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表现主义绘画与表现主义音乐的关联
2021-08-28彭媛
彭 媛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一、表现主义绘画与表现主义音乐概述
表现主义是诞生于20世纪初的西方艺术流派,在康德哲学、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下,艺术家们渴求冲破贫瘠、压抑的精神世界,获得心灵的宁静与自由。他们抛弃了过去的唯美主题,反对再现客观事物,主张表现思想的本质、内在的灵魂。表现主义最初发端于绘画领域,1911年德国《狂飙》杂志的编辑威廉•沃林格首次使用“表现主义”来称呼柏林地区的前卫艺术。它与写实主义绘画不同,比起外在形式,更加注重内在情感的抒发,后来产生的画派主要有“桥社”和“青骑士派”。“桥社”画家关注社会现实,常以浓烈的色彩、扭曲的造型表达对世界的不满,对传统的反叛。“青骑士派”得名于康定斯基1903年一幅画的标题,其主要成员有康定斯基、雅夫伦斯基、马克尔、麦克等,他们更注重表现自然现象背后的精神世界,创作了《即兴曲》《构图2号》等作品。“表现主义”这一概念逐渐渗透到其他艺术领域,尤其在音乐领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表现主义音乐家以勋伯格、韦伯恩、贝尔为代表,他们主张用随性自由的形式表达复杂深刻的思想,其作品主要有《期待》《月迷彼埃罗》《升华之夜》等。表现主义音乐汲取了绘画的精髓,突破了形式的限制,追求简洁、明快的风格,它抛弃主属音的运用,以无调式为主,其节奏、旋律都与传统音乐不同,音符零零散散,随性流淌,乐队编配小巧精致,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二、形式上的互鉴
苏珊•朗格认为,各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的“基本幻象”,绘画属于空间艺术,它的“基本幻象”是画家通过艺术创作而形成的空间,画家通过使用色彩、线条等元素创造了直观的视觉符号形式;而音乐属于时间艺术,它的“基本幻象”是有生命经验的时间,音乐家通过运用和声、旋律、节奏、力度等元素创造了富有感情的听觉符号形式。可见,表现主义绘画与音乐有不同的“基本幻象”,使用了不同的符号形式。在此基础上,各艺术门类还有“二级幻象”,如在表现主义绘画中出现了有关时间的幻象,在表现主义音乐中出现了有关空间的幻象。这种“二级幻象”是暂时的、多变的,它使艺术作品更加丰富立体,使绘画与音乐之间有了密切的关联。
(一)表现主义绘画的音乐特征
康定斯基的绘画灵感来自音乐,他认为绘画和音乐一样能够表现内在的心声,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他指出“在音乐里,淡蓝色是长笛,深蓝色是大提琴……绿色保持着它特有的镇定和平静,纯粹的绿色是小提琴以平静而偏中的调子来表现的……白色具有沉寂的和谐,就像音乐里的许多停顿暂时中止曲调一样,它不是死一般的沉寂……”①在其绘画作品《黄•红•蓝》中,暖红色如同喇叭吹奏的声音,清脆而响亮;淡淡的黄色与红色交相辉映,仿佛小号的声音一般悦耳;蓝色深浅不一,如同长笛、大提琴、管风琴在交替演奏;等它变成白色时,声音的振动就归于中止;黑色的舞动的线条是乐曲最后的延长号,带有余韵和回音。这些乐器声的交替与并行,共同谱成了一曲跌宕起伏、富有层次感的动人乐曲,传达出画家激情澎湃的生命情感。
在《康定斯基论点线面》一书中,康定斯基对绘画形状的音乐特征做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在绘画元素中,每一根独立的线或每一种形状都属于“外在的声音”;而这些线条或形状产生的张力会形成“内在的声音”。绘画《圆之舞》是其理论的实践,画面中心有一个蓝色和黑色拼接的大圆点,它代表着一种宁静而深远的声音;其他位置还浮动着不同的圆点,它们在各自的位置上发出清脆的、有力的、镇定的、沉郁的声音。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在相互关系中制约与协调,构成了主次分明的点的旋律,表现了画家内心的平和与涌动。
(二)表现主义音乐的绘画特征
表现主义音乐在形式上受到了绘画的影响,旋律如同绘画的线条一样零零散散、断断续续,器乐声如色彩一样鲜明、富有表现性,节奏组织像画面排布一样无序、没有对称感,整体充满了夸张变形的意味。
音乐家勋伯格喜爱作画,经过长期的绘画实践,他不自觉地将其中的艺术经验融入作曲中。在此基础上,勋伯格抛弃了传统的作曲技巧,摆脱了调性音乐的束缚,创作了无调性音乐。如《三首钢琴曲》是他具有代表性的无调性钢琴趣味小品,NO.3的曲子结构如绘画构图一般,显得支离破碎,比例不均。其作品运用了多种具有冲突感的色彩,让欣赏者无法立刻抓住作品的主题,而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和品味。
勋伯格在同一时期分别创作了音乐作品《期待》和绘画作品《幻象》,在欣赏它们时,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二者的相似性。《幻象》中运用了点描法,不同颜色的小点构成一个整体,使画作呈现出精致立体的效果,传达出真挚深刻的情感。在乐曲《期待》的创作中,勋伯格突破了原有的创作规律,模糊了主题与主题之间的过渡,使乐曲前进的方向变得捉摸不定。他将无声作为一种音响,运用大量被休止符阻断的短音和音组,加上各个大幅度跳动的音符,形成断断续续、时强时弱的旋律线,充分达到了“点描”的效果。可见,在创作《期待》与《幻象》时,勋伯格运用了相同的技法,秉持着相同的理念,使它们之间具备了默契的艺术关联。
三、审美上的互通
表现主义绘画和音乐除了在结构形式上具有相似性以外,在审美层面也可实现融合与互通,二者都勾勒出“丑”、神秘朦胧、“悲”的通感意象,传达出艺术家们对世事的理解以及内心深处的渴望。
(一)“丑”的通感意象
“丑”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常被运用于现代艺术作品中,西方的精神危机和社会动荡使得艺术家迫切想要寻求宣泄的出口,表现主义艺术家也是如此,他们往往借助夸张的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释放对现实生活的否定与不满,其绘画与音乐作品更是运用视听通感,为欣赏者呈现“丑”的意象,表达了真实的人性与情感,彰显出其独特的价值与生命力。
蒙克的《呐喊》在表现方式上极度夸张,天空和河流颜色鲜艳,具有强烈的涌动感,桥上的人形态扭曲,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张惊惧变形的面孔好似具有冲撞性的音乐旋律,烘托出极为焦虑、孤独的氛围。画中捂耳呐喊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它虽然无声,但欣赏者能从中感受到阵阵尖叫,声音响彻耳畔,震动了他们的灵魂。虽然绘画的线条是扭曲的,人物造型是丑陋的,容易唤起欣赏者恐惧、压抑的心理反应,但它却讴歌了生命与现实的顽强抗争,肯定了情感的释放与表达。
勋伯格《月迷彼埃罗》的演奏一共用到了八件乐器,长笛、单簧管和小提琴都发出沉闷的声响,犹如深陷沼泽地的白鹭,钢琴声低沉而笨重,像是一头步履艰难、四处乱撞的大象。冷森森的音阶,刺耳怪异的和声,并不令人感到悦耳和优美,而是形成了一幅冷水惊风、寒鸦掠空的凄厉画面。乐曲中扭曲的丑角形象和怪异的月光在视听联觉中显得更加真实,刺激的音响表现了作曲家内心深处的绝望与苦闷。整部作品表现的并非孤立、抽象的超脱世界,也非毫无根据的梦呓,而是现代人心理的折射。②
(二)神秘朦胧的通感意象
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帝国的溃败、战争的创伤让德国蒙受了政治和经济上的打击,社会的混乱和动荡让人们心中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家们不得不利用唯心主义哲学和斯泰纳的神秘主义等思想来表达对命运的反抗。因此,表现主义绘画和音乐作品自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朦胧的面纱。
画家康定斯基喜欢研究神通学,他认为直觉和潜意识对于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其理论著作也注入了神通学家布拉茨基夫人的唯灵论思想。在艺术实践中,他创作了许多带有神秘色彩的作品。例如《即兴31号》,整幅画面失去了有序的结构,几何图形形状怪异,相互之间没有清晰的边界,呈现出强烈的不确定性。画面中红、黄、紫等颜色相互交错,犹如不同的旋律交织前进,呈现出复杂的音响效果,给人留下神秘的、难以言说的印象。
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常让欣赏者捉摸不定,他的《空中花园之篇》也同样具有朦胧的色彩。歌曲前奏中轻缓、不断重复的旋律仿佛宁静的湖面被外物惊扰,泛起层层的涟漪;诗歌的前三行描绘了和谐、静谧的场景,钢琴伴奏中点描式的旋律犹如从空中飘散的细碎雪花,烘托出浪漫、唯美的气氛;第四、五行诗歌打破了之前的静谧,描绘了闪电雷鸣、火焰升腾、怪兽出没的诡异场景,分解和弦浑浊的音响效果增强了画面的迷蒙感。③整首曲子表达了宁静优美的世界逐渐走向崩离瓦解的过程,使欣赏者在视听上产生强烈的不确定倾向,从而感到内心的孤独。
(三)“悲”的通感意象
表现主义艺术诞生于一个动荡的时代,其作品往往描绘出事物的残败与毁灭,带有浓浓的感伤情调,这种感伤不是对现实世界的逃避,而是希望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怜悯与恐惧,以此唤醒匮乏的精神世界。
弗朗兹•马尔克的绘画作品《动物的命运》主要运用红、蓝、绿三种颜色,画面充满强烈的冲击力和律动感。在炮火的轰炸中,森林里的树枝被折断,枝干纷繁交错。动物们各自畏缩着,惊慌战栗着,受伤了的动物鲜血喷涌而出,小鹿扬起脖子哀号求救,声音响彻森林,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挣扎和喘息,呈现出崩坏的现象。这幅画预示世界战争即将来临,使欣赏者在视听上受到强烈的震撼,流露出对生命的悲悯之情。
勋伯格的歌曲《沙华幸存者》同样蕴含着悲剧的意蕴。作品第一部分,军鼓、木管与弦乐急促的声响烘托出紧急的战斗氛围;第二部分,男声伤感而低沉,像一幅没有色彩的素描,充满了灰暗的情调;第三部分,乐队再一次吹响小号,难民反抗纳粹士兵的情景映入眼帘;第四部分,木管和弦乐发出不协和的声响,呈现出了一幕幕残忍的画面;第五部分,男声戛然而止,长号象征着战争胜利的来临,在此,画面定格,全曲壮烈而坚定地结束。这场战争虽然胜利,但逝去的生命仍令人悲叹和惋惜。整首曲子通过幸存者的自述,表现了民族的信仰与尊严,传达了人民的崇高精神与信念。
四、结语
表现主义绘画与音乐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在形式层面,表现主义绘画具有音乐性与抒情性的特点,表现主义音乐呈现出与绘画相似的零散与自由;在审美层面,表现主义绘画与音乐都表现出“丑”、神秘朦胧、“悲”的通感意象。从两者的密切关联中可以看出,同一风格的不同艺术门类在形式和审美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共通性,这不仅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也使艺术作品更具丰富性和层次感,使欣赏者获得多元化的审美体验。
注释:
①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49-52.
②庄曜.《月迷彼埃罗》——表现主义音乐之表现[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3:77.
③冯存凌.逝去的伊甸园——勋伯格《空中花园篇》(Op.150)Nr.1解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2.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