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霉菌对小麦白粉病的田间防效研究

2021-08-30李玲刘宝军杨凯赵忠娟陈凯李红梅李纪顺

山东农业科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粒数面筋白粉病

李玲,刘宝军,杨凯,赵忠娟,陈凯,李红梅,李纪顺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山东省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103)

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更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1],病虫害的发生是制约其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小麦白粉病频繁发生,致使其产量和品质降低。小麦白粉病由专性寄生真菌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f.sp.tritici)引起,病情发生可贯穿整个生育期,主要危害植株地上部,影响功能叶片的光合作用[2-5]。种植抗病品种和施用化学药剂是防治白粉病的主要措施,但是抗性品种培育周期长且抗病基因单一,导致白粉菌生理小种变异多[6,7];化学农药长期过度使用不仅会造成致病菌产生耐药性,还会污染环境[8]。因此在国家农药化肥实施“双减”及“零增长”的背景下,寻找环境友好型的防治措施成为重中之重,大力发展生物农药成为时代的需要。

研究证实,木霉菌作为一种重要的生防菌剂,不仅能够拮抗18属29种病原菌,还能促进植物生长[9-11],然而目前关于木霉菌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报道甚少。本实验室分离的哈茨木霉124D(专利号:202011440348.4)和加纳木霉DB35(未发表)对小麦白粉病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因此开展其对小麦白粉病的田间防治研究,以期为开发小麦白粉病的生物农药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菌株:小麦白粉病病原菌(Blumeria gminisf.sp.tritici)。

小麦品种:济麦44。

供试微生物菌剂:加纳木霉DB35和哈茨木霉124D,每克含2亿孢子,本实验室自行制备。

试验地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前茬作物为夏玉米。试验地土壤有机质9.94 g/kg、全氮0.90 g/kg、全磷15.71 mg/kg、有效磷14.97 mg/kg、速效钾49.64 mg/kg。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空白对照和药剂对照,处理组为不同浓度的木霉菌剂DB35和124D。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长12 m,宽5 m,面积60 m2。除在小麦孕穗期进行不同浓度木霉菌剂喷雾处理外,其他管理措施与常规田一致。2019年10月12日用小麦播种机播种,每小区播量为1 kg。

1.2.2 施药时间、方法及小区用药量 2020年4月上旬,白粉病初发期采用手动喷雾器喷药,用药量为550 kg/hm2;试验期间未施用其他药剂。空白对照喷施清水,药剂对照喷施20%三唑酮乳油,按照使用说明推荐剂量进行。处理组DB35和124D对水调整菌剂孢子浓度均分别为1×106、1×107cfu/mL,简写为DB35-6、DB35-7和124D-6、124D-7。

1.2.3 小麦白粉病调查 药后10 d进行防效调查[12],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选取30株。

小麦白粉病发病情况参照《小麦白粉病测报调查范围》[13]并略做修改。病叶上病斑菌丝层覆盖叶片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率,用分级法表示,共设9级,分别为0、1%、5%、10%、20%、40%、60%、80%、100%。对处于等级之间的病情取其接近值,虽已发病但严重度低于1%,按1%记。对群体叶片,某点的平均严重度按以下公式计算:

病叶平均严重度(%)=Σ(各严重度级值×各级病叶数)/调查总病叶数×100;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按照以下公式计算:病情指数=病叶率×病叶平均严重度×100,其中病叶率指发病叶片数占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防治效果(%)=(对照病叶平均严重度-处理病叶平均严重度)/对照病叶平均严重度×100。

1.2.4 小麦籽粒品质测定 于6月中旬,采用五点取样法收获麦穗,重复3次,精细脱粒风干并测定千粒重。为保证样品的均匀度和水解效果,将收获后的麦粒粉碎,过80目筛。色氨酸含量测定用碱水解法,参照标准GB 7650—87[14],仪器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722;其余17种氨基酸用盐酸水解法,参照GB 7649—87[15],氨基酸分析仪为英国百康氨基酸分析仪;蛋白质含量测定用凯氏定氮法,参照GB 5009.5—2016[16],仪器使用凯氏定氮仪SKD-1000;湿面筋含量测定参照GB/T 5506.1—2008[17]进行。

1.3 数据分析

用Microsoft Excel 20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用SPSS 21软件进行单因素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两种微生物菌剂对小麦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处理DB35-6和DB35-7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61.44%和64.31%,处理124D-6和124D-7防效分别为72.13%和76.17%;与20%三唑酮乳油(对照药剂)相比,124D-7防治效果接近。

表1 木霉菌DB35和124D对小麦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2.2 不同处理对小麦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菌剂处理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高于空白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处理DB35-6、DB35-7、124D-6和124D-7的小麦千粒重分别提高4.48%、5.25%、6.09%和5.93%,穗粒数分别提高6.01%、6.60%、10.88%和12.37%。124D-6处理的穗粒数低于124D-7处理,千粒重高于124D-7处理,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

表2 木霉菌DB35和124D对小麦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影响

综上所述,木霉菌处理的穗粒数和千粒重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显著,但是相同菌剂不同浓度处理下的穗粒数和千粒重不存在显著差异;与药剂对照组相比,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不存在显著差异。

2.3 不同处理对小麦籽粒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B35-6、DB35-7、124D-6和124D-7处理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18.98%、33.80%、34.72%和43.98%,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9.98%、14.89%、25.39%和40.11%,18种氨基酸总量分别提高12.45%、20.08%、27.95%和41.17%(表3)。分析可知,随着木霉菌浓度的提高,籽粒氨基酸含量逐渐提高,124D-7处理的氨基酸含量最高,由此可见木霉菌在防病的同时还能提高小麦籽粒营养品质。

表3 木霉菌DB35和124D对小麦籽粒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着木霉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处理DB35-6、DB35-7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6.98%、8.53%,处理124D-6和124D-7分别提高9.30%和10.85%。参照GB/T 17320—2013[18]中强筋小麦的标准,施加木霉菌后能够促使小麦提升到强筋小麦行列。由此可见,不同木霉菌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同,随着木霉菌浓度的提高,蛋白质含量也表现出增加趋势,说明高浓度木霉菌能够很好地保护小麦功能叶,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

表4 木霉菌DB35和124D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g)

2.5 不同处理对小麦籽粒湿面筋含量的影响

由表5可知,各处理组的湿面筋含量与CK相比均有所提高,处理DB35-6和DB35-7的小麦籽粒湿面筋含量提高2.06%和3.61%,处理124D-6和124D-7提高2.58%和5.41%。由此可见,随着木霉菌浓度的增加小麦湿面筋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因此施用木霉菌不仅能够防治小麦白粉病,还能够提高小麦湿面筋含量。

表5 木霉菌DB35和124D对小麦籽粒湿面筋含量的影响(g)

3 讨论与结论

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常见病害之一,不仅影响产量,还影响其品质[19,20]。

木霉菌作为农业生产中应用比较广泛的生防菌,不仅能够拮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还能够促进植物生长[21,22]。本试验表明,哈茨木霉124D和加纳木霉DB35在孢子浓度为1×106、1×107cfu/mL时能够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但要做到一经发现立即防治,才能有效提高木霉菌对病害的防治效果;同时还表明不同种属的木霉菌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不同,同一种属的木霉菌随着施加量的不同也存在一定差异。

本试验中,施加木霉菌不仅能够提高小麦千粒重和穗粒数,还能提高小麦蛋白质、氨基酸和湿面筋含量,从而提高小麦品质。124D-7处理组的氨基酸含量最高,较空白对照组增幅超过40%。其原因为试验地西高东低,孕穗期追肥、浇水后,肥料随着水分移动至低处进而导致该小区水肥充足,但是处理组小麦籽粒各指标总体与菌剂喷施浓度呈正相关,说明木霉菌124D和DB35在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小麦品质,不同种属的木霉菌对品质提高效果存在差异。

本试验筛选出的两株木霉菌对小麦白粉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124D-7处理组的防治效果更显著,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但是与三唑酮处理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还应进一步继续扩大筛选范围,同时重复以上田间小区试验,为木霉菌防治小麦白粉病和新的微生物农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粒数面筋白粉病
抽吸参数对电加热卷烟气溶胶粒数和粒径的影响
200 g/L氟酰羟·苯甲唑悬浮剂防治草莓白粉病效果示范分析
利用Ln位点进行分子设计提高大豆单荚粒数
枯草芽孢杆菌对宜良大棚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小麦穗顶部和基部小穗结实粒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偏偏是它
和面时加点盐
2013重磅出击烤面筋成型机切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