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儋州:特色加品牌农业更出彩
2017-09-14易宗平
易宗平
不用喊“预备,跑”,一群“运动员”就已向前狂奔,到达终点后,有的跳入水池游泳,有的在岸边小憩……这些“运动员”就是海南儋州兰洋镇放养基地的山猪。该基地负责人介绍,让山猪多运动,可多长瘦肉,增强免疫力。山猪在水池里粘上红壤泥浆后,可减少毛发寄生虫,让山猪更健康。
颇具特色的生猪产业为儋州赢得了“国家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市”称号。不仅如此,作为农业大市的儋州,近年来成功跻身“中国优质蔬菜基地十强县(市)”“中国果蔬产业绿色农业产品示范市”“中国特色农产品示范市”之列,特色高效农业可谓发展得如火如荼。
仓库里的空盒又在增加,求购电话却不时响起。儋州市白马井镇“吴氏糖寮”负责人说起他们生产的土糖颇为自豪。一般的红糖、白糖市场价每斤不到10元,但他们生产的土糖零售价每斤超过30元,且供不应求。
黑中略泛黄的儋州土糖似乎有点其貌不扬,却畅销省内外。“吴氏糖寮”第五代传承人吴小健说,他坚持用祖传手工技艺制糖,虽然很“土”,但突出原生态,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因而经他指导制作的土糖,以其独有口感、品质受到市场的欢迎。2016年底至2017年初的榨季,糖厂实现销售收入320万元,同比增长超过30%。
作为“老字号”的儋州土糖历史底蕴深厚,土法制糖技艺已入选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并在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
看似“土气”,实则“老字号”的儋州农产品不在少数。
儋州粽子行业协会会长王开元介绍,儋州白马井因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白马踏出地下水而得名。取此井中之水来蒸煮以虾米为料的粽子,便是有名的“伏波虾米粽”,而儋州这样的“老字号”粽子品牌还有不少。
长势葳蕤的菌草挥舞着细长叶片,展示着“点草成金”的底气。儋州牧春绿色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才伟说,公司推广的500余亩菌草基地已通过GAP认证(良好农业规范)。菌草除了为畜牧业提供优质饲料,粉碎了装袋还可以“以草代木”培植灵芝、食用菌、药用菌等,成为循环农业的典型代表之一。
有底气的不仅是菌草业,儋州系列农产品也具有优良的品质支撑。
2016年2月,儋州市收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公告函,正式批准对“儋州粽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儋州广和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田传明说:“儋州粽子的制作工序复杂严谨,至少有15道工序,這已成了一种‘儋州程序。”
构建“儋州程序”,为儋州农业培育精品名牌提供了标准化条件。
“从原料到餐桌,儋州农产品正在全力构建全流程可追溯系统,形成三级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儋州市农委主任郭博宁说。
数据显示,儋州已在枝根坡等5个农产品基地建成质量安全3G追溯系统,在排浦华头坡等19个基地建起了田头质量安全综合服务站,在南丰镇头佑村等5个冬季瓜菜重点村成立了监管点,在富克坡等5个基地和收购点设立了检测点。2016年,儋州检测了1.1万多个农产品样品,合格率为99.2%,实现重点瓜菜基地100%检测,出岛农产品100%持有合格证。
“儋州热带高效农业的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日趋明显。”儋州市市长朱洪武说,通过百里挑一,选择一批有特色、有优势、有前景的农产品,儋州着力打造九大农业知名品牌,即儋州粽子、儋州红鱼、儋州黄皮、海头地瓜、儋州香芋、儋州蜜柚、儋州鸡、儋州跑海鸭、儋州绿壳鸡蛋。
其中,儋州跑海鸭产业“跑”向亿元产业。儋州市畜牧局局长李昌充说,跑海鸭养殖已由排浦扩展到白马井、新州、光村、海头等镇。全市跑海鸭达30万只,蛋、肉年销售总额逼近1亿元。
儋州海头地瓜产业探索新业态。3月25日,儋州市世界地瓜主题公园规划设计启动会在海南大学召开。海南大学副校长、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院长胡新文提出,建设世界级地瓜主题公园,打造集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良种良苗繁育、有机栽培示范、专用药肥生产、产品深加工、旅游观光、体验农业、科普教育、中央厨房等三次产业高度融合的农业综合体。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高效农业,儋州市财政连年预算品牌农业专项资金1000万元至2000万元,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创立品牌。2015年9月,儋州出台品牌农业创建奖励办法,对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的奖励50万元。
整合多种优势力量的儋州特色高效农业,其转型升级、产业融合值得期待。(据海南日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