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传承传统相声文化的思考

2021-08-28何舒鸿

今古文创 2021年30期
关键词:德云社传统文化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相声传统艺术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创新的考验,在某种程度上既失去了传统,又得不到很好的创新。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德云社的创建,开展“回归传统”的相声创新道路,为相声艺术形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本文通过分析传统相声在传承上存在的问题,并以德云社为例,探讨德云社在相声上回归传统的方式,进而对传统文化继承上提出实质性的意见。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相声;德云社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0-0085-02

相声是一种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起源于明清时期,发源于京津地区。按表演者人数可以将其分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和群口相声。若按时期划分,一般分为传统相声和新相声。通俗地讲,所有解放前产生并表演的相声作品,都属传统相声,而这之后,所有反映新政权、新生活的相声都是新相声。

在新时代的中国,相声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以各类平台呈现在大众面前。如线下的德云社剧场,线上正在热播的《欢乐喜剧人》、浙江卫视曾热播的《喜剧总动员》、东方卫视《相声有新人》等,甚至多次出现在春晚。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新相声的创作数量远远超过了传统相声。但值得反思的是,又有几个段子能够在舞台上长期演出,又有几个段子成了相声的经典作品,经久不衰呢?本文以德云社为例,探讨传统相声在继承上存在的有关问题。

一、传统相声在继承上的缺陷

相声一词,由象声发展而来。最初的相声是模仿各种声音,如人声、鸟叫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等等。后来人们在这基础上开始加入故事情节,到后来逐渐发展为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曲艺门类。传统相声演员学唱戏曲,最初只是在相声不景气的时候赖以谋生的手段,后来演变成相声的一部分,丰富了相声的表现形式,是吸引观众,提升竞争力的手段。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及追求创新的环境下,以说学逗唱为标准的传统相声开始产生了变异。仅凭前人创作的传统相声作品不足以满足现代人民的需求,虽然这在客观上为相声新段子的创作创造了条件,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相声艺术春天的到来。但事实是,继20世纪90年代马季、侯耀文、石富宽等相声演员之后,相声艺术逐渐走了下坡路。

造成传统相声变异的原因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人们对推陈出新的片面理解使得当代相声演员大多轻视传统,认为他所能提供的只是一些言语技巧,形式套路。以至于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对传统精神或精髓则无暇顾及。对创新的片面理解,对传统艺术、传统精神的忽视,造成了相声艺术在传承过程中的断层现象。另一方面,过去的传统相声作为谋生的本领,多是在天桥街头或集市人多的地方进行表演,对相声演员的要求极高,说学逗唱样样精通。并且相声艺人会说的段子,少则五六十个多则上百个,且可灵活变换。尤其是侯宝林清脆的唱腔,深厚的功底,更是将相声中的戏曲、曲艺表现得淋漓尽致。侯宝林一代可谓是相声艺术的巅峰时期,形成了相声的标准形式,无论是当时的相声演员还是相声艺术在那个时期都是最为完善的。但是,继侯宝林、马三立等传统相声演员之后,相声界就再也没出现过这样的人才。

由此,相声艺术在强调创新的多元化文化市场之下,为了能够生存,与传统相声的精髓渐行渐远,相声逐渐简化,说学逗唱四能相声演员屈指可数。相声在继承上盲目追求更新的行为,不仅不能满足时代和观众的更高要求,反而使观众更加怀念内容及形式丰富的传统相声。

二、德云社对传统相声的接续传承

20世纪90年代在传媒大众以及众多文化的冲击下,相声艺术企图在夹缝中生存,力求创新,致使传统相声逐渐变异甚至出现被同化的趋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相声演员郭德纲却反其道而行之,挖掘传统相声的精髓,回归传统相声。秉着以“让相声回归剧场”,做“真正的相声”为要旨,于1995年创建了德云社。德云社经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把传统相声与创新完美结合,再一次将戏曲和曲艺呈现在大众的面前。

(一)内容。德云社的要旨是做“真正的相声”,所谓真正的相声即是相声四大件说学逗唱缺一不可。德云社有意识地将戏曲、曲艺回归,融入相声之中。郭德纲从八岁开始拜师学习评书,不仅学习了大量的传统相声段子,还学习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传统曲艺的功底成为他作为优秀相声演员的一把利剑。德云社把传统相声中的“学”戏曲、曲艺,很好地继承下来。近年来,德云社相声演员在其演出中,传播了多首民间小曲、小调,成为一时风尚,许多年轻人开始学唱《探清水河》《照花台》《送情郎》等,甚至出现相声演出现场全场大合唱的场面,很多年轻女观众还自封为“德云女孩”,以传唱民间小调为荣。

除此之外,德云社在相声内容上做了很大的努力。郭德纲整理并上演了大量传统相声段子,以及十不闲莲花落、快板书等曲艺形式,并上演了大量的反串戏。收集整理的《非著名相声演员》传统相声段子,更是种类繁多。

近年来,德云社在创作方面即抓住现代的审美需求,同时又非常重视传统相声的继承。在演出中,有意识地将传统相声的段子搬上台面,如在开场前唱十不闲莲花落等,即满足了老观众对传统相声的需求,也让年轻的观众了解到传统相声的魅力。

(二)形式上。德云社的另一个要旨是“让相声回归剧场”,相声起于天桥,而剧场才是相声的真正归宿。对于观众而言,从屏幕上观看相声与亲身莅临剧场具有较大的差异。在剧场,能够使观众与舞台、演员、甚至工作人员拉近距离。观众能与演员进行实时的互动,到了精彩演绎片段可以即时欢呼喝彩,为演员加油打气,提高演员的信心。观众还能亲眼目睹舞台的精心布置,加强对节目的理解,甚至有机会到后台参观,与演员有个近距离的交流。对于演员而言,则不再是对着机械表演,而是面对一群灵活灵现的观众。演员在剧场表演,更具灵活性,尤其考验演员的心理素质以及专业功底。在剧场,演员可以随时与观众互动,增强剧场氛围。必要时演员可以增加即兴表演,以此获取觀众的好感,拉拢观众。对于演出单位而言,观众亲临现场,能与观众近距离的接触,更能深入了解观众的需求,以此不断改进,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相声的观众开发起到一定的作用。德云社至今开设了9个剧场供大众消费,每个剧场拥有自己的特色,票价也是非常亲民,甚至有些剧场票价低至二十不等,让每个阶层的大众都能够有机会走进剧场看一场相声。

德云社利用了相声回归剧场的形式,让观众走进剧场的同时,也增加了剧场贴近观众的机会。能够捕捉到观众的真实想法,了解观众的品位及需求,以此作为相声剧场拓展观众的重要手段。为观众开展丰富多样的相声活动,增强观众的体验感,不但有助于相声剧场的观众数量的增加,更有利于相声剧场的经营,使相声艺术形式得到良好的宣传。

除了让相声回归剧场之外,德云社也接续了传统相声的班社制管理。2006年开始,郭德纲向全社会招收学员,开办学员班、培训班。完全按照传统的民间戏班的方法来培养和教导学生。后来德云社虽然注册了文化演艺公司,实行的是企业管理。但尊师与家长权威的观念一直在德云社成员心中根深蒂固,正如郭德纲所说:“我们既是企业经营又是家族企业,十年来我们没花国家一分钱,培养了观众、培养了演员、挖掘了曲目、繁荣了市场。”德云社的家族式管理虽然对于传统相声的传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家族式管理”的文化企业有一定的弊端,应结合时代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师徒之爭的风波。

三、传统文化传承的反思

德云社对传统相声的成功继承,通过深度挖掘传统相声的精髓,学唱戏曲、曲艺,郭德纲作为反串角色参与戏曲演出,整理并翻唱传统相声段子,恢复过去的班社体制等,再一次复活了相声艺术。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众多传统文化的继承提供了启示。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条件之下,文化艺术讲究创新的发展道路。对创新的正确解读总结了四个字“承前启后”,所谓承前就是对传统继承,启后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相声艺术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辉煌跌落到再次辉煌的过程。对推陈出新的片面理解,重形式而缺内容,相声演员缺乏高超技艺等等,曾经都是传统相声继承上的绊脚石。而德云社回归传统相声的做法,深入挖掘传统相声,并且把传统相声的精髓与创新结合,使当今相声艺术再次辉煌,相声剧场逐渐广泛普及,成为人们生活中欣赏艺术的娱乐场所之一。

除此之外,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各地方卫视甚至春晚也能够欣赏到具有传统相声身影的精彩相声节目。德云社对相声的传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值得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上深思学习。

参考文献:

[1]武尚华.德云相声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现状研究[D].郑州大学,2018.

[2]向适.论相声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8,(03):155-157.

[3]叶晨,王清平.基于文化自信观下对传统相声文化

创新发展的思考——以德云社为例[J].北方文学,2019,

(36):186-187.

[4]高乾.论如何继承传统相声[J].戏剧之家,2019,

(23):40.

[5]杨晶,阙利敏.喜剧综艺节目的文化转向与综艺创新——以《相声有新人》为例[J].视听界,2019,(02):64-67.

[6]赵鹏涛.相声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

2019,(10):245.

作者简介:

何舒鸿,女,汉族,广东河源人,海南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艺术管理。

猜你喜欢

德云社传统文化
德云社该好好自我检视了
德云社该好好自我检视了
德云社抖音招生 郭德纲亲自下场带徒
德云社演员玩“杀女友梗”犯众怒
郭德纲:从小茶馆到德云社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