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家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2021-08-27曹慧群

文教资料 2021年1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曹慧群

摘   要: 红色家风,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家庭风尚。此家风,体现为忠党爱国、服务人民的“崇德”之风,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崇俭”之风,勤学奋进、学以致用的“崇学”之风、严于律己、从严治家的“崇廉”之风。红色家风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内容范本,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思想引领,为厚植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动力。高校应从梳理整合多维资源、强化课程育人理念、融通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四个层面,探索将红色家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路径。

关键词: 红色家风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在首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会议上,他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带头抓好家风,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1]那么什么是红色家风?红色家风有什么教育价值?高校应当如何继承和传承红色家风?基于此,积极开展红色家风传承研究,系统解答上述问题,有助于延续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为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标杆。

一、红色家风的基本内涵

作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文化标识和精神密码,红色家风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准则和行为方式在家庭场域中的展现,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忠党爱国、服务人民的“崇德”之风。

“齐家以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老一辈革命家始终秉持“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美德”[2](133)的理念和目标,始终把人生的方向和意义定位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他们信仰坚定,并严格要求家人及子女。毛泽东同志一生忧国忧民,并始终将爱国为民贯穿于齐家实践中。他在教育子女时,时刻告诫他们要“学成为国效力”“为人民服务”。1946年1月,毛泽东同志致信在苏联留学的长子毛岸英,希望他在苏联“继续学习,将来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3](243)。刘少奇的女儿刘爱琴幼时被寄养失联,后被党组织找回,在爱女赴苏联学习前,他深情地说:“你是党用几百块大洋换回来的,是人民用血汗赎回来的。到苏联后一定要多学本领,回来建设我们的国家。”[4](6)罗荣桓在临终前嘱咐子女要永远跟共产党走。可见,作为家长的中共领袖们在齐家治国的实践中,将爱国为民的家国意识深深融入家庭子女教育过程中,正是激励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懈奋斗的精神源泉。

(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崇俭”之风。

自古以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共产党人的传家法宝。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催生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长征路上的草根树皮,支撑了北上抗日的滚滚铁流;延安的小米饭粗布衣,孕育了中国革命的希望曙光。从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走来的老一辈革命家,更明白“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因此对子女的家教尤为严格。陈毅多次对子女讲道“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习仲勋始终秉持“从严教子、勤俭持家”的家风。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子女们生活俭朴,衣服和鞋袜大都是“接力”着穿。在习近平因担心同学笑话不愿意穿姐姐穿过的花布鞋时,习仲勋鼓励他染成黑色一样穿。大姐齐桥桥回忆说:“尽管我们姐妹兄弟小时候没有华丽的衣着,甚至比常人还要简朴,但我们的学习都很好,内心是充实的,精神是健康的。”[5](22-25)可见,老一辈革命家十分重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家风,他们以党性涵养家风,以言传身教抚育后人。

(三)勤学奋进、学以致用的“崇学”之风。

立身以立学为本,立学以读书为先。老一辈革命家不仅自身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忠于学习,还引导督促子女家庭养成勤学、乐学的习惯。毛泽东同志酷爱学习,并善于向子女传授读书方法。1941年1月,他致信在苏联求学的毛岸英、毛岸青,嘱咐他们:“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社会科学辅之。”鼓励他们在学习方面要“上进”,并注意摒弃“自满之气”[6](30-31)。1950年,叶剑英在给女儿叶楚梅的致信中写道:“学习和做人的目的是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人民需要的人,为人民做点事,尽点小螺丝钉的作用。”[6](30-31)老一辈革命家让勤学奋进的“崇学”之风薪火相传,不断开阔眼界、提高境界,使自身乃至子女都成为推动党的事业前进的中坚力量。

(四)严于律己、从严治家的“崇廉”之风。

无论是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团结奋斗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严字当头,发扬严以律己、规矩做人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同志一直遵循“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称腰”[7](48-49)三条原则;朱德为家人立下“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不准亲友相求、不准讲究吃喝住玩”[8](22-27)的“三不准”规矩;吉鸿昌将“做官即不许发财”这句话烧制在吃饭的瓷碗上以明清白廉洁之志;杨善洲立“不让子女沾光,也不给亲戚开‘绿灯”[7](48-49)之家规;习近平同志每到一处工作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员严以修身的纪律和廉洁为公的形象,深得党心民心。

二、红色家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红色家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一代代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家风家训中所展现的生动事例,是当前高校育人的鲜活教材。将红色家風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时代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红色家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内容范本。

红色家风根植于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了无数优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准则和行为习惯,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价值典范。红色家风内涵丰富,既蕴含对青年一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又体现对人民、社会、国家及对爱情、友情、亲情的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具有一致性。大量生动的案例、鲜活的素材和榜样的示范既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高校应坚持以红色家风的优秀资源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青年学生形成“信仰坚定、爱国为民”的远大理想、“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政治品质、“严于律己、勤勉奋进”的优秀作风。

(二)红色家风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思想引領。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发展进步。红色家风体现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创造性,集成了他们自身及后代“立志”“明德”“善行”的伟大品质。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家风,将一个个鲜活的榜样人物、一件件生动的红色故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引领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育“自立自强、报效祖国”的家国意识,激发社会责任感,努力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有利于引领大学生形成忠诚、团结、进取、奉献等优良品质,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范和道德行为,全方位提高综合素质,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奋斗中成长。

(三)红色家风为厚植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9]作为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撑,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厚植文化自信的必然需求。红色家风是红色文化融入家庭场域中的一种文化形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延绵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和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展示出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将红色家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能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代展现的伟岸形象和崇高品质,还能从中深刻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魅力,进一步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和底气。

三、红色家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瑰宝,红色家风贯穿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光辉历程中,凝结在各代优秀共产党员的一言一行中,以多样化的家书、家训、家规故事呈现,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因此,高校如何从各角度、全方位探索有益、有效的路径,促进红色家风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新时代弘扬并传承红色文化的应有之义。

(一)梳理整合多维资源,挖掘红色家风教育内容。

红色家风是精神层面的一种文化形态,必然要借助一定的实物载体呈现,因此,有效梳理整合红色家风资源,应以这些载体作为研究的主要切入点。首先,高校应积极构建红色家风研究机构,凝聚相关科研人员的研究力量,注重红色家风原始素材和一手资料的收集,如家书、家规、家训、影像资料、语录、传记等,这是挖掘红色家风教育内容基础性且必要性的工作。素材收集的时间跨度可贯穿共产党成立之初至今的革命、改革和建设全过程;人物范围不只局限于老红军、老革命家、政治家、领导人、英雄等榜样人物,还可覆盖全社会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党员先锋模范等;聚焦内容应兼顾对国家、社会有益的宏观层面和对个人、家庭有益的微观层面。其次,在做好红色家风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高校应重视对其进行系统性梳理整合,深入挖掘其中隐含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形成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使红色家风教育内容体系化。

(二)强化课程育人理念,拓宽红色家风教育载体。

作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红色家风教育实质上同宗同源,在目标、内容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为拓宽红色家风教育载体,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育人相结合。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红色家风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结合点,以习近平同志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通过讲好革命故事、中国故事,将红色家风所蕴含的爱党为民、忠诚无私、敬业奉献等精神内涵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专题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可设置若干红色家风研究课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探究式学习,通过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实地寻访等方式深入调研红色家风,最终形成研究成果并以微课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逐步将红色家风的精神实质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此外,高校还可结合院校及专业特色开发红色旅游研学课程,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传承红色基因。

(三)融通校园文化建设,延展红色家风教育场域。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师生形象、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将红色家风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可切实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引导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教育。一方面,积极营造红色家风文化氛围。高校应注重设立红色家风文化标志性符号,充分运用多种形式的载体广泛宣传红色家风人物和事例,如悬挂红色家训家规横幅标语、设置红色家书宣传栏、开办红色讲坛、举办红色读书会等活动,以进一步辐射红色家风文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开展多样化的主题实践活动,如红色家风微电影大赛、红色家书晨间诵读、“与红色后代面对面”等主题实践活动,以重温红色记忆,领悟红色精神;可选拔优秀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组建红色家风学生宣讲团,掀起红色家风的学习热潮,激发大学生们学习红色文化的内生动力,寓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涵养爱国爱家、向上向善的优秀品质。

(四)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增强红色家风教育实效。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传承红色家风要切实发挥家庭优势,让家庭成为红色家风教育的基点。因此,为进一步增强红色家风教育的实效,高校应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搭建家校线上和线下的互动平台,形成家校合力。一方面,高校可结合新生开学报到日、校庆日等重大节庆活动,举办红色家风讲座,邀请红色家庭成员与学生和家长面对面,让学生家长在深入了解红色家风的基础上,让红色家风回归并浸润家庭,在真实的家庭日常生活中领悟和践行,以此进一步提高家教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可开展“写一封家书”“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多元化的家校线下活动,辐射红色家风的影响力;辅导员、班主任可结合学校官微、QQ群、微信群等新媒介线上宣传红色家风,寻找红色家庭,帮助更多的学生及家长向红色家庭学习,传承红色家规家训家教,依托亲缘纽带,通过家校共育,红色家风更能入耳入脑入心。

家风聚为民风,民风汇成国风。弘扬和传承红色家风,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持续发力,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上下联动,融会红色家风的基因气脉,在红色之魂的沁润下,使红色家风传承历久弥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

[2]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刘爱琴.我的父亲刘少奇(修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彭龙富.习仲勋的家风及其当代意义研究[J].党政干部论坛,2016(9).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7]文斋.从六个故事看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家风[J].新湘评论,2019(3).

[8]魏芬.从家庭教育看朱德的思想品格[J].党的文献,2007(1).

[9]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10]衡连伟,孔海棠,乔国通.新时代红色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9-23.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浙江红色家风的当代价值与传承研究》(Y201941118)。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