设计布置不同程度的作业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课例点评
本节课基于儿童的视角,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将共性与个性辩证地统一起来,使教学与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匹配。
(一)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师能够关注学生,为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时间,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评价、进行学习总结。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淡化角色意识,成为参与者、分享者、引导者,关注学生言语表达、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情况,能即时、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得到提升。教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站在儿童的视角看待问题,与学生共同成长。通过神态、语言等吸引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体验成长,彰显了教师的教学魅力。
(二)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注重规则教育,培养法治精神。规则意识需要亲身实践,不是说出来,而是做出来。教学中设计了多个学生参与体验的活动环节,正是基于道德学习是一种体验性学习的理念。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学习者体验的深度与强度。教师创设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情境,是加强体验的有效途径,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更能促进其形成正确观念、养成良好行为。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从某种意义来说,行为合乎规范,要比能记住该方面的知识更为重要。“情境模拟”环节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够使他们在游戏中成长。这样的课学生上得很开心,他们在“玩”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構建了发展个性与释放活力的课堂
本节课“有序”:教学过程组织有序,在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调控课堂秩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节课“有情”:教师充满激情,以情动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相生,共同成长。本节课“有趣”:学生充满兴趣,着眼学生的兴趣,发掘知识的内趣,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让课堂妙趣横生,让学生趣味盎然。本节课“有效”:课堂扎实有效,学生在课堂中收获知识、形成能力、习得方法、丰富情感,体验到生命成长的愉悦,学习到终生受用的知识。
本节课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能够站在儿童视角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原有能力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正如教育家成尚荣所说,是儿童让你拥有了儿童视角。教育最终要回归到人身上,人永远是目的。教师要关注人,关注教材背后的人,关注教室里的人。只有教师眼里有学生,教学才是有效的,学生才是幸福的。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