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少玉:带领乡亲“制造”甜蜜生活
2021-08-27梁伟
梁伟
当下,繁华的城市生活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毕业后的选择,他们的目标城市就是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但是,还有一批“逆行青年”,他们在经历了高速运转的都市生活后,毅然决然回到养育自己的家乡,伴随着大山深处的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用双脚丈量家乡的每一片土地。
海南忆家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少玉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土生土长的儋州姑娘,作为海儋土糖的第六代传承人,用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在创业道路上一路前行。这一路,艰辛颇多,其中滋味,或许只有吴少玉自己才能体会。七年来,吴氏糖寮每一步发展历程,吴少玉都铭记于心。这些年来在她努力下,海儋土糖手艺发扬光大,为乡亲们带去希望。
“传统制糖手艺不能丢,不仅要传承,还要做得更好!”吴少玉说,“很多人从农村走出去就不想再回来,但总是要有人回来,我就是要做回来的那个人,因为这里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的根。家乡在哪里、牵挂就在哪里、梦想就在哪里!”
“土糖承载着童年的记忆”
1989年,吴少玉出生于海南儋州白马井镇学兰村,儿时家里的生活极为艰苦。在她记忆中,甚至都没有见过酱油,但是家里却常备着一块块方形的黑糖,连喝粥的时候都会加上。平时嘴馋了,爸爸妈妈也会拿出一小块让她解馋,日子苦了,总要有那么一点点甜。儋州是海南传统制糖的主产地之一,其土法制糖有着1000多年历史,史书在唐代就有记载,而学兰村的制糖也有600年历史。历史悠久,技法成熟,但是在1990年代,学兰村的土糖制作没有形成规模,零散不集中,家家户户自己制作,供自己食用,多的就拿到集市去变卖,价格低廉,2.5元一条。
吴少玉说:“家里有祖传的土法制糖手艺,爸爸从爷爷手中接过传承棒时,已经是第五代。我从小就看着爸爸制糖,每一道工序他都会给我详细讲解,不断地告诉我‘祖传的手艺不能丢。所以土糖就我而言,承载着童年中所有美好回忆,或许,这就是乡愁。”
吴少玉是白马井镇学兰村第一个女大学生。曾经这个村子里很多女孩想的就是嫁人生娃,她们没有想过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没有想过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家里也不希望将不多的余钱花在未来要嫁人的女孩身上。但是吴少玉的父亲是一个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的人,他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娃读书。吴少玉走出去了,她的成功点燃了这片土地上女孩们读书的梦想,让她们有了改变命运的决心。吴少玉说,当初拼命读书的目的只有一个:要去大城市,不要再回来。
吴少玉有了这样的机会。2011年,大学即将毕业,没有丝毫犹豫,她直接来到曾经最为向往的首都北京,进入一家投放广告的公司,成为策划。每天奔跑在这个城市,不断上涨的业绩,让她享受着快节奏的生活。而后吴少玉又到了上海,体会到不一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这里,她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并且和丈夫与合伙人共同开办了一家假牙加工厂,业绩不错,那时年收入就有上百万。乡亲们都说,“老吴家的闺女出息了”。
在外面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但是吴少玉却开始“盼年”,因为每年过年回家,都可以吃到爸爸亲手制作的儋州土糖。土糖的味道弥漫在她脑海中。2013年底,吴少玉回家过年,爸爸说:“人老了,锅旧了,恐怕以后再也吃不到土法制成的糖了。”看着父亲失落的表情和孤独的背影,吴少玉难以释怀,她开始回忆自己儿时每一个和土糖的亲密瞬间。想到土糖带给自己的所有美好回忆,想起爸爸儿时挂在嘴边那句话——祖传的手艺不能丢,再想想未来没有土糖的日子,吴少玉想回家了。她想回家保护祖传下来的传统土法制糖技艺,不让父亲难过,更不能让属于他们的传统文化失传。
在忐忑许久之后,吴少玉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出人意料的是,丈夫对她的决定非常支持,并且告诉她,不管吴少玉想做什么,他都会陪在身边。就这样,他们放下上海的事业,回到学兰村,开始创业之路。
“爸爸就是黑暗里一盏灯”
2014年年初,吴少玉回家,与父亲一起筹建传统制糖体验基地,开始对传统制糖的保护工作,致力于弘扬儋州历史悠久的制糖文化。但是村里有人背后议论,“吴家女儿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一家人回到学兰村,准备做糖”。
“我回村的时候,土法制糖已经非常萧条,村里只剩两个‘糖寮,做糖的人家,能有上万元的收入就挺不错,多数只有几千元,毕竟一条糖的价格才7块钱。也正是经济收入不高,越來越多的人就对制糖失去了兴趣和动力。”吴少玉说。
就这样,儋州土糖制作小作坊正式开张,一共四名员工,就是吴少玉夫妻和她的父母。他们每一步都走得很坚定,首先做的就是恢复最原始的制糖面貌。古法制糖是纯手工制作,不夹杂任何添加剂,内含大量蔗糖,保留了较多甘蔗的营养成分,也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因此能快速补充体力,增加活力,所以又被称为“东方巧克力”。古法制糖的制作有十八道工序,从砍甘蔗、榨汁、过滤、熬煮、大火开炮,小火给炮、冷火蒸发、微火出糖、凝浆,看糖……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熬糖。熬糖使用的是最传统的连环锅,由大到小依次整齐摆列,在熬煮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搅拌将甘蔗汁熬稠,此时对火候的控制决定了整锅的成败。随后将高温熬制的糖浆倒入格子模具中,再将糖浆打散、码平。码好糖浆,接下来就是风干凝固的过程,制糖师傅会用手指按压,确定糖的凝固程度。待土糖成块后,就将模具慢慢卸下,再把土糖一条条掰开,等待其风干以便保存。这门手艺一代代传承至今。
这一年,吴少玉尝遍了世界各地的糖,最终还是钟情于土糖,她们第一年生产的所有产品没有销售,而是全部送给朋友和糖果爱好者。她说最初就是实验,不追求经济利益,她要知道产品的储存时间,了解不同人群对土糖的评价,然后加以改进。让吴少玉增添信心的是,绝大多数人都对产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口感好、品质佳、含有淡淡的甘蔗清香,糖味很足。
此后,从正常生产到包装成品,他们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艰难。之前煮糖用的设备都是土锅和土灶,甚至还是露天的,但是吴少玉知道要想发展长远,就必须有标准的厂房和生产线,都要按照国家标准去建造,而黑糖终于在2015年有了国家行业标准。
就在一切慢慢走上正轨的时候,2016年8月18日,洪灾“电母”袭来,把土法制糖基地冲得坑坑洼洼,炉子冲垮、制糖设备冲毁,整个基地一片狼藉。吴少玉说,“两年的付出全部付之东流,我们夫妻俩基本崩溃了。但是爸爸说,没事,东西没了,但我们手艺还在,我们可以重来!就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一直支撑着我。可以说,父爱如山在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爸爸就是我黑暗里的一盏明灯。”
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不能让古法制糖成为下一代的回忆。基地重建,资金紧缺,吴少玉回到上海,卖了房子,回到故乡,另起炉灶。因为之前有建设经验,知道未来发展方向,当地政府怕她走弯路,又带着她去参观别人的中药厂,让她们更加清楚标准。吴少玉又投资300万元,可以说倾其所有,没有给自己留任何退路。“我输得起,因为我有手有脚,即使一败涂地,我也可以出去打工挣钱,重头再来。”
“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
2017年,在当地政府帮助下,吴少玉重建土糖制作厂,规模也由小作坊变成了大型工厂,员工不断增加,土糖的样式与规格更加人性化。吴少玉带着她生产的土糖走进全国各地的展会。“那时候真难,我去和别人说古法制糖,人家根本不知道。我就像一个复读机,一直说,一直说,说了一个星期,口干舌燥,一条糖都卖不出去。”这样的日子跑了半年,销路很是一般。好心的朋友提醒她,“你们生产的古法制糖说是纯手工制作,但包装简单,价格还不低,在很多客户眼中,就是‘三无产品”。
那一刻,吴少玉明白了。她不懈坚持与努力,2017年2月,传统制糖技艺被儋州市政府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年3月,列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8年,“海儋土糖”正式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成为海南传统工艺土糖行业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有生产许可证的“土法制糖传承基地”。
吴少玉说:“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后,我邀请客户来基地参观,了解整个制糖过程后,他们都很吃惊,完全不是他们想象中那种‘三无产品。大家对古法制糖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感觉一下子,我们的市场就打开了。”
因为年轻,思想总能走在前沿。她把砖块一般的土糖切成小块,2克、7克、12克都有,还有简易包装和礼盒包装,获得顾客追捧。儋州土糖不断销往全国甚至海外,每斤卖到38元,依旧供不应求。
吴少玉的土糖厂也成了儋州党建促扶贫产业示范点,她主动向当地政府提出想要帮扶贫困户。土糖厂以“短期投资+年底分红+劳动输出”模式吸纳周边村庄贫困户和一些传统制糖技艺人入厂务工,带动白马井镇21户贫困户和223户巩固提升户实现脱贫摘帽。
慢慢地,村里人看吴少玉的眼神变了,眼神里带着尊敬和钦佩。2017年给贫困户分红的场景,直到今天,乡亲们都历历在目。“我领到了6000元分红款。”村民李引香感慨地说,“一个月进账上万元,以往过年时,手上从来没有这么多钱”!不用外出打工,在土糖基地干活有收入,还可以照顾家里和孩子,村民们嘴角乐开了花。看到这些打心眼里发出的淳朴笑容,吴少玉觉得很是欣慰,她告诉自己一定要继续努力,懂得感恩。她知道只有不断努力,才对得起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才能带动这个落后偏僻的小村庄走出去。
没过多久,土糖陈列馆开业,在科普区,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这里,了解土糖的文化和历史。体验馆为游客展开研学科普,让学生能体验种植甘蔗、砍甘蔗、制糖等整个过程。
这几年,吴少玉获得的荣誉很多,“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海南省青年五四奖章”……2 019年,吴少玉被授予海南省勞动模范荣誉,她说,“有压力,但是更多的是责任”。2021年初,吴少玉如愿以偿拿到盖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招生办公室”红色公章的录取通知书,接受为期两年半的社会工作专业学习。
“又可以结交新朋友了,而且全都是各行业的精英!我感觉自己和他们还有很大差距,年轻的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可以说,每个同学都是我的榜样。”吴少玉的舍友刘萍是广州市社会福利院护理员,从2005年走进福利院,就从未抱怨过。刘萍服务过的对象包括婴幼儿、青少年及中老年人,过硬的护理技能、日复一日的陪伴和护理,以及“以生命触动生命”的行动,让刘萍成为福利院孩子们的希望,这其中的艰难,吴少玉听着,就已经泪流满面。这样的人在这里又似乎特别平常,因为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一边被感动,一边努力向前,这就是吴少玉近段时间的状态。劳动法、社会工作概论、普通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综合素质……每堂课,吴少玉都努力做着笔记,消化每一个知识点。
“这三个月来,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而是头脑里想的东西不一样了。”吴少玉说,“未来,我必须更加努力,通过制糖产业,带动村里发展,让更多人知道学兰村,了解制糖文化。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传承是根,有了根,才有往前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