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多发肋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
2021-08-30曹艳喜
曹艳喜
(吉林省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 麻醉科,吉林 四平 136000)
0 引言
多发肋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疾病,是指两根或两根以上肋骨发生骨折的情况,往往会出现连续性的破坏,发病原因以暴力撞击或者跌倒时直接挤压为主[1-2]。多发肋骨骨折对患者的预后质量有较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胸腔当中有人体非常重要的脏器,在发生多发肋骨骨折之后,会对其中的一些脏器造成影响,患者除了会感觉到明显的创伤疼痛之后,也有可能会因为其他一些脏器的损伤加重疼痛,严重时会对患者的正常呼吸造成限制[3]。当前临床上在为多发肋骨骨折患者开展治疗时,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内固定治疗,那么涉及到手术治疗,就需要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案,全身麻醉为以往最为常用的麻醉方式,而胸椎旁阻滞是直接对胸椎旁间隙用药的阻滞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明确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多发肋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将198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采用不同麻醉方法,对比不同麻醉方法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吉林省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98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麻醉意愿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9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片和X光片检查确诊为多发肋骨骨折,存在不同程度的骨折错位、血气胸形成及内部脏器损伤,均对本次治疗知情,签署了相关的治疗知情同意书,排除治疗依从性差、精神类疾病和其他器质性严重疾病的患者,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组中男56例,女43例,年龄28~54岁,平均(44.3±6.5)岁,对照组中男57例,女42例,年龄28~56岁,平均(44.8±6.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常规连接监护仪,检测BP(血压)、ECG(心电图)、SpO2(血氧饱和度)。常规麻醉诱导,麻醉药物包括咪达唑仑(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025)0.05mg/kg、丙泊酚2mg/kg(四川国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14)、舒芬太尼(德国IDT Biologika GmBH,注册证号H20150125)0.5μg/kg、维库溴铵(南京新百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7267)0.1mg/kg,静脉注射。待患者肌肉松弛后进行气管插管,为有效维持麻醉深度,术中给予患者1%的丙泊酚20~30mL/h,吸入1.0%~1.5%七氟烷,间断静注维库溴铵0.03mg/kg,必要时静注舒芬太尼10μg,手术完成待患者清醒后拔除气管接入PCIA泵,输注速度设定为2mL/h,自控0.5mL每次。研究组的麻醉诱导同对照组,并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患者取侧卧位,在患者躯干正中线位置放置超声探头,辨认到其棘突位置之后,移动超声探头到手术侧,以便于能够对患者肋间内膜、胸膜、横突等结构予以清晰显示,在确认好进针方向之后,沿着超声探头的方向在平面内开展进针操作。待针尖进入到椎旁间隙,抵达横突根部时注入0.25%~0.50%罗哌卡因10~20mL,在注入药物的过程中,能够看到明显的胸膜下压,且局部麻醉药物会在患者椎间旁间隙中扩散,术中维持给予患者1%的丙泊酚20~30mL/h,吸入0.5%~1.0%七氟烷,间断静注维库溴铵0.03mg/kg。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患者术后12h、24h、48h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无痛记为0分,1~3分记为轻度疼痛,4~6分记为中度疼痛、7~10分记为重度疼痛,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疼痛情况越严重。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包含了嗜睡、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1.0处理本文相关数据,计数、计量资料分别实施卡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12h、24h、48h的疼痛评分比较
研究组术后12h、24h、48h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比对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12h、24h、48h的疼痛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术后12h、24h、48h的疼痛评分比较()
2.2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比对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肋骨骨折是胸部创伤常见的损伤形式,可以占到胸部创伤的85%~90%,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均有一定的影响。长期的临床治疗发现,部分患者因为受到创伤和骨折断端移位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无法顺利接受手术治疗,严重时还会伴有呼吸功能受损,与后续的手术治疗效果有较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找寻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式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并缓解术后疼痛尤为必要。
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其在麻醉科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超声引导下的胸椎旁阻滞发展更加迅速,已然成为临床常用的麻醉方式。就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优势来说,其可以为单侧提供多个节段的躯体镇痛反应,且术后所诱发的不良反应较小,可以确保手术顺利完成[4-5]。就胸椎旁神经阻滞的原理来说,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术前制定的麻醉方案,在患者胸椎旁间隙当中注射局部的麻醉药物,以便于阻滞患者同侧交感神经及躯体,而在实际的临床操作过程中,通过应用超声引导技术,整个操作都是在超声的直视下开展,能够清楚的辨别椎间旁间隙的组织结构,从而大大增加了该项操作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对于提升手术麻醉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且有降低并发症的优势,这对于患者麻醉效果及整个手术治疗成功率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价值显著。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术后12h、24h、48h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主要的原因在于本次研究所采用的超声斜轴为切面的扫描与平面内技术,其优势在于可以将穿刺针和穿刺路径清晰的展示在术者的眼前,可以避免对患者周围脏器和重要组织造成损伤[6]。另外,超声引导下的胸椎旁阻滞操作较为简单,且定位较为精准,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对患者的功能影响,防止出现患者因为应激反应而导致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情况,有效阻断中枢传导,实现缓解术后疼痛的目的[7]。在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中发现,研究组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多发肋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分析原因在于虽然联合应用静脉镇痛泵是临床常规选择,但往往使用静脉镇痛泵会很大程度上导致患者出现嗜睡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严重时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对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特点,可以降低对患者肺部功能的影响,实现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目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多发肋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缓解术后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