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与火的传奇:泽州手工冶炼铸造技艺的时代传承

2021-08-27王瑜刘霄

艺术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铸造传承价值

王瑜 刘霄

摘要:泽州,被誉为“煤铁之乡”,自古就是煤铁的重要产地,出产的铁器曾畅销全国。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铁壶、铁锅、铁勺等铁货逐渐被质地轻薄的铝合金和不锈钢制品取代,民用铁器一度失去往日风采。本文通过对泽州冶铸技艺的历史追溯,还原传统手工工艺流程,挖掘其社会价值,并对当代传承状况进行调查,试图为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搭建对接桥梁,实现其发掘利用与活态流传。

关键词:铁货;铸造;文化;传承;价值

中图分类号:T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2-0-02

晋城,古称泽州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丹河、沁河流域中下游,东、南依太行、王屋二山与河南交界,西依中条山与临汾、运城衔接,北依丹朱岭、金泉山等山脉与长治接壤,控扼晋豫咽喉,俯视千里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地以丰富的自然资源著称,蕴藏着煤、煤层气、铁矿石、铝土矿、铜、锰、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白云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尤以煤铁为著。当地硫铁矿品质高、杂质少、含铁量高、性能稳定,是传统手工冶铁制品理想的原材料产地,《泽州府志》记载,“其输市中州者,惟铁与煤日不绝于途”[1]。明清以后,出于百姓生产生活的需要,冶炼技术平民化,泽州铁器在铸造风格、工艺品质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冶炼铸造技艺。

1 历史沿革

自古以来,古泽州的铁矿资源都十分丰富,为铁货制作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传说蚩尤在泽州地区发明冶铁技术,锻造铁货。《山海经》中记载:“虎尾之山,其多椒椐,多封石,其阳多赤金,其阴多铁”,民间传说虎尾山即属今泽州县大阳镇。早在先秦时期,泽州已是全国最主要的产铁中心之一,著名的“阳阿古剑”就产自大阳镇,当时大阳(古称阳阿)已成为北方制造兵器的重要产地。秦汉以降,当地开始用铁铸钱造币,今有大量出土文物为证。南北朝是阳城铁器冶炼最鼎盛的时期,犁炉近百座,产品种类规格多样,除供应国内,还远销东南亚地区。据《隋书·百官志》载,北齐当地已设有冶铁局(为当时七大冶铁局之一)。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官方允许百姓私铸铁货,铁货商人涉足全国。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泽州知州李昭遘因“阳城冶铸铁钱,民畏山险,输矿炭,苦其役,为奏罢铸铁”[2]。金、元时期,出于保障战备物资的需要,金奴隶主在泽州设立头下军州管理工匠。元朝在头下军州制度的基础上创建匠户制度,实行匠州制度管理工匠,即“九头十八匠”。有明一代,泽州境内的炼铁和铸造行业极为鼎盛,其中“大德”牌钢针、“泰山义”剪刀畅销海内外,大阳镇更被誉为“九州针都”。满清政府曾以冶铁“人聚众多,为害甚巨”为由,多次下禁令限制冶炼规模,并征收重税,但泽州铁货依旧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铁犁的产销,在晚清达到顶峰。当时的铁器生产已经基本满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使用需要,一些善于创新的工匠又开始冶炼一些日常摆件用于买卖、收藏、把玩。清末民初,随着西方工业产品的冲击,整个传统冶炼行业受到了严重影响,但在农村和偏远地区还有少數人在传承。民国年间,由于社会动荡,传统冶炼技艺销声匿迹。今天,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低碳、环保、健康、养生又成为时代发展中的一股清泉,几近灭绝的传统冶炼制作技艺随之也被拉回了人们的视线,铁器的使用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开始。

2 工艺流程

历史上泽州铁货生产地主要集中于境内大阳镇及周边地区,尤以大东沟镇辛壁村、下村镇柳树底、史村河和川底乡的和村最为集中。据统计,在鸦片战争前凤台全县有生铁炉1000多座、熟铁炉100多座、铸铁炉400多座。民国年间,“阳城共有铁货炉166个,年产1499万斤,至1937年晋省锅鼎铁货之集中产地,首推晋城、长治、阳城。阳城以铁货业发达甚早,全县共有作坊49家”[3]171-172。

泽州铁货传统制品主要分为手工锻造与模具铸造两大类。

手工锻造俗称打铁,是泽州铁货制作技艺的精华之作。在冶炼时将铁液温度提高,使其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制成带有钢性的铁,俗称“熟铁”。之后根据设计方案将铁加热烧软,将铁打击成形状各异的产品,而后进行打磨工序和着色工序。

2.1 设计造型

首先要对所铸造产品进行设计研发,并将其做成三维立体图像交至匠人。

2.2 原材料选取

泽州铁货制作的产品对原材料要求十分严格且有一定考究,所用原材料要是韧度高、延展性强的钢材。

2.3 下料与制作

具体制作过程包括取料、锻打、打磨、清理。其中锻打是整个流程中最为复杂的步骤,对匠人的技巧及耐性也是很大的一个考验。一般由两到三人操作,其中两人交替锻打,待被锻打铁板红色逐渐褪去降温后,重新回火加温再次锻打,这样反复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直至成形,在锻打过程中要逐渐进行“收口,分瓣、扭花”等,最为复杂的器形锻打次数可达数万锤,正所谓“千锤百炼”。

2.4 退火

退火是将铁中的杂质烧出来,使其更干净,分子排列更有序,反复进行两次试验。

2.5 研磨

匠人根据所制半成品器物模型及成品形状挑选合适的研磨工具对其进行外形研磨,直至表面光滑干净为止。

2.6 着色

着色的目的是让产品更加美观和防锈,目前采用的传统方法是进行高温氧化和可食用的植物内酯上色工艺,它无毒、无副作用,不影响铁的本来功能,比当今其他地区使用的搪瓷和油漆要健康安全。为增强产品美感,部分产品外观还会运用镶金镶银工艺,使产品更具档次和更加尊贵。

模具铸造制作大体要经过设计、原材料选择、雕刻、开模、摇蜡、修模、沙模制作(也叫上沙)、浇铸、打磨、着色共计10道大工序,其中有110多道小工序。模具铸造的匠人根据需要设计模型,待浇铸完成后模壳即化,其制作过程规范统一,流程清晰。另外,着色也是技艺的一大亮点,采用低碳环保的生态整理技术,如生物酶前技术处理、天然植物染色、物理机械整理及生物酶柔软处理等,纯植物着色无污染,保证了人们在日常使用中的安全性能。

3 传承情况

泽州铁货制作技艺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历经唐宋年间泽州为全国著名冶铁区之一的辉煌,再到明清泽州铁货冶炼规模宏大,技艺精湛,名满九州,远销海外,其发展跌宕起伏。鸦片战争前后,晋城已成为山西的铁货中心。道光年间,全县有生铁炉1000多座,熟铁炉100多座,铸锅炉400多座。大批泽州铁货北上南下,就连所产钢针都能走出国门。德国人李希霍芬实地考察后写道:“在欧洲的进口货侵入以前,是有几亿人从凤台县取得铁的供应的……大阳(凤台大阳镇)的针供应着这个大国的每一个家庭,并运销中亚一带。”[4]

纵观泽州铁货发展史,冶炼技艺达到历史新高的时期当属明清时期,光绪版《阳城乡土志》载:“犁面则远商驻买于本境,每年二十万有奇。”[3]470除了铁铧、铁犁之外,铸铁器件又有了新的品类,当时的铁器生产已经满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使用需要,一些善于创新的工匠开始冶炼一些日常摆件用于买卖、收藏、把玩。该时期工匠代表西峪村李茂才(1854—1919)就是一位冶炼日用摆件的手工工匠,其冶炼技术之精湛、纹路之细腻堪称一绝。李茂才传承先人铸铁冶炼技艺,并开设铸铁作坊数家,吸纳来自各地的铸铁工匠,方圆百里之内,人人都对他的手艺赞不绝口。随着生产作坊的不断扩大,很多年轻人都跑来拜师学艺,也有很多父母将孩子送来希望可以学习到制作技艺,以后有一番作为。就这样李茂才收了很多徒弟,一代一代地将精湛的手工艺传了下来。因个人学习能力及悟性不同,众多徒弟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人逐渐放弃了这门手艺,其中王连山(1909—1962)在日渐摸索中领悟了师傅的铸造技艺精髓,在自顾营生的基础上继续传承。

民国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传统冶炼技艺销声匿迹。随着西方工业产品的冲击,整个传统冶炼行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在农村和偏远地区还有少数人在传承。当时社会混乱,几乎已经没有人愿意继续专心从事此项技艺,王连山为了将技艺传承下去,在自己的后辈中选择了侄儿王小锁(1942—2009)作为自己的接班人,王小锁也因为先天残疾生活所迫需要找个营生,所以开始从叔父那里学习冶炼技术,沿袭至今。改革开放初期,王小锁还在晋城老黄华街街头搭铺卖过一些自己铸造的铁锅、铁铲等小铁器。

隨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健康、环保、低碳理念应运而生,铁器的使用随之增多,泽州铁货制作技艺也重现世人眼前。晋城市晋韵堂古泽州铁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晋战平,致力于传统技艺的整理与传承,婚后与其妻姑父王小锁学习小件铁器的铸造技艺,并对王小锁留下来的传统铸造技艺进行整理挖掘,成立专业团队传承泽州铁货传统技艺,在传承的同时加以创新,将当地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使得泽州铁货制作技艺得到了重生。

4 社会价值

泽州铁货是我国传统手工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类,其发展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延续至今,中途断断续续,但仍存续了下来,并为现代生活增添了色彩。新时代对其冶炼技艺的发掘和继承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4.1 历史价值

泽州铁货延传至今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见证了铁文化从有到无、衰败到兴起的整个过程,向历史描绘了一块铁的艺术之旅。器物上所蕴含的文化及地理人文景色,更是体现了其不仅作为铸铁器具的物件存在,更是文化延续的体现。

4.2 文化价值

泽州铁货的延续代表了千年来铸铁行业的发展,铁货上刻绘的风景、花鸟和图案,设计合理、实用且制作精巧,图案栩栩如生,将民俗文化和中国的祈福文化融入其中,不但展示了器物精美的铸造工艺,更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对历史文化传承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4.3 工艺价值

模制铁货经模具制作、上砂、脱水、脱模、烧制模壳、浇铸等前后68道工序,从泥模、硅胶模、蜡模层层演变形态,滚泥浆、石英砂、高温脱蜡铸成一件泽州铁货,其工艺复杂而细腻。手工铸造铁货全凭匠人们对铁的塑造,通过一锤一锤的敲打,赋予了铁不一样的生命。从古至今,任何工艺都是如此,无不体现着当代匠人们的匠心精神。泽州铁货不但传承了古老的铸造技艺,更为其他铸造领域提供了效仿的模板。

4.4 经济价值

以往铁用于铸造农具、铁壶、兵器等,推动了铸造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如今的铁货具有的更多是评鉴和收藏价值,贸易流通峰值影响在于其收藏性,对于文化经济价值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量变到质变,铁矿产变为工艺品、艺术品,推动了当地矿产开采和铁文化的深度发掘,制作器物符合当下的生产生活需求,优化合理的设计造型推动了冶炼行业大发展、大繁荣,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承。

5 结语

泽州铁货在中国冶炼历史的发展中经历了无数辉煌时刻,后来随着社会动荡,生产规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直到近现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品质有了新的追求,对泽州铁货也有了新的认识。改革开放后,泽州铁货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因其产品结构的单一性(仅生产铁锅、铁铲等日常用品),需求逐渐减少,生产萎缩。同时,铁货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少量污染,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一些铁货铸件厂被迫关闭,导致艺人分散、技艺荒废。

泽州铁货制作技艺技术含量和艺术含量较高,需要从业者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学习积累才能成才。而现在的年轻人对这种难度高、技艺性强、学艺时间长且枯燥乏味、见效慢的传统技艺普遍兴趣不高,致使传承的人才相对匮乏。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以及对传统手工业的重视,晋城市建立了以泽州县南村为引领的铸造产业园区,更加重视铸造产品种类的研发,也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同时,泽州铁货制作技艺传承人晋战平通过整理挖掘该项技艺,成立了技艺传承基地,通过返聘老艺人,培训新的从业人员,在产品研发上准确定位,迎合当下市场的需要,加大该技艺对外宣传等一系列措施,将泽州铁货制作技艺保护并传承了下去,让该项技艺实现了“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1] 雍正泽州府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100.

[2] 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9145.

[3] 中国实业志·山西卷[Z].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3:171-172,470.

[4] 光绪阳城县乡土志(铅印本)[Z].国家图书馆藏,1935:74.

作者简介:王瑜(1981—),女,山东冠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刘霄(1980—),男,河北沙河人,博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戏曲民俗与非遗产理论。

猜你喜欢

铸造传承价值
5kg真空自耗凝壳炉设备的研制
一粒米的价值
基于CDIO模式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综合实训的探索与实践
“给”的价值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