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小麦和水稻共发酵生产乙醇的效果研究

2021-08-30刘晓峰刘新颖

酿酒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总糖液化乙醇

刘晓峰,李 莉,刘新颖

(1.国投生物能源(铁岭)有限公司,辽宁调兵山 112700;2.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广西北海 5361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能源、环境、农业等问题将日益凸显,推广使用乙醇汽油是国家着力缓解能源、环境、农业问题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2017 年9 月,国家十五部委下发《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目前国内各原料主产区的省市拟建燃料乙醇项目积极性较高,但产业发展面临着提高产业技术发展水平,降低生产成本,研究新的生产工艺等诸多挑战[1-3]。目前世界上传统淀粉质发酵生产酒精方式多采用玉米、木薯酒精生产工艺,随着玉米价格越来越高,多种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已成为中国燃料乙醇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有效降低燃料乙醇企业运营成本。

为了探究小麦与水稻在相同生产工艺条件下的共发酵效果,本文采用摇瓶法,对添加不同比例的陈小麦与水稻共发酵生产燃料乙醇进行研究,为燃料乙醇生产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供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原料:水稻,国内某粮库;小麦,国内某粮库。

菌种:干酵母,安琪超酒酵母。

试剂及耗材:0.25 %葡萄糖;斐林试剂;0.5 %次甲基蓝指示剂;NaOH;HCl;H2SO4;淀粉酶,诺维信,酶活10万/mL;糖化酶,诺维信,酶活10万/mL。

仪器设备:分析天平(BSA4202S-CW,BSA224S-CW,SARTORIUS);粉碎机(WK-400A),上海新诺仪器设备有限公司;pH计(PHSJ-4F),上海雷磁;显微镜(XSP-BM19),上海光学仪器;双层大容量全温摇床(上海智城ZHWY-2012);生化培养箱(LRH-250),上海一恒;高效液相色谱(LC-20A),日本岛津;自动旋光仪(SGW-2),上海仪电物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数显油浴锅(HHS4),常州润华电器有限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工艺流程

燃料乙醇生产工艺流程简图见图1[3]。

图1 燃料乙醇生产工艺流程简图

1.2.2 工艺操作要点

(1)原料预处理:水稻、小麦原料分别去杂,粉碎,混合,按照每份400 g 称取物料,用工艺水进行调浆。

(2)拌料:配料后调粉浆pH5.6~5.8,加入淀粉酶,检测拌料固形物。

(3)液化:样品放入90 ℃水浴锅中蒸煮液化2.0 h,形成液化醪,检测液化醪黏度。

(4)发酵:液化醪冷却至32 ℃后用硫酸溶液调pH 值至4.4,加入糖化酶、蛋白酶、抑菌剂、干酵母等辅料,摇匀,用纱布封口,然后置于双层大容量全温摇床,8 h 后移入恒温培养箱中发酵72 h,发酵温度8 h 前控制在30 ℃,8 h 至成熟控制在32 ℃。发酵结束后取出分析酒精度、残总糖、残还原糖,并进行色谱分析。

1.2.3 分析测定方法

水分含量测定:采用105 ℃烘箱法;淀粉含量测定:采用旋光法;发酵残糖、还原糖的测定:采用斐林试剂法[4];酒精度:酒精计法;麦芽四糖、麦芽三糖、葡萄糖、果糖、乳酸、甘油、乙酸、乙醇的检测:HPLC法[5]。

残淀粉、残糊精的计算方法:

残淀粉=(残总糖-过滤总糖)×0.9;

残糊精=(过滤总糖-还原糖)×0.9。

2 结果与分析

本次试验设置2 批次平行试验,按小麦添加比例0 %、10 %、15 %、20 %分别编号为A1、A2,B1、B2,C1、C2,D1、D2。

2.1 原料检测结果

将粉碎后的陈小麦、水稻进行组分分析,其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 可知,小麦中淀粉含量比水稻中淀粉含量稍高,小麦中蛋白含量远高于水稻中蛋白含量。

表1 原料成分分析结果 (%)

2.2 液化醪检测结果

液化后的液化醪检测结果见表2。由表2 可知,添加小麦后液化醪液黏度比水稻液化醪黏度增加,添加比例越多,黏度越大,添加了20 %小麦的液化醪黏度达到609.44 mPa·S,比水稻液化醪黏度增加100~300 mPa·S。

表2 添加不同比例小麦的液化醪检测结果

2.3 发酵失重和成熟醪酒精度对比

发酵过程失重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溢出,也包括少量酒精和水分的挥发损失。发酵失重率高和低,速度快和慢均可体现出发酵醪质量的优劣和动态变化。由图2 和表3 可以看出,通过添加0 %~20%比例小麦的水稻发酵实验,从酒精度和失重指标来看,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比例小麦的水稻酒精发酵效果差别不大,添加15 %小麦比例水稻酒精发酵效果稍好,同时发酵失重较低。

表3 添加不同比例小麦的液化醪检测结果

图2 添加不同比例小麦70 h发酵失重对比

2.4 成熟醪残总糖结果对比

成熟醪残总糖在酒精发酵工艺中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是衡量酒精发酵完全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发酵过程的进行,糖分含量不断下降,在发酵结束后残余的糖分越少,说明发酵效果越好,意味着产酒率越高。控制残总糖水平是酒精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6]。由表4 可知,添加小麦后发酵成熟醪残总糖会升高,是由于小麦淀粉与谷朊粉形成包埋状,影响小麦淀粉的酒精发酵,同时还原糖、残淀粉、残糊精等指标也相应升高,是由于小麦中含有戊聚糖、葡聚糖等不可发酵的糖。

表4 发酵成熟终点指标对比 (%)

从表4 中酸度、挥发酸结果分析可推测,同时综合失重、酒精度、残糖等指标,添加小麦后,在产酸方面变化不明显,说明发酵过程抑菌效果较好。

2.5 成熟醪的HPLC分析结果

对添加不同比例小麦的水稻乙醇发酵醪的指标进行分析,其HPLC 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见表5。由表5 可知,对于发酵主产物乙醇的产量,添加15%比例小麦的C组乙醇最高,达到11.14 g/100 mL;乙醇与甘油比值是反映酒精发酵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乙醇相对于副产物甘油的比值越高说明发酵水平越高,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添加不同比例的小麦和水稻发酵结果来看,添加小麦后发酵水平稍有降低,酵母发酵产酒的同时,抑菌效果较好,产生了较少副产物甘油;DP1+DP2+DP3、麦芽三糖、葡萄糖等指标,添加小麦后升高;琥珀酸、乳酸等,各个试验因素间的含量相差不大。

表5 发酵成熟醪HPLC检测结果 (g/100 mL)

3 小结

本文使用国内某粮库陈小麦和水稻粉碎,进行添加不同比例的小麦和水稻共发酵生产乙醇试验,从结果可以看出,对添加小于20%比例的小麦,与水稻共发酵生产酒精,影响不大。添加小麦后,小麦中的谷朊粉不能在酵母作下生成乙醇,而被加工成DDGS,使其蛋白含量较高,是生产高蛋白饲料的优质原料。但由于小麦中淀粉含量要相对较低,致使饲料酒精比会有所升高,对DDGS 生产中的离心分离、清液蒸发、干燥等过程会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制定好预案,重点关注。

建议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不同质量和品种的小麦、水稻,先进行实验室小试,再模拟生产性实验,进而根据实验结果在大生产中进行应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猜你喜欢

总糖液化乙醇
乙醇的学习指导
乙醇和乙酸常见考点例忻
新催化剂推进直接乙醇燃料电池发展
液化天然气槽车装卸一体化系统
国内外抗震规范液化判别方法的应用实例
乙醇蒸气放空管设置室内引发爆炸
精液不液化,就一定怀不上孩子吗?
黄酒中总糖与还原糖含量测定方法比较
传统客家黄酒的发酵条件优化
我国首制超大型全冷式液化石油气运输船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