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民间手工艺“匠人精神”的高校设计艺术教学改革研究

2021-08-30肖宇强

美与时代·上 2021年3期
关键词:湖湘文化

摘  要:在民间手工艺的造物文化中蕴含着一种“匠人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中华传统之美德。在弘扬工匠精神的当代社会,探究将民间手工艺中的“匠人精神”合理、有效地融入本土高校设计艺术教学的各环节,以培养尊传统、重基础、懂理论、强实践的“创新型工匠设计人才”是大势所趋。通过高校设计艺术教育引导学生对传统民间手工艺进行保护、创新,对“匠人精神”进行传承、发扬,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关键词:民间手工艺;匠人精神;湖湘文化;设计艺术教育

一、何为民间手工艺中的“匠人精神”

“匠人”是伴随着古代社会手工行业发展起来的一种称谓。在中国古时,人们通常将那些从事手工行业的、有着某种高超技艺的人称为“匠人”或“工匠”,他们将毕生的技艺、技能、经验通过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方式一代代地往下传承,就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出了“匠人精神”。民间手工艺是在传统民间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民间文化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载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的民间手工艺都是普通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匠心凝聚,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最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体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与灵巧手艺[1]。在湖湘大地上,处处绽放着民间手工艺的夺目光彩,如岳州羽扇、小郁竹器、苗族刺绣、土家织锦、瑶族挑花、滩头年画等,这些手工艺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是民间匠人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的体现,具有弥足珍贵的研究价值。

二、民间手工艺中的

“匠人精神”融入高校设计艺术教学探索

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是融艺术、技术、科学等于一体的综合交叉性学科,以培养从事设计艺术理论研究、各领域的设计实践与创新人才为宗旨,极其强调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在设计艺术学科(专业方向)类别中,有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这些专业方向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关系十分密切[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曾在2017年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到:“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教育各环节中,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3]民间手工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一枝,理应得到传承和发扬。另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要大力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的机构,应将传承中华文明与培养优秀工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设计艺术类专业及教育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第一方阵”,更需肩负起这一责任与使命。将传统、优秀的民间手工艺及其“匠人精神”融入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特别是应用型高校的设计教学中,对于新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独特意义。

实际上,在许多国家,他们对于本国的“匠人精神”都极为重视,并将这一精神贯穿、融入到教育教学、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借鉴国外的经验,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

谈到设计艺术教育,不能不提到日本,在日本设计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本国资源匮乏,国土面积狭小,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依靠设计。”许多日本设计师都极其善于创作融合日本传统文化又极具现代风格的设计作品(如图1)。日本高校设计教育的理念是:用自己的文化特色、脑力、艺术感觉作为资源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这一理念从小学就开始“灌输”给学生:在日本的小学美术课程中,教师会教导孩子们体验和学习传统烧窑、日本版画、雕刻等艺术创作;在东京艺术大学、金泽美术工艺大学、女子美术大学的设计学科中,更开设有传统服饰制作、木质工艺、金属工艺等日本传统工艺课程。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在《工艺文化》《工艺之道》等著作中提出工艺之正宗在于民艺,而民艺的精神就是民间手工艺人那种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这种民间手工艺的精神深深地融入了日本的设计教育和人才培养中,促使日本成为世界设计强国、创造强国。

德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也举世瞩目。作为一个西方的工业化与创新制造强国,德国设计、制造业的发达与德国教育体系及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密切相关。德国的大学分为综合性大学、应用技术大学、技术学校等,德国的“工匠”社会地位很高,受人尊重,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愿意进入应用技术大学或技术学校成为一名优秀工匠。在应用技术大学中,学生首先在学校学习与本专业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然后前往企业或单位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4]。企业“师傅”传授给学徒的都是在生产一线最为实用的新知识和技术,经历这样一种“双元制”的教育培养,学生能成为独当一面的优秀工匠。

美国作为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其各州都拥有独立的法律制定权,所以各州及各院校均可以灵活自主地设置专业,这一优势是各院校能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其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以形成层次合理、优势突出的专业与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美国高校十分注重专业之间的交叉与多学科间的融合,每个设计专业方向都有与其对应的工作车间,学生可以在车间亲自完成一件设计作品并实现由图纸到实物的转化。罗德岛设计学院等著名院校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吃苦耐劳精神,要求学生以科学家的精神来学习和完成每一项设计,并对其教师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做一位以设计为职业的教师,而不是以教书为职业的教师。

此外,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文化教育强国在传统手工艺、匠人精神与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方面也体现着本国的特色。我们可以从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对接当代设计教育模式中得到有益的参考,形成中国特色“创新型工匠设计人才”教育与培养的新思路。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教学理念与专业建设。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融入高校设计艺术教育教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理念中,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意識;梳理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分类,如湖湘民间手工艺就可被分为衣饰穿戴类、生活器物类、建筑陈设类、娱乐游艺类等,这些类别与高等教育设计艺术学科分类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可以探索这些不同的手工艺类别与高校设计艺术各专业方向的衔接,谋求将这些不同类别的手工艺造物文化中的“匠人精神”融入当地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的办学理念与专业建设中,为高校设计艺术专业方向的新设、调整等提供参考,服务地方经济、文化。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湖湘民间手工艺为例,可以挖掘湖湘民间手工艺中的匠人精神与湖湘文化之间的源流关系,探索这一精神的表达、传承形式与当代设计艺术专业教育、教学之间的内在契合关系;将湖湘民间手工艺中口传身授的教育方式与地方高校设计艺术专业教学工作室模式相结合;将民间手工艺人那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专业敬业的工作态度、创新精神融入設计教学的方法中,将不同的手工艺造物方式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体会到“匠人精神”对于设计一件优良物品的重要性。针对设计艺术这一理论与实践融合紧密的专业,培养学生的田野考察与实践动手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民间手工艺聚集地,亲临现场学习、参观。如湘西分布有众多少数民族,这里的传统民族服饰制作技艺、织锦技艺、建筑营造技艺等都是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建筑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在此学习到课堂上学不到的宝贵知识;在湘北分布有多个民间工艺传承基地,产品设计等专业的学生通过岳州扇制作技艺、明油纸伞制作技艺、小郁竹器制作技艺的学习,都能为自身的技能“加分”;湘东的醴陵中国红陶瓷烧制技艺、浏阳的菊花石雕刻、湘南的木雕工艺等也都能为陶瓷、绘画、雕塑等专业的学生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5]。

三、设计艺术教育

对民间手工艺及“匠人精神”的反哺

如果说,开展民间手工艺及其“匠人精神”融入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学能对当下的设计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精神指引和产生积极影响,那么,经受“匠人精神”洗礼的设计教育和高校学子也必将对手工艺人和“匠人精神”进行反哺。随着城镇化的开发日益深入、各类传统手工艺人的逐渐老去,许多手工艺的造物文化也面临着失传。对此,我们应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极力保护与传承这些传统工艺形式和文化,如在探访这些手工艺匠人时,用摄录机器拍摄其工作状态、用录音设备记录其匠心言语,然后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编辑、创意,将这些宝贵的图像、文字、言语制作成纪录片、短视频、动画等形式进行展播,并借助网络进行宣传。而在这一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传统民间手工艺必须进行创新转化与自我更新才能彰显其独特的价值与文化内涵。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与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教师可将民间手工艺等素材资源引入高校设计艺术专业教学的创新学分、社会服务、毕业设计等环节,指导学生设计出融合传统文化的时尚创意产品(如图2),这既可以满足当代民众对于新兴产品审美与实用的双重需求,又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以实现帮扶当地手工艺人和文化创意对接精准扶贫的目标。

四、结语

民间手工艺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传统民间手工艺制作中那种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匠人精神”正是中华工匠精神的缩影。这种“匠人精神”是当代青年一代必须加以学习和传承的。同时,传统民间手工艺中的物化形态、美学特征、创作方式与当今设计艺术专业的分类、教学内容不谋而合,二者间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在国家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与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下,将二者融会贯通,也是推进中国特色“创新型工匠设计人才培养”的目的所在。对传统民间手工艺予以保护、传承,进而融入现代设计来完成其创造性转化,对于促进民间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实现文化创意对接精准扶贫亦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宇强.湖湘民间艺术的存在形式与教育教学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6(3):36-37.

[2]肖宇强.论服装设计专业的创新教学与人才培养[J].黑龙江纺织,2016(1):13-15.

[3]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20-08-01].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4]姚蕾,路艳娇,才嘉红.德国职业教育中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界,2013(36):136.

[5]肖宇强.京剧舞美设计中湖湘文化元素——创新京剧晚会《湘魂京韵》探析[J].西北美术,2016(1):125-127.

作者简介:肖宇强,博士,湖南女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湖湘民间手工艺中的匠人精神融入高校设计教学研究”(湘教通[2018]436号90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湖湘文化
毛泽东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
日常行为下的湖湘村落问题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浅谈湖南的“火辣文化”
湖湘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区域文化背景下的当代湖南文献发展特色
湖湘文化对外传播策略与路径研究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范仲淹的“先忧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