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晓红:“耳茹木苒”的林下经济探索之路

2021-08-27王海珍

中华儿女 2021年12期
关键词:伊春黑木耳木耳

王海珍

王晓红很喜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园中那一片绿色草坪,课程结束后,她经常会在草坪边小憩。看着一片绿草葱茏在脚下铺开,她会想起家乡黑龙江省伊春林区的大片森林,那是更大片的绿色,莽莽林海,无边无际,雄浑苍劲。

伊春市位于小兴安岭腹地,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也是中国最大的森林城市,擁有林业施业区面积400万公顷,森林蓄积2.2亿立方米,森林覆被率达83.8%,居全国之首,素有“祖国林都”“红松故乡”之称。有人说,伊春仿佛是镶嵌在中国东北的一块祖母绿翡翠。

1948年,这里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六十年来,伊春林区共为国家提供木材2.4亿立方米,累计上缴利税、育林基金70亿元,建国以来,国家建设所需的木材有十分之一来自这里。随着森林大面积砍伐,生态环境愈来愈差。伊春林区从1998年实施“天保工程”以来逐步下调木材产量,2011年开始全面停止了森林主伐,2013年率先在全国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采取严格生态保护措施,同时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保持向好发展态势。

从“多砍树”到“多栽树”,再到“护好林”,是伊春林业发展的写照,也是伊春人生活轨迹变化的写照。伊春林区的经济转型影响着每一个伊春人,包括王晓红。

种植黑木耳,创立“耳茹木苒”品牌

对于王晓红而言,2013年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这一年,王晓红组织成立庆红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此之前,她是伊春市西林区白林经营所党支部副书记。当时,她所在的林区里,绝大多数林业职工面临伊春经济转型期的阵痛。“靠山吃山,光吃木材,再多的木材也会坐吃山空。以前,国家建设缺木头,我们砍树是为国家作贡献。现在,国家需要保护生态,停伐护林也是为国家作贡献。”她明白其中道理。林区停伐后没有活干,想致富又没有门路,区委区政府号召班子成员要带头创业,王晓红为之一动:对,创业,主动寻找出路。

王晓红与经营所班子成员经过调研、参观学习后,最终确定带领职工进行黑木耳栽植这个致富项目。伊春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春秋季节分明,夏季短暂。年积温1990-2550℃,年降雨量550-650毫米,适宜种植木耳。伊春市黑木耳生产起步较早、规模大,历史上有“南菇北耳”之说。2009年,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伊春黑木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伊春种植黑木耳有天时地利之便,王晓红准备大干一场。

万事开头难。合作社成立初期,由于木耳价格低,有的职工对发展黑木耳并不看好,迟迟不肯入社,有的想入社,却拿不出资金。王晓红逐户登门讲解黑木耳栽培知识和发展前景,给大家鼓劲儿,还自掏腰包组织职工到东宁等地参观学习。回来后,她第一个示范,种植了8万袋黑木耳,并帮助贫困职工协调贷款。在她带领下,当年,有5名职工入社。

刚开始,因为没有经验,灭菌锅不能正常使用,第一天就被迫停止生产,王晓红急得眼泪掉下来了。但她知道,光哭没用,擦干眼泪,还是要继续。边干边学,边干边积累经验。就这样,慢慢培植出了菌袋。

黑木耳种植的活又脏又累,早上三四点就到车间和基地,夜里十二点多回家是常态。照顾不了家里老人和孩子,她心有歉疚,丈夫不支持她创业,觉得女人种植木耳,很辛苦,也不知前景如何,有心疼,有担忧。她一面做家人思想工作,一面马不停蹄地继续跟进木耳生产。“既然选择要创业,就做好了吃苦的打算,想干成事,总要付出。”王晓红说,“我当时做好思想准备了”。

即便是做好充分思想准备,王晓红还是被木耳种植累到生病。创业之初,人手不够,王晓红要把木耳搬上搬下,长期劳累所致,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疼痛难忍时,她就扶着腰继续在菌棚里溜达,稍一好转,继续甩开膀子干活,直到被医生勒令卧床休息一周。

身体稍稍好一点,她又开始在菌棚里忙碌。通风、遮光、控温,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下来,她带领五位首批入社的社员,共种植黑木耳21万袋,产值突破50万元。

看到了希望的职工纷纷开始加入合作社,第二年,入社社员达到22人。菌袋生产量持续走高。当地种植木耳的热情开始高涨,加入的社员也越来越多,她又开始扩大种植规模。

“苦吗?累吗?”总有人问她这样的问题。“干什么不苦呢?”王晓红总是抿着嘴腼腆地笑笑,回望那些过去的苦,她觉得那都过去了,都已经不算什么。为了扩大种植规模,在东北的天寒地冻里,凿被冻得硬邦邦的地,不算什么,累得熬通宵,不算什么……过去的苦,就像走在沙地上踩出来的脚印,当时还有痕迹,慢慢地被新的沙子灌满,了无痕迹。闯过去的苦,是人生的勋章,闯不过去的苦,才是绊脚石。王晓红闯过去了。

为增加产品附加值,2015年3月,王晓红给黑木耳注册了“耳茹木苒”商标,高品质产品,配以精美包装,广受客户欢迎。第二年,“耳茹木苒”被伊春市工商局认定为全市知名商标,提升了白林所木耳的知名度。

为提高木耳栽培质量,王晓红在做精做细上下功夫,几年来,先后自掏腰包赴东宁、林口、吉林等地学习培训10余次,掌握了新的木耳栽培技术。她还聘请两名专业技术人员对木耳种植户进行专业指导,投入3万余元将老式木板发菌室变成网格化挂袋发菌,让菌袋住上“阁楼”。与传统木板格式装菌相比,网格挂袋占地面积小、通风好、温度均衡、安全防火、发菌效率高,在相同面积下,网格挂袋菌袋摆放数量是传统地栽耳的1.6倍。为保证木耳纯天然无污染,合作社投入两万余元购置农用磁化水器,让木耳喝上纯净水,长出来的木耳口感好,硒元素高于其它木耳。“现在,国家倡导绿色,生态,我们这里的小木耳也不含糊,全程无农药、无添加,小分子裂隙水浇灌,喝的是磁化水,呼吸的是新鲜空气,真正零污染,纯绿色,有嚼头。”王晓红常常骄傲地给别人这样介绍,现在,上海、河北、浙江、江苏等地的客户很认可“耳茹木苒”。

“这小木耳也通人气,你对它好,它就不会亏待你,我们让它吹着暖风,喝着磁化水,住着网格化高楼,它一定会长得更好,”王晓红说起木耳,就像说起自己的孩子。现在,由于种植规模扩大,她已经不需要去做最辛苦的体力活了,但她还是会经常在车间来回走动,在品控方面尤为精心。看到有杂菌的菌袋,她会毫不犹豫地拿掉,“杂菌最影響木耳产量,只有科学管理,调节好栽培环境的温湿度,注意通风光照强度,保持卫生,才能减少病源”。她深知,只有质量好,口感好,才能让“耳茹木苒”品牌走得更远。

创业过程中的自我成长

2013年创业至今八年间,王晓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她也成了伊春的一张名片。

在奔小康的路上,她总是希望带领更多林业职工和农民抱团发展黑木耳产业,共同致富,想尽办法为他们解决资金紧缺的困难,免费提供技术指导。目前,合作社安置下岗再就业人员80余人,安置残疾人3人、低保户10人,人均年增收近万元。“挺感谢当地政府给我们的支持,”王晓红说,在工会、妇联、就业局等部门扶持下,申请创业贷款近50万元,组织部扶持2名贫困党员创业资金4万元,逐步取得大家信任和支持,合作社队伍不断壮大。2018年,在区委区政府、农业局及营林处扶持下,投入644万元建起菌包厂。经过锲而不舍努力,合作社建成新厂房6000余平方米,菌包厂年可生产菌包500万袋,产值达近千万元。“如果没有当地政府、各个部门支持,我们做不出这么大成绩。”质朴的王晓红说。

合作社先后被省妇联命名为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巾帼扶贫车间;被省农委评为省级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省级农民创业园区、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省质量服务诚信AAAAA级单位。2020年被推荐为国家级示范社。王晓红“菌袋自产+木耳种植+自主营销”产业模式,也吸引越来越多人关注,她先后获得省第十二届劳动模范、省优秀农村实用型人才、省女职工创业能手、省“十佳巾帼建功标兵”等多项荣誉。2020年,她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当年11月,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她感慨万千,“我只不过做了自己该做的,作为一名普通创业者,能有这样的荣誉和经历,备受鼓舞”。

饮水思源,近年来,王晓红积极参与省扶贫攻坚活动,在省总工会组织的扶贫工作中,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先后几次驱车500多公里前往孙吴县河南村扶贫发展木耳产业,帮助他们建厂整改、采购原料、派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服务。当年即生产菌包17万袋,收获干品木耳2万斤,实现产值80余万元,为河南村脱贫致富找准了方向、奠定了产业基础。

“自己富了不是富,大家富了才是富,”王晓红一直都有这样朴素的想法,“创业之路走来,我深深感恩组织的关怀和指导,职工群众的支持和配合,时时处处想着回报社会”。农民贫困户崔瑞琴家因病致贫,王晓红免费为她提供种植大棚、技术服务、垫付菌包款、组织义务劳动。在王晓红扶持下,崔瑞琴家每年增收近8000元。她积极发动职工做些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几年间,她义务献血4000多毫升。她在中华骨髓库建立档案,时刻准备为有需要的人捐献骨髓。在互联网上发动为2名患白血病中学生捐款15000元,为寒门学子捐款8000多元。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王晓红积极参战,为武汉疫区捐款2000元,并通过微信朋友圈号召身边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得知区疾控中心医用酒精紧缺,王晓红把实验室仅有的50瓶酒精全部捐赠。她以共产党员志愿者身份第一时间参与居民区疫情防控卡点工作,即使腰间盘膨出发作,每天靠吃止疼片消除病痛,依然坚守岗位。

2021年,王晓红来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习,“我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不想错过任何一节课”。王晓红像一块海绵,吸收着源源不绝的新知识、新信息。

出生于1976年的王晓红,19岁就走上工作岗位,第一份工作是当地卫生院护士,每天就是给职工打打针,消消毒。工作清闲,但她心里隐隐有声音说,不能就这么过一辈子。她主动调到档案室,学习新知识,因为表现优异,2012年被选为白林经营所党支部副书记。志向大,能吃苦,不退缩,往前冲,是职工对她的普遍评价。

带领职工创业,吃过苦,受过累,但她知道,过程中她不断成长,心智的提升是飞速的。“问题和挫折,是最好的成长机遇。”一句看似鸡汤的话,是王晓红用泪水和汗水浇筑出来的。“以前,我挺内向,不那么爱说话,但是创业后,要推销自己的产品,就不得不站出来为产品代言。”王晓红开始慢慢变得愿意说了。“以前,我特别爱哭,遇到困难,就掉泪,现在心量宽了,能扛事儿了,遇到困难,先想怎么解决,眼泪掉得少了。”刚种木耳的第二年,有一次,遇上大风,把晾晒的木耳袋吹跑了很多,损失近万元,她哭了。2017年,伊春发大水,水漫卷上来,浸泡损坏了部分厂房设备,损失高达近八十万元。她眼泪又想掉,忍了忍,又忍了忍,没掉,抓紧时间排水,让损失降低一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损失的再努力挣回来。

一次又一次磨砺,王晓红愈发从容。慢慢地,她的家人也理解了她,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她。丈夫在消防队工作,闲暇之余也来帮她种菌收菌,女儿顺利考上了大学。有时她也遗憾,青春期陪伴女儿太少,错过了女儿很多成长时刻。好在,女儿开朗活泼,妈妈是女儿的骄傲。王晓红以有这样一个可爱的女儿心怀感激。

一路走来,她深深感到:只有把个人成长进步与林区发展需要和企业使命担当联系在一起,把奋斗精神融于岗位、融于日常、不负重托,才能在谱写“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中实现自身价值。“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的时刻,我告诉自己:未来,一定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期望,继续带领广大林业职工和农民把食用菌产业做好、做大、做强,把全部智慧与力量奉献给我热爱的家乡和人们,以回报领导群众的信任和期待,把家乡的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

骨子里那个能吃苦不服输的王晓红,想让合作社发展得更好。现在在学校,她最喜欢听的课是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原典的智慧一次次给予她启迪。每每畅游传统文化之间,她都会有如沐春风之感,未来还很长,前路漫漫,求索不息。

猜你喜欢

伊春黑木耳木耳
会“变身”的黑木耳
黑木耳成为扎赉特旗农民致富新产业
巧洗木耳
发现木耳
木耳变形记
多彩伊春
黑木耳
幼儿园私家菜
混入社交圈的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