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个案为例谈传统艺术语言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2021-08-27高企德

艺术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对接当代艺术传承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承载着先人们的智慧与情感,经过历史的沉淀,呈现出特定的文化语言和艺术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是中国艺术家特有的优势,中国当代艺术提炼吸收传统文化,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根基,发挥独特的自身优势,重构和传达新的观念,体现其独特價值。本文以筇竹寺罗汉造像为例,探究传统文化语言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艺术;传承;对接;影响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2-0-02

1 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对接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巨大,地域不同历史传承特点不同,传承的文化形式也不同。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不断吸取外来地域或民族的文化艺术,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传统艺术形式。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碰撞时,两种文化关于地域、人文、经济等不同的社会因素互相交融,互相较量,便会产生不同于以往的艺术作品,使艺术进一步发展。注重文化观念的表达是中国当代艺术家越来越推崇的一种理念。通过地域文化的融合,很多作品既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又体现了当代艺术的概念。

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接触受到自身知识结构和文化视野的限制,往往也受到自身感性兴趣和心理人格的制约。但利用传统文化的方法很重要,艺术创作的“陌生化”效应往往是由于在对传统文化的独特应用中找到自己的方式。吸收传统,最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接受传统,在观念上理解传统的启示。当艺术家们开始尝试从意识、思维、观念等方面出发探寻独特的艺术风格时,往往需要有力的支撑与证明,传统的文化理念便成为启发新艺术的基础。因此,在传统方法向现代方法转化的过程中,要避免简单化、庸俗化,从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辐射传统的精髓。

林风眠作为著名的绘画家,绘制过众多仕女人物画像,同时擅长描绘自然景观及京剧人物。他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绘画的基础,融入西方绘画技巧和手法,通过对人物细节的刻画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对社会的看法,创作出具有东方韵味的作品。

每个时代的艺术家都会受到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的影响,在创作时,艺术家会有意或者无意地从历史和文化遗产中获取灵感。灵感来自多个层面,有时是元素,有时是形象,有时是文化观念。谈创作经验,俄国著名油画家列宾说:“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只有从祖国土壤里成长起来的艺术才能够得到人们透彻的、充分的理解。”

徐冰、吕胜中创作的带有中国符号的当代艺术品的成功,敲开了西方展览的大门,也成为榜样,使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创作者开始注意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比如宋东的禅意作品《印水》、邱志杰的竹编作品《细胞》、蔡国强具有反讽意味的作品《草船借箭》、许江的作品《弈棋》,都挖掘了中国传统元素的内在力量,努力寻找传统元素与当代艺术的交汇点,体现了对中国式艺术的思考和理解。

中国当代艺术最活跃的地区是四川、重庆和云南。云南作为优秀的当代艺术表达区域,涌现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这些地区的艺术家,以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和特征,结合当代的社会文化等现实主义现象,创作出具有独特韵味的艺术作品。作者需要找到文化的针对性问题,然后将传统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合适的艺术语言来对题材进行表达。对传统符号进行具有象征意义的表达,是传统文化体现当代价值的新途径。而筇竹寺五百罗汉造像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就给此地域艺术家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2 罗汉造像语言与当代艺术家

罗汉艺术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其具有典型的历史地位。赫伯特·里德说过,“在一定程度上,艺术是时代的产物,艺术不仅给人以纯然的艺术感受,而且给人历史感受、宗教感受和审美感受”[1]。艺术家将较多注意力集中于形式和色彩因素,导致其忽视其他经济、社会等因素,使艺术品区别于社会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不符合艺术的真谛。当代中国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艺术家也对这个时代作出反应,当代艺术吸纳一切有益形式,填补当代人内心精神抚慰空缺。罗汉信仰一直是艺术家所关注的,在当代艺术发展中也不例外。

艺术因为国家、时代、文化的不同,体现不同的风格。历史变迁造就地理文化的不同,在不断的发展中培育出自身的文化结构和文化脉络,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并作用于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之中,形成了当地居民独特的生活观念和审美观念。艺术家不能逃离地域文化所带来的影响,而这个影响是复杂的、潜移默化的。即便是基于全球化背景的当代艺术领域,以跨地域、跨文化的包容性来进行尝试,用跨学科、跨专业的开放性来充实自己,地域文化给艺术家带来的影响仍始终存在。但具备文化深度和文化影响力的作品始终是艺术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艺术是创造性的思维,而这种创造性的感悟实现与否关键在于艺术家在创作时是否汲取文化的滋养,提取文化的精华,并将其转化为作品。

每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都会根据当时社会的整体环境进行创作。中国当代艺术家陈流出生于云南昆明,是区域内具有代表意义的当代艺术家之一。而身为画家的陈流,在作品创作中融入了该地域最负盛名的传统文化艺术筇竹寺罗汉造像语言(如图1、图2)。

筇竹寺罗汉造型在艺术家的作品中重新展现。习以为常的罗汉造像及生活事物表现形式超越了日常所见的事物外表,体现出画家的意图,形成符号化的象征意义,感知事物背后蕴藏的意蕴,它试图表达艺术家眼中的现实,强调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创造性。

谈创作经验,俄国著名油画家列宾说:“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只有从祖国土壤里成长起来的艺术才能够得到人们透彻的、充分的理解。”[2]

从筇竹寺罗汉造像里的“伏陀蜜尊者”到当代画家作品中的《神侃1》可以清晰地看到形象的传递、文化的传递,以及这些作品对应它们所处时代的艺术创造力;是艺术家通过材料上的置换、空间上的置换、形象的置换、意义上的置换、观念上的置换、人物身份上的置换、空间位置上的置换来对筇竹寺罗汉造像再创作的结果。(如图3)

作者画作的整体构思融入对艺术的审美和理解,造型相似却又明显不同。但内容意象建立在传统艺术的造型理念上,以形写神,表达艺术家的想法。

传统的艺术现实作用于艺术家的创作意识之后,必然会影响到作品的表现,包括感知、想象、认知和技巧,其作用在于推动艺术家在对传统艺术审美的重新认知后进行创作。传统艺术家会在自己生活的国家及家乡寻找灵感,在这熟悉的环境中,用心感受和观察身边的人物、生活和事物,将更多的感情和感受注入自己的作品中,作品会更显真实,也会激发观赏者对于作品的共鸣,会引发更多的思考。

画家陈流是一位资深的艺术实践者,他创作的作品带有明显的现代风格和本土意蕴,其作品形式独具一格。他在中国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之间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将原有的罗汉像传统艺术语言重新解构,再应用到自己当代艺术创作的语境中,将传统形式重新赋予新的形态、新意境,这是为当代艺术表达中的“观念性”赋予传统艺术形式新的观念意义,与当下现实社会文化联系起来,能带给观者持久的审美回味。类似于筇竹寺罗汉造像这样的传统文化艺术佳作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佛教造像中传统雕塑作品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过程中,将民俗文化再造似的应用到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拓展的文化基缘。

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

近几年来,以传统文化为机缘的当代艺术作品屡见不鲜,我们熟悉的各种传统文化形态或观念逐渐演变为新的艺术形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艺术跟随着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脚步,出现很多以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为主题、用现代的多媒体与新型的材料为表现手法的当代艺术作品,给艺术带来了更加多元的空间和视野。

3 文化观念的当代呈现

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影响深远,除了表现在内容和题材上,还表现在作品创作的内在观念上。当代艺术家徐冰的作品以一句六祖慧能大师的佛经理念作为作品表达观念的核心(如图4)。

在全球文化相互交融和碰撞的过程中,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也面临着考验。因此在艺术创作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具有当代意识的理解研究,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国时代意蕴和民族地域文化的当代艺术作品,才能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实现中国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播。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艺术家将中国传统元素运用到创作中,赋予作品时代气息。因此,艺术家必须利用中国文化特有的元素及观念,不断创新,让当代艺术彰显出中国文化魅力。

当代艺术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语境,增强了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正如多利丝·洛克哈特所说:“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其实是最让别人欣赏自己的一种特质。”这是传统文化艺术给艺术家带来的创作启发。

4 结语

筇竹寺罗汉造像是黎广修在对传统文化理解和融合下形成的具体形象,其中融合众多传统文化内容和人文意识形态,也形成了他所处时代的艺术语言。

在当代中国,艺术家们借助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精神,通过当代艺术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来,将传统文化作为当代艺术创造的土壤,主动吸收传统文化进行创作,为艺术创作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基养。不能说融入传统文化的创作就会成为经典,但成为经典的艺术中一定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这些厚重的文化积淀蕴藏着无尽的奇迹与精彩,会在岁月更迭中久久延续,也必将给中国乃至世界的当代艺术创作者带来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赫伯特·里德.藝术的真谛[M].王柯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8.

[2] 严摩罕.列宾评传[M].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58:284.

[3]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32:43.

作者简介:高企德(1983—),男,山西大同人,博士,研究方向:美术学、雕塑。

猜你喜欢

对接当代艺术传承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与幼儿美术教学对接的几点思考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