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2021-08-27赵勤恒

文教资料 2021年14期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赵勤恒

摘   要: 通过探索研究并建立以“思艺融合”为导向的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实行跨专业结合,以艺术类专业为主融入思政专业内容方式展开授课,逐渐加深艺术类专业学生对思政的了解,并通过引导、鼓励、评估等长效机制让学生结合专业课程了解“思政”内涵。通过“思艺融合”的课程体系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思政内容与专业融合教学模式创新。

关键词: 教学改革   艺术类专业   课程思政

2019年2月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十大战略任务里的首条任务明确指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主渠道功能,教学质量、作用效果对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将起到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专业课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对高校“立德树人”,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意识和观念塑造将起到重要作用。

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言,日常的专业学习使部分学生过于注重艺术的表达而忽视价值观的引导及思想的把控,造成艺术类专业学生重艺轻思、重形轻内,师生注重艺术的形式表现,忽视作品的思想内涵表达。毕业生大多从事设计、影视、微电影、互动媒体等工作,这类工作的传播力及感染力较强,除了培养学生具有强大的技术之外,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也是非常重要的。培养时代所需求的艺术类专业人才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通过新的课程体系能否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艺术类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政教育在艺术类专业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

1.現有艺术类专业课程与思政缺乏联系。

大学思政课程长期以来以独立的形式存在,未能与专业课程相互联系。一方面专业课程长久以来关注专业知识传授,往往忽略思政教育,没有整体考虑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程作为独立的公共课程体系,难以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融合授课,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缺乏交集。从过往的人才培养层面看,思政课程与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学科与专业学科的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均缺乏联系,以往的专业学科建设比较注重知识传授,强调专业领域的技能应用,较少涉及“德育为先”如何在专业教育中落细、落小、落实,是艺术类专业课程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传统,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现有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保守,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艺术专业的理论课程具有概括性强的特点,难以与学生形成互动,学生会因为对课程缺乏兴趣导致学习效果削弱。部分教学内容过于传统,部分教材陈旧,教材信息更新慢,内容缺乏时代感。新的理论成果不能及时反映在教材中。教学过程以教材为主,未能跟踪学科发展,学生无法及时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些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学课件,教学观念陈旧片面,未能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不能保证与当代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不能及时让学生输入新鲜的“血液”,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3.课程思政缺乏专业教师的重视。

在部分专业教师眼中,“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是思政教师甚至是学生辅导员等思政队伍“专业户”的工作。一方面,专业教师虽授课模式逐渐丰富,但对思政认知相对比较狭隘,另一方面,部分专业课程没有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融合。专业教师往往更倾向把重心放在专业课程设计上,更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缺乏对课程思政的关注。从事艺术类专业的教师缺少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授课经验,往往关注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讲解,缺乏思政意识,将专业教育课程化、学术化,忽视对学生思想意识、素养和观念的培养。教师缺乏相关的社会思政实践,导致授课模式相对单一,缺乏“思艺融合”的意识,造成专业教学过程中“思政”理念很难贯彻其中。除了较高的专业技术素质外,高校教师还应具备强烈的思政融入专业意识。要从根本上改变艺术类专业现有模式,这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意识和专业能力上打破传统单一教学理念,将专业与思政紧密结合,真正做到思政全方位育人。

4.艺术类专业学生缺乏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种缺乏理解和偏差的意识是由学生专业特点影响的:(1)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较大的差异,除此之外,学生在个人素养、知识储备、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艺术类专业学生思维活跃,在新媒体时代,学生对专业技能素养和科学文化知识有更高的需求。(2)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政治意识相对较弱。在专业领域,学生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当学生将时间和精力投入专业研究时,往往会忽略对思想教育和政治理论的关注。在专业领域中,缺乏识别意识的学生容易受各种思想和文化的影响。(3)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自觉意识较弱。由于专业需要,学生会花费大量时间外出实践,进行设计考察,参与一系列专业实践活动。部分艺术类专业学生会将侧重点偏向专业课程不看重思政课,思想上逐渐产生偏差,导致在思政课程学习过程中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等不良习惯。因此,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同时“以德树人”对于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尤为突出。

5.专业思政融入课程实施主体缺乏协同。

专业教师、辅导员作为课程实施主体在专业与思政结合上缺乏沟通交流,两者的教学思想、方法、内容无法相互融入。双方各自为战,未能通过课程形式有效协同,难以实现彼此间资源和信息的互通,导致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对孤立、片面,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专业知识未能与良好的政治思想形成整体的系统体系,无法拓宽知识面,仅仅运用片面专业认知设计作品,难以深层次思考艺术类作品,同时难以满足新时代人们对艺术类作品思想内涵高标准的要求及用户对艺术类产品提出越来越思想性要求。

解决上述关键性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既学到专业知识,又彰显思维能力,既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又提高思想道德和艺术修养。

二、通过“思艺融合”的课程体系解决现存问题

结合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艺术类专业建设意见创新艺术类专业理论教学、专业实践、双创实践、专业学科竞赛等与思政内容融合的课程体系。在艺术类专业积极研究并建立以“思艺融合”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专业教师、思政辅导员、实验专职教师、校外导师等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课程体系,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艺术类专业融入思政的教学理念,提高思想修养,增强专业能力,对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挖掘、专业实践内容与文化自信的协同、校园文化精品和评价体系的打造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通过建设“思艺融合”导向机制,探讨在艺术类专业课程上融入思政理念。

专业课程融入思政理念,强调“立德树人”,体现教育中“育人”的本意,即每位专业教师都肩负育人责任,每门专业课程都含有育人功能。为改变专业课程教师“仅教书”缺乏“育德”的现象,应该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艺融合”的导向机制,持续增强专业教师的育德思想和能力,使学生的思政教育由专人培养转为人人参与。以艺术专业为主融入思政专业内容方式展开授课,逐渐加深学生对思政的了解,并通过引导、鼓励、评估等长效机制,让学生结合专业课程,了解“思政”内涵,创新融入作品设计中。

2.建立“思艺融合”课程体系,探索提高思想修养、增强专业能力的途径。

通过专业实验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生产实习、学科竞赛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探索“思艺融合”的有效性、趣味性、协同性,通过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研究审美与理念、道德性与目标性的统一,增强学生的艺术价值观和领会专业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将艺术资源与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等资源相融合,通过专业知识和思政理念结合,培养学生具有思辨性、思想性、自主性、时代性和创造性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引导学生“思艺双修,全面发展”,真正培养出符合時代发展的高端艺术类专业人才。

3.打破单一作战的惯性思维,建立“思艺融合”专业教学团队。

由专业教师、辅导员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是“思艺融合”课程体系得以实施的有效保障。打破以往专业教师、思政辅导员个人“单一式作战”的教学惯性思维,突出双方“协作式作战”在专业思政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在师资结构上的创新,专业教师与思政辅导员协同授课,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思政内容与专业融合教学模式的创新,建立“思艺融合”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4.建立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成果评价机制,打造校园文化精品。

艺术类专业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大量实践可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强化设计思维。因此,围绕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围绕思政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制作优秀的思政动作作品,将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发展作品影响力。

三、建立“思艺融合”课程体系推进专业人才的提质增效

通过建设“思艺融合”课程体系,将“思艺融合”的理念导入专业教学体系中,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对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这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保学生作品思想性和专业性的有效统一。这种课程体系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专业人才的提质增效。

1.有助于学生达到艺术与思想的有效统一。

融入思政的专业课升级枯燥、抽象的思政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借助艺术类艺术的方式创造出新的意境,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加深思想认识,达到艺术道德化与思政教育有机统一。

2.有助于促进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引领他们迈向正确的人生路程。

“思艺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将艺术美学和思想道德的情感与认知相结合,充分发挥价值导向作用。从思想政治理论的角度阐释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丰富内涵,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反思历史与哲学理论。两者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促进学生审美力和创造力的均衡协调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端专业人才。

3.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原创力,树立文化自信。

通过“思艺融合”,提高思政教学的地位,引导学生将艺术创作和思想政治相结合,将专业与思政密切结合灵活互动,将艺术资源与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等资源相融合,培养学生的思辨性、自主性、时代性和创新性,提高专业能力与素养,切实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文化自信及文化原创力。

4.有助于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艺术类作品具有直观、形象、易接受、易传播等特点,通过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令人新颖的故事内容,通过强烈的视听效果展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使观众了解新时代的校园精神面貌和文化生活。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艺术表现形式展示,既是专业课程实践的成果,又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5.有助于专业教师的职业规划。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导师,也是学生行为的“镜子”。教师的言行举止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政治理念,只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才能达到养德修身的效果。以自己的严要求和高标准为学生的成长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的思政教育意识会使其尊重教育规律、专业规律、学生成长规律,遵循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对教师的职业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建立“思艺融合”的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变传统“单一”的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知识面,扩充专业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具有思想道德、艺术修养的人才,使学生具备正确的政治思想意识、观念和素养及卓越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政兴趣,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思政相关的专业研究,逐步增强艺术专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手段,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训练,激发学生的思政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研究水平。构建跨专业深度交叉融合、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互融互补,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式“思艺融合”的教学体系,用思政理念为主导支撑艺术类作品,用艺术类作品服务思政课程建设,探索出一条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全方位发展的高端艺术类专业人才道路。

参考文献:

[1]吴月齐.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69.

[2]魏亮,张艳丽,唐楚虹.艺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3):3031.

[3]郑铭.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7):146-148,154.

[4]祝华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戏剧影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J].美与时代,2018(11):104-106.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思艺融合”为导向的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探索与研究(2019JGA175);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工科背景下面向“数字创意产业”的动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19JGA414)。

猜你喜欢

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浅析高校艺术类专业如何带动社区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