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非遗舞蹈进校园的发展研究*——以广西河池东兰布努瑶非遗舞蹈为例

2021-08-28张政武

大众文艺 2021年15期
关键词:进校园舞蹈校园

李 琛 张政武

(1.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南宁 530005;2.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

瑶族支系繁多,在广西河池市东兰县三弄瑶族自治乡居住着的是其中名为布努瑶的瑶族分支,传说纪念始祖母“密洛陀”的生日,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为“祝著节”每当祝著节时就会打起铜鼓,唱起山歌,跳起猴鼓舞、皮鼓舞以及花棍舞[1]。早在2007年,这一盛大的节日祝著节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后在2008年,瑶族猴鼓舞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入选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蹈作为一种视听艺术,本身就能在媒体当中去呈现,带来感官感受来吸引群体,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一定会在与新媒体相互融合之中,最终形成多元化的延展局面。

一、布努瑶非遗舞蹈进校园现状

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如何让更多人来传承非遗文化,让传统的非遗文化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既能受到保护,还能创新发展传承下去,将非遗文化的种子播种到年轻一辈的心底,这是传承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据了解,布努瑶非遗舞蹈传承人并没有到当地校园中进行非遗舞蹈教学,只是在本村偶尔教授对猴鼓舞感兴趣的小孩。布努瑶非遗舞蹈的传承基本上都是依靠一代一代的口传心授来完成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家对于传承非遗舞蹈的观念较弱,传承的民间艺人只剩下年长一辈的,直到自治区将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才引起当地人的重视,但也仅限于本乡本村的少部分人群,经常各地宣传展示,传承面相对较窄。且三弄瑶族自治县在大瑶山之间,从县城到乡里需要驾车一个小时左右,公共交通工具一天只有两班,因此交通非常不便利,且都为道具舞蹈,传授较为不便,因此非遗舞蹈进校园迫在眉睫。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响应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号召,加强艺术院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切实贯彻民间舞教学“取材于民间,规范于课堂,形成于实践,升华于舞台”的理念。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成立了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中心,开展“非遗舞蹈进校园”活动,将非遗舞蹈引进高校,再通过师生研习将成果送进小学校园,形成非遗舞蹈多模态传承构架,但仍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二、布努瑶非遗舞蹈进校园存在的问题

(一)民间传承基础薄弱

非遗舞蹈最初的传承模式是以家族、师徒传承为主,这种传承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被打破,主动跟随传承人学习传统技艺的人主要为留守在村落的人员成为传承非遗舞蹈群众,这些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年龄较大、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这种非遗队伍大多是民间自发组织,极少部分为文化馆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没有受过正规培训,教学能力有限,大多数队员只是学习了该舞蹈的动作如何跳,对民族文化的普及了解度仍然较低,二次传播能力弱,这都体现了传承基础薄弱,对于非遗传统舞蹈的保护也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校园传承模式单一

在校园传承层面,地方只有部分项目在校园里开设非遗舞蹈课,校园主要以感受、认识、体验为主开设非遗活动,并没有将非遗课程纳入校园长期的教学计划之中。在前辈们的努力下,在舞蹈专业开启广西民间舞课程的高校逐渐增多,但基本上是以广西艺术学院编创教材为课程教本,并且在大家心中非遗舞蹈的概念不强,对于非遗的认识没有那么深入透彻,并非有意识去做非遗舞蹈的活态传承,大多数地方高校并没有担起地方传承非遗舞蹈的责任。

2019年,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以地域优势与建学特色依托“非遗舞蹈进校园”活动,非遗舞蹈课堂开始启动,第一期为布努瑶非遗舞蹈,学院将布努瑶非遗传承人蒙胜文以及民间艺人兰妮请到课堂教授布努瑶非遗舞蹈,让学院教师层面、硕士层面以及本科层面都参与到非遗舞蹈的学习之中,这个学习不局限于学习动作,更是深入布努瑶民族文化,让参与的每一位老师与学生走近这个民族。除此之外,还组织教师、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实地采风调研,去学习传统的布努瑶舞蹈,进行整理研究,在校内开展非遗传统舞蹈展示、以广西非遗传统舞蹈为创作素材的原创展演活动等,并分成小组到南宁市多所小学进行布努瑶舞蹈的传习活动,至2021年6月已有三所小学加入传承布努瑶花棍舞、皮鼓舞的行列中。校园传承模式也因此次活动的开展而得以新的发展,但由于一所学校的力量有限,普及程度受到限制,还要探寻传播传承更快的方式方法。

三、新媒体背景下非遗舞蹈进校园的思考

智能时代下,网络为我们的工作、生活等都解决了许多的问题。特别是2021年初的疫情局势下,不断更新的新媒体信息、及时的媒体直播为千千万万个人解决了生存生计问题。将新媒体融入非遗舞蹈的传承之中来,无疑为我们开拓了全新的思路,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一)电视媒体下的发展

电视媒体是一种影响力最大的广告媒体,有爆炸性媒体之称,信息量极大,信息内容很广,是最传统的媒体之一[4]。其实广西卫视从几年前就开始了一些布努瑶民俗节日的相关录制,每年三月三电视台录制内容中也涉及布努瑶非遗舞蹈的内容,都有不错的反响,以及广西艺术学院开展“非遗舞蹈进校园”活动时,电视台计划做一个非遗舞蹈进校园专题的节目录制,只是因为疫情,暂且搁置,直到今年6月份才重新启动。

地方电视台的观众大多是本地人,媒体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说道“脑白金”,大家脑海里一定能浮现出来广告的画面。由于电视媒体的场地限制,受众面年龄更多的是在退休人员50-90岁之间,这些人或许是在校学生的长辈和家人。将布努瑶非遗舞蹈以短片或广告的形式在电视媒体中反复播放时,布努瑶非遗舞蹈的独特风格通过这种方式反复播放、巩固印象,也一定会在观者心中留在深刻印象,从而对非遗舞蹈进一步了解,成为茶余饭后的话题,营造非遗舞蹈进校园的基础环境,那这是否也解决了非遗舞蹈进校园发展的第一步——铺开传承范围。

(二)手机媒体下的发展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5]对于手机媒体来说,大众这个词的描述显得特别精准,现在小到幼儿园儿童大到百岁老人,都人手一台手机,手机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重要部分,校园这个环境当中也是一样。当我们需要了解某种事物时,可以通过各个网站进行搜索查询;每天各个软件的推送也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吸收部分信息,手机传播的形式非常多元化。且相较于其他传统媒体,它便于携带且操作简单,利用好手机媒体是将非遗舞蹈进校园的范围扩大化的最佳方式[3]。

手机媒体助力非遗舞蹈进校园的方式:1.通过热门推送非遗舞蹈文化知识,让学生从民族文化入手,以便于提升学生对于非遗舞蹈的认知程度。2.利用抖音软件在学生群体的普及度,通过抖音录制非遗舞蹈短视频,发起非遗舞蹈素材创作,进一步扩展传播范围,以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快节奏。并且通过发起创作短视频,展开以非遗舞蹈为素材的创新,这样的融合一定能激发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去,感受非遗舞蹈的解构与重构。3.开设微信公众号,通过公众号来展现非遗舞蹈(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以及非遗舞蹈进校园活动的发展情况都可以在此处进行呈现,是对于非遗舞蹈以及非遗舞蹈进校园的一种再现与记录。4.开设直播平台,借助校园团队针对非遗舞蹈采风的行程,对节日或仪式中的非遗舞蹈进行实时直播,让其他学生群体隔着手机屏幕也能感受非遗舞蹈的民族风情。

(三)互联网媒体下的发展

互联网媒体是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话等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相比较电视媒体与手机媒体来说,互联网媒体信息容量及传输量更大更丰富[2]。许多高校的慕课课堂便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建设,例如中央民族大学的慕课《民族舞蹈技术技巧》、湖南师范大学的云课堂《湖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等,此类线上课程受到校园内外群体的认可与关注,可以将线上非遗舞蹈课堂作为一种新的传承方式,将广西非遗传统舞蹈文化、广西非遗传统舞蹈等内容以云课堂的形式传输到互联网媒体上,课程录制也可以分为两大部分:非遗舞蹈传承人的课程录制、专业舞蹈教师的非遗舞蹈课程录制,以便于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快速的学习到最具民族味道的非遗舞蹈。以上手机媒体与互联网媒体传播的形式来解决民间非遗舞蹈传承模式单一的问题,全面为非遗舞蹈进校园打下夯实的传承基础。

以上多种媒体形式是当下这个时代特色的展现,非遗舞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通过新媒体的高效性、时效性和便捷性,将非遗舞蹈永远的留存下来,并且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带到各个高校、中小学,让新一代的孩子们认识了解学习并传播我们的民族传统舞蹈,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传承发扬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员。

猜你喜欢

进校园舞蹈校园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优秀剧目进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对联文化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