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袖添香炉添暖

2021-08-30施佳男

美与时代·上 2021年3期
关键词:设计美学装饰纹样器型

摘  要:手炉是古时中国宫廷和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多为铜制。手炉造型别致,其纹饰和工艺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文化底蕴。本文重点以“形制”与“装饰纹样”为研究对象,探析手炉形制和纹饰中的丰富意蕴。

关键词:手炉;器型;装饰纹样;设计美学

手炉,《辞海》中解释说:“冬天暖手的小炉,多为铜制。”手炉在古时作为日常用品,因其小巧玲珑,可以捧在手上或拢进怀中袖内随身携带,所以又名“捧炉”“袖炉”;炉内装有炭火,故也称“火笼”。相传手炉最早出现在隋代,唐宋元为发展时期,器型多为方形和圆形,用来“熏衣灸火”;到了明代才正式從熏炉中分离出来,突出其暖手的功能[1]。明清时期是手炉制作的鼎盛时期,特别是清代,“手炉”制作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不光制炉材质精良多样,在炉体形制与纹样装饰等方面技艺也极为精湛,现有传世的实物基本上都是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各种手炉。随着冶炼技术的成熟,明清时期手炉的制炉材料由早期的用银、铁、瓷等改为广泛用铜,而且有水红铜、紫红铜、红铜、黄铜、白铜之分。铜材于制造工艺上有着更大的发挥余地,制成的手炉也不易锈蚀和裂坏。因而明清时期制作的手炉,格调高雅,精美绝伦,形、艺、韵、意俱佳,堪称工艺品中的珍品。

一、明清手炉器型设计

中国传统工艺制品大多是由工匠纯手工制作的,工匠们靠常年熟练的功夫,制作出各式各样的器物或艺术品。这些制品体现了每个工匠对美的不同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饱含着独特的个人文化记忆,因而手炉的造型千姿百态,每个手炉都有各自的特点,可说是千炉千面。明清手炉的器型种类十分丰富,可以分为圆形手炉、方形手炉和其它形手炉[2]。圆形手炉是明清手炉的主要器型,有正圆形和椭圆形两类基本样式;方形手炉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态;其它形手炉有六角、八角、八角椭圆、八角长方、瓜棱、瓜棱长方、灯笼、八角灯笼、鱼篓、梅花、海棠等式[3]。手炉主要特征在于手炉器型的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手炉部件主要有炉柄、炉盖、炉身以及炉足四部分,其器型形制特征有如下几点:

(一)从手炉部件的表现形式看,炉柄部分有柄和无柄两种造型形制;有柄造型又有单柄和双柄之分。炉柄造型以弧形曲线和圆角方形为主;明代手炉无柄居多,间或有柄;清代手炉多为有柄,且炉柄造型上也作了艺术设计,如弧形柄、花纹柄、花篮柄、折角柄、竹节柄等[4],炉柄两端连接炉盖处常有装饰性的造型设计。

(二)炉盖平面形态随炉身造型变化,立体形态有平盖和凸盖两种形态。

(三)炉足分有足和无足两种形态,其中有足手炉又分高足和低足两种,明代早期的手炉还保留有圈足;无足手炉分平底和凹底两种类型。

(四)明代手炉器形以方圆为主,炉体常用整块铜料,少有焊接的痕迹;炉身优美,造型古朴端庄一般无装饰;炉盖高挺,装饰纹样以几何纹为主。清代手炉器形丰富多样,仿生造型灵活生动,炉身、炉底焊接而成;炉盖变得轻薄,多以吉祥图案装饰;制作工艺多样,以铜质镏金或掐丝珐琅为主。

二、明清手炉装饰纹样

手炉制作工艺包括:造型的设计、炉盖的绘制雕镂、炉身的錾刻镂揲和选材用料[5]。明代和清早中期名家制作的手炉,融雕、镂、刻、镶、磨等工艺于一身,汇诗、书、画、印于一器,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浓厚的艺术品位。讲究的器形、精细的做工、精良的用料以及精美的纹饰组成一件手炉珍品。但凡精美之作,器型规正大气,炉盖、炉身和炉柄的设计达到使用功能和视觉美感的和谐统一。明清手炉的装饰样题材便大量运用了民俗中表达“福、禄、寿、喜、财、吉、和、安、养、全”[6]等内容的吉祥纹样,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和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时代审美特征。手炉上的纹饰主要体现在炉盖上,其次在炉身和炉柄等处[7]。

(一)炉盖

炉盖集中表现了手炉艺术特征。明代手炉以几何形的炉盖为主,多为全形铸成或铜条编成;清代炉盖以吉祥纹样居多,几何纹和写实性图案较少,炉盖上的刻花图案玲珑剔透、寓意祥瑞。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是手炉炉盖的主要装饰纹样,有写实和意象两种表达手法,以单体和组合两种形式表现,注重以点、线、面元素组合构成,纹饰装饰内容都是寓意吉祥喜庆的动植物、吉祥文字等传统纹样。民间传说故事人物纹样也是手炉炉盖常用装饰纹样,采用镂空雕刻的表现手法,以面的形式展示人物形态,用线突出动态以丰富画面,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二)炉身

手炉炉身有素面和带纹饰两种,明时期手炉炉身一般无装饰。自清初以来,随着制炉作业的发展,手炉的纹饰变得格外讲究。到清中期,手炉炉身常有满工,工艺精雕细镂、穷极工巧。带纹饰的炉身大多錾刻写意山水画、吉祥动植物、戏曲故事等题材,纹饰均系人工錾刻而成,工艺名匠利用铜的柔软性和延展性,以錾刀代笔,运用平刻、镌刻镂刻的手法,直接在铜器上镌图刻画。深刻则入骨三分,浅刻则细如发丝,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浮雕状图案。受文人情趣的影响,装饰内容大多是象征文人品格的梅兰竹菊、山水人物、庭园景致等,讲求“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强调神韵,重视画中意境的缔造,充满写意风格的审美情趣。规格高的甚至还使用了珐琅、镏金、错金、错银、素面水磨等特种工艺,给人一种别致富丽之感。

(三)炉柄

手炉的制作在清时期达到鼎盛,手炉器型多种多样,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炉柄造型也随着手炉器型作相应的艺术设计,出现竹节、绞藤、錾刻等样式。装饰纹样多为在炉柄上錾刻或堆贴缠枝梅花、缠枝牡丹以及卷草等植物图案,配合炉盖炉身繁复精良的纹饰,雅丽灵动。

三、明清手炉的设计美学

中华文明中深厚的传统造物文化使得我国古代传统器物具有明显的中华民族特色。作为古代传统器物的明清手炉就表现出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华文明的造物之道。

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讲究天人合一。古人在长期的造物活动中,从自然万物周而复始发展变化规律中,探究“和谐共生”之道,通过实践,最终做到天、地、人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明清手炉正是“天人合一”和谐观影响下的产物。手炉的造型设计表现的就是“观物取象”造物理念,仿照自然物的形态,演化成柿子形、海棠形、瓜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各种器型,不仅形态逼真,还神韵天成、气韵饱满,达到“材美工巧”的造物基本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提倡“天人合一”,同时也强调“以人为本”。在造物过程中,人的生活需要起决定性作用,中国传统造物活动的历史就是为人服务的历史。中国传统造物思想极力强调器物的使用功能,好的器物设计是有利于人的生活及使用的,反之则不然。讲求实效、重视功用的造物思想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造物设计发展史之中。明清手炉工匠们秉承了在造物设计中“以用为本”和“重己役物”的思想,手炉从造型、材质等方面为取暖的实用功能性服务,注意人机关系,手炉长宽高符合西方学派提出的黄金分割比例,比例适中和谐,在尺度上体现了手炉符合人体功能学的科学性。明清手炉还兼顾精神层面的“致用”,讲究美观,炉身、炉盖的纹样装饰和特种工艺的使用,既满足使用功能、愉悦了精神,也体现了“以身度物”的人本造物思想。

中国的传统造物观念一直受到“文人意识”深刻的影响,是一种典型的以“文人趣味”为主导的审美范式。明代最为典型,备受文人推崇的审美趣味是以“古”为美,“尚古”和“仿古”是明代审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审美趣味之一[8]。因而明代手炉器型朴素、简洁,装饰典雅,代表文人审美情趣的写意山水人物、庭园景致和象征文人品格情操的梅兰竹菊等题材被运用到炉的纹样之中,成为主要装饰纹样。以物养德、以物明志、借物修心,在使用手炉的同时,可以融入其中感受隐居山林、避世休闲的雅居生活或金戈铁马、意气风发的激扬人生。到清代,文人“把玩”之风盛行,崇尚“新奇”之风日盛,清代的手炉从炉盖到炉身纹饰都极为讲究,纹饰繁缛细密,镂雕精致生动,用材与工艺也更加考究,常以满器示人;炉柄和炉底还题有作坊或人名款识,给人以豪华而庄重精致的印象,是文人和工匠集体智慧的体现。

吉祥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民俗观念,渗透到国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图案、纹样来表达人们对各种美好愿望的追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些图案、纹样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手炉是随身携带的日用品,因此不仅做工精细讲究,装饰图案也寓意吉祥。加上明时期在王艮倡导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影响下,市井百姓民俗审美水平日益提高,手炉题材越来越艺术化、平民化、人情化,明清手炉装饰题材便大量运用了一些具有吉祥寓意的纹样。镂雕的炉盖、錾刻的炉身、堆贴的炉柄,手炉工匠们竭尽所能将平民百姓对吉庆祥瑞的憧憬和对理想的追求融入其中。手炉在满足取暖的使用功能的同时,陶冶了情操愉悦了精神。

四、结语

造物设计观的发展演变与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密不可分[9]。中国古代造物观都根植于日常生活,我们从手炉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其蕴含的设计观、造物观、审美观以及其具有的独特风格和时代气息。手炉的主要特征是由简约、精湛的造物标准向华美、繁缛逐渐转变,日益写实化、精致化,这是明代文人士大夫尚用和古雅的设计理念和清代文人创新立制的造物审美观在造物设计上的表现。明清时期是我国手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手工艺创作处于一个重装饰的时代,加上明清时期市井文化的兴盛发展,使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逐渐艺术化。作为明清生活实用品之一的手炉,在主流审美文化和造物思想的影响下,从实用器逐渐转为艺术品,手炉造型与装饰日趋精致。明清时期的传统手工艺品的装饰艺术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明清时期的民俗风习和生活方式的展现,还是明清时期文人墨客和工匠艺术家们精神的延续。明清手炉造型、纹样以及材质等要素之间协调统一,既展现实用之美又体现了工匠们手工之美,也蕴含了人们对美和幸福生活的向往。手炉作为明清传统手工艺品,分析其艺术特征和审美特征,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在审美情趣上的变化和发展,为现代装饰设计创新寻根溯源。探究明清手炉的设计手法的變化和发展,对现代装饰艺术设计的创新研究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严屏,苏昊.手炉历史渊源探究[J].艺术教育,2014(11):63.

[2]萋璐.明清手炉形制与装饰纹样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8.

[3]朱纪.三话铜炉[J].设计艺术,2014(6):112.

[4]胡一凡.明代张鸣岐款手炉的审美特征研究[J].大众文艺,2013(14):70.

[5]姜晋.中国传统手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6]张道一.吉祥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7]李飞群.手炉纹饰与工艺[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6):56-60.

[8]葛芳.从《长物志》到《闲情偶寄》——论明清更迭之际文人视角下传统造物观的嬗变[J].美术学报,2017(1):84-90.

[9]严屏,苏昊.明清审美文化对手炉创作的影响[J].大舞台,2014(6):257-258.

作者简介:施佳男,硕士,浙江省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设计美学装饰纹样器型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浅谈紫砂壶的器型与功能
设计伦理与现代设计美学的构建
论设计美学在动画中的价值体现
以纹样观西南民间蜡染艺术之审美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清代后妃氅衣植物装饰纹样探微
小羊首圆炉
中国明清家具装饰纹样的研究
福州脱胎漆器器型创新设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