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练声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2021-08-28努尔古丽艾沙

大众文艺 2021年15期
关键词:音素咬字元音

努尔古丽•艾沙

(新疆艺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49)

练声曲是练习声音的一种曲调,指声音训练中,采用一系列音阶式发声法发出的不同母音或子音,并遵循音的自然规律产生的乐音[1]。练声曲训练是高校声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嗓音歌唱发声训练、声乐作品演唱训练共同构成了现代声乐教学体系的三大支柱。练声曲训练肩负着重要的教学任务,根据使用各类声乐练声曲,声乐教育家们的声乐理论体系,练声曲训练不仅使帮助学习者改善音质、拓展音域,有效使引导学习者调解音响、丰富音色,准确咬字,有效拉近旋律和歌词之间的链接,发声练习与艺术歌曲之间的桥梁作用,使与声乐作品更加相近,深入丰富作品内涵,唱出高水准的声乐艺术作品,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艺术人才,因此,科学选择练声曲教材就成为保障练声曲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对此,石惟正先生编纂的《晨声69声字结合练声曲》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晨声69声字结合练声曲》立足于汉语的咬字、吐字与发声,开创了中国民族声乐练声曲的发展道路[2],是中国艺术歌曲发声训练稀有资源。

一、练声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多数学生在声乐学习之初,对声音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认知,如何实际运用结合作品,而学生的自发性练习则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仅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更会因为对发声器官的不熟悉而出现声带损伤的问题。因此,弥补了各类发声练习,难以真正提高声乐教学效果。《晨声69声字结合练声曲》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晨声69声字结合练声曲》具有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特点,全书从声乐学习中最为基础的吸气以及无声的喉型练习为开篇[3],再以各种简单的元音作为专门训练的内容,慢慢过渡到多音素元音组合的训练,一步一步提升学生的对声音、气息的掌控力。这种厚植基础,逐层深入的训练方式可以让学生科学地建立声音的概念,并未学生的演唱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学生语言与发声的协调

语言与发声是歌唱的两大要点,而二者的完美结合则是歌唱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不少学生在歌唱中语言生硬、歌词游离于旋律外的问题,究其根源便是语言与发声的不协调。对此,《晨声69声字结合练声曲》有着很好的应用价值。《晨声69声字结合练声曲》涉及大量的多音素元音组合训练,集中体现在书中的第9课,作者不仅列举了汉语拼音中的ao、ou、ei、ya、wa、yu、yue,也融入了意大利语以及法语中的发音,以多音素元音的组合开展短句乃至乐段的演唱,为学生声字结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依据,并且,中外多音素元音结合的训练方式也有助于学生将外语多音素元音组合融入发声练习中,能够让学生在各因素快速变化的情况下保障发声质量,实现语言与发声协调的目标。

(三)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

歌唱是声乐的主体,而歌唱技巧的训练则是声乐教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气息控制、发音吐字技巧、共鸣技巧等。通过这部练声曲训练与歌唱技巧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能够为后者铺平道路,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歌唱技巧。但在教学实践中,却经常出现学生练声效果好而歌唱表现不佳的问题。因每个人成长环境不同,从小欣赏歌曲类别,歌唱感觉,学习歌曲数量,咬字习惯等多种因素给歌唱者带来各类不便,学习各类练声曲《孔空声乐练习曲》《阿伯特声乐练习曲》,针对歌曲有效发声曲顺利建立优美音色同时建立咬字训练练民族语言,有效能帮助学生在艺术歌曲演唱中的咬字清晰困难问题、吐字的问题。《晨声69声字结合练声曲》将语言与声音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以辩证的眼光探讨了歌唱中声字结合的问题,为学生的声音训练以及歌唱技巧训练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能够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

二、练声曲在高校声乐教学语音训练中的应用

(一)元音、辅音的练习

呼吸是声音的原动力,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但语言表演层面的呼吸与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有着很大的差别。语言层面的呼吸对气息的稳定性、延续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因为这直接关系到音量的大小、声音位置,音质的优劣以及声音的稳定。因此,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与正确的咬字方法就成为声乐艺术的共同要求。元音、辅音的练习是《晨声69声字结合练声曲》中语音练习的基础性内容,包括无声练习、无固定音高短促音练习、基本元音练习、辅音及单元音搭配练习以及中外特性元音练习。以无声练习为例,无声练习是一种不发出声音的练习,它的口型与人在日常生活中吸气的状态相同,而常态性、反复性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咽喉部形成肌肉记忆。又如,基本元音练习以五元音a、e、i、o、u为内容,再陆续加入y,ə,注重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元音的发音区别。

(二)辅音、多元音相结合的练习

辅音、多元音相结合的练习同样是《晨声69声字结合练声曲》的重要内容,以书中第31条为例,整条旋律的节奏较为明显,且起伏不是非常大,各个音素均在相同音上转换,具有一定的平稳性,这对于学生的发音影响较小。同时,该条因素同时包括开口音素、合口音素以及齐齿音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各音素的要点,再让学生根据谱例将各个音素唱好。在音素单独训练的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将相邻音符的音素看成一个完整的字,逐渐从音素训练向多元音音素组合训练过渡。包括字头、字腹、字尾三个部分,任何一个部分出现发音问题,都会影响字母发音的整体效果。以jiang为例,它的结构为j-i-ang,字头为介母音,学生在发音中必须做到干净有力,字腹i为齐齿呼,讲究圆润清楚,尤忌模糊不清,含糊带过,最后ang则是归韵的部分,要求干脆利落。

三、练声曲在高校声乐演唱中的应用对策

(一)提高气息控制水平

气息训练是高校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声乐表演能力的基础环节,各类发声练习,练声曲在高校声乐演唱中的应用要以气息训练为基础,借助发声练习,练声曲训练来传授科学呼吸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气息控制能力。中国艺术歌曲受欧洲古典艺术歌曲,中国民歌,戏曲等影响,有了独特的风格魏丽,注重呼吸与发声、行腔与润色,以依字行腔为基本原则,追求字韵纯正的审美效果。而西方的美声呼吸则更加关注呼吸与共鸣,追求声音的灵活性和流畅性。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发声时以气息均匀地冲击闭合的声带,使声音在面罩形成共振[5],融合了传统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的优势,应成为学生气息控制的主要方法。《晨声69声字结合练声曲》不仅以呼吸作为声乐学习的基础性内容,更在每首乐曲下详细标注了音乐速度符号,如Allegretto、Moderato、Adagio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严格按照谱例中规定的速度演唱,并指导学生随着练声曲节奏的变化而调整呼吸,从而提高学生的气息控制水平,为学生在声乐作品演唱中迁移应用气息控制能力奠定基础。以书中的《妞妞秀》为例,作品为Adagio曲风,速度较慢,因此,可以采用慢呼、慢吸的方法来演唱。

(二)注重语言与声音的完美结合

声音是语言的载体,而语言则是歌唱的基础。语言与声音的协调是《晨声69声字结合练声曲》的一大特点,书中的练声曲围绕汉语言展开,并与意大利语、法语等的语音进行了对比,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语音方面的错误以及发音中的不协调、不稳定的问题[4]。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汉语的独特性出发,注重学生语言与声音的完美结合。以书中的《强梁娘》为例,练声曲中大部分字均是以后鼻韵母为主的ang,如强(qiang)梁(liang)娘(niang)江(jiang)唱(chang)等,教师要让学生做到吐字清晰、归韵准确,以咬字为例,咬字是否清晰、明确,直接关系到受众对歌词的接受效果。当然,部分学生在歌词中对咬字的理解存在着机械化的现象,如咬字太死乃至影响了音色。之所以会出现此种现象,和学生未能准确地将语言与韵律性、节奏性融合起来有关。相应的处理方式为字音拆分发,即根据情感传递的需要,将一个完整的字音一分为二。

(三)凸显作品的内在情感

作为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者,学生不仅要重视技巧层面的训练,让听众得到美的享受,更要重视情感表达,让听众形成共鸣。从国内外优秀歌手的舞台表现来看,情感表达已经成为衡量歌手水准的重要指标,因此,加强学生的情感训练就成为声乐教学的重点内容。《晨声69声字结合练声曲》是民族性非常强的练声曲集,书中大部分练声曲均有着强烈的民族风格,并蕴藏着浓郁的民族情感,如《翠梅美》用象征的方法表达了对高尚人格、情操的赞美之情。教师在《晨声69声字结合练声曲》的应用中要引导学生凸显作品的内在情感。

首先,熟悉作品背景。知人论世是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任何文艺作品都有相应的创作背景,而对创作背景的准确把握则是深层次理解作品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将歌曲创作的背景融入讲解中,再让学生结合创作背景开展歌唱训练。其次,理解作品内容。汉语具有蕴藉性,而歌词的蕴藉性更强,学生很容易出现理解偏差、错误的问题,教师要开展好歌词内容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歌词的内容有准确的把握。最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以反复、持续的训练来深化作品的情感体验。

四、结语

作为第一部稀有民族声乐练声曲集,《晨声69声字结合练声曲》对高校声乐教学,特别是练声曲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要从提高气息控制水平、注重语言与声音的完美结合、有效顺利学习好中国艺术歌曲,凸显作品的内在情感三个角度做好《晨声69声字结合练声曲》的应用工作。

猜你喜欢

音素咬字元音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Starter Units 1-3 STEP BY STEP 随堂通
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探索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依托绘本课程,培养学生英语音素意识
小学英语课堂中音素意识与自然拼读整合训练的探索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❷不定冠词a与an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Playing with “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