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文化视角下传统节日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

2021-08-27杨福政许立茹刘占歌

文教资料 2021年14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文化创新亚文化

杨福政 许立茹 刘占歌

摘   要: 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下被社会广泛认可。亚文化,作为一种小区域范围的非主流文化现象,即远离“社会中心”的边缘文化,既具有与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主流文化相同的价值观念,又具有独特的文化形式。面对校园中亚文化盛行、传统节日文化淡化的文化现象,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元素,唤起传统文化的符号创新形式,推进潮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对唤醒青年印象中的节日文化记忆与符号创设形式下的重塑聚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亚文化   传统节日文化   文化创新

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根系,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传播载体。表现出来的地域风情、人文风俗无一不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中精神及物质层面的双层寄托,不仅形成了符合自身的文化内涵,还凝聚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现如今,科技的发展、人类大众化的需求,使独树一帜的亚文化体系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只有正确地将两种文化糅合,创造性地推动两种文化的传承与更新,增强统一对话的能力,才能丰富文化内涵,展现民族自信,进行文化创新。

一、亚文化视角下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在教育意义上有丰富的内涵条件,传播形式各具特色,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从农耕时代就开始流传的原生态节日,在历史积淀下约定俗成。传达出来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核凝聚了传统节日中内含的深层意义,如酒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都从自身而言涵盖了自然与人文的关系,成为传递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纽带。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简而言之,传统文化的内涵即凝聚社会价值观,彰显社会价值“魂”。

(二)亚文化、传统节日文化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意义。

亚文化作为新时期的潮流文化,在社会文化中占据边缘地位,自身的风格文化特色不仅独树一帜还与主流文化相联系。汲取亚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将时代创新与传统经典结合起来,发挥亚文化在道德、心理、创新等方面的原创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博宏大、源远流長,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支柱,吸纳传统文化中的时代元素,将传统经典文化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将两种文化重塑组合全面提升校园师生的整体人文素质水平,实现校园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

“学校就是小型社会”。在校园中会出现琳琅满目、大大小小的事物,例如一些高校教师一味追求学术成就,降低教学成果,出现功利、浮躁之心等;一些高校学生因为多元文化,致使思想意识形态出现问题。对此,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导向作用”是刻不容缓的[1](34)。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孔子的“仁”和“礼”、庄子的“顺其自然”“宁静致远”观念贯彻到底。学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尊师重道,让校园建设得更具意义,更具育人导向功能。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校园中传播面临的问题

(一)西方节日的盛行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

历史上,西学东渐文化的传播,一部分带给我们精神层面的升华,使中国以往的守旧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得到改革,有了一定的发展。西方节日在中国的传播,也开放了大门。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西方的情人节与中国的七夕节。情人节作为西方传入的习俗节日,在每年的2月14日,情侣们会通过送玫瑰花、巧克力及发谐音式的1314(一生一世)、521(我爱你)红包等新颖形式庆祝情人节。同性质的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庆祝”,中国传统式的民间神话故事“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话内容。导致此现象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人们心理建设方面的变化,一些人从心理上否定了传统的文化节日,一味追寻符合时代潮流的西方文化,享受其中的浪漫与韵味,使得中国节日在民众心理上被忽视而导致渐行渐远。

(二)电子竞技为代表的亚文化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

电子竞技运动在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上首次被纳入表演项目。电子竞技在亚运会的成功“上岸”,代表以电子竞技为象征符号的亚文化以独特的“圈内狂欢式的文化消费,冲击现有传统式的文化观念”[2]。

在校园中,学生作为群体性活动主体,会产生“跟风”“随大流”等现象。新鲜事物对学生的影响往往很大。学生通过媒介技术及圈内专业术语,拥有自身的情绪宣泄、感官刺激等游戏体验特征。在游戏中,游戏体验者通过虚拟世界的对抗、角色扮演等,拥有自身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发挥的个人智慧、战术布置、手速较量等思维能力,以此进行“身临其境”式殊死搏斗,最终夺取游戏胜利。这种狂欢式的文化消费,只是符号意义上的消费,对于精神文明、情感陶冶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学生正因为这类型亚文化而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校园中,文化走廊、读书角等宣传传统文化的设计,对于学生并未起到太大作用,如何更好地传递经典、传承文明亟待我们解决。

三、校园中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对策研究

(一)创新文化形式,融合网络自媒体发展。

在当今网络自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将传统节日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巧妙地融合起来,提升传统节日文化在校园中的存在感与价值感。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要实现传统节日文化在校园中的创新性发展,就要进行文化形式上的创新。利用网络自媒体进行线上传播,与传统的四大媒体相比,网络自媒体最突出的特点是实效性和开放性,世界因网络自媒体的发展成为有机并存、超越国界的大时代环境。随着文化创新形式的提出,线上形式的文化传播对校园内的青年是最适宜不过的宣传形式,互联网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有效地传播传统节日文化,使中国文化通过线上网络自媒体的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展示,使中华民族之精髓得以传承,使校园内时常弥漫传统文化的气息,使学生大众受到文化的熏陶。

在各校园中,无论是实践教学还是体验生活,线上线下共同混合式教学,仿佛成为新时代教学的最强代名词。在开展线上网络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应加强线下创新性的宣传教育。

1.学校层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根据不同的年龄和专业,布置教室内文化环境宣传角,充分发挥师生共学的积极举措,绘制丰富精彩的宣传园地、班级宣言等进行文化传承;在学校规章制度建设上,进一步完善各类制度、考核量化细则并建立完善的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在精神文化上要规范办学行为,培育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建立校史馆、荣誉室具有纪念意义的展览馆。

2.教师层面:教师作为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在学校下发通知后要及时告知学生,积极与学生共创精神文明交流角;要廉政教学,因材施教,丰富传统文化的知识底蕴,以言简意赅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传统知识;要时刻规范自身,着装要得体大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校本校验,提高科研能力。

3.学生层面: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知识及内涵的学习,规范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断提升自我、管理自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线下教育宣传活动,将传统的文化经典印刻在脑海中。

校园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有独特的文化宣传教育意义,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自身条件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生活节奏及生活习惯中。

(二)突出传统节日符号,加强传统文化宣传教育。

符号作为节日文化的一种传播载体,有着丰富的内涵。文化符号等传播载体的出现让文化变得更加生动可感,带给人们视觉、感觉、听觉等多元化形式享受。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一些代表符号,春节的对联、年画、窗花;元宵节的元宵、灯谜;端午节的赛龙舟、包粽子及中秋节的吃月饼、玩花灯等都是传统节日文化在民间传播的文化符号。

校园作为传承文化的“枢纽”,在传统节日文化创新的符号形式与载体建设中,起到一定的传递作用。校园中举办的各式各样活动恰好成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如礼仪大赛、诗朗诵、升国旗等团队性活动都是校园中传统节日文化符号的传播象征物。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仪式性、仪式感等代名词总会给人一种心旷神怡、身临其境的感觉。校园中举办礼仪大赛也是通过一种竞争式的活动,使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以此挖掘节日中参与度高、归属感、认同感、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号,向世界展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三)完善政府职能,保障传统节日文化的正确传播。

政府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领导者,有权利也有义务对社会发展中的公共文化事业进行干预和管理。国家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因为自身的多样性、脆弱性等成为重点的研究对象。当下“保存”和“传承”是政府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大重要手段。例如,政府大力度扶持非遗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促進当地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地发展的代名词,以一种全新的模式传递文明、传承经典。

在形成过程中传统节日文化经历了持久的历史亘变,身上的时代烙印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发展而进行调节。纵观全局即使物体本身有自我变化的能力也需要政府外部政策支持,例如,颁布可持续性发展的法律条文、规章制度等及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共同承担传统文化传承重担。有效、科学地挖掘和开发自身的文化内涵与精髓,最终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多元化传播发展。

政府作为社会型群体力量的引导者,要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根据不同的传统节日文化,设定创新性的传播方式,使文化创新在政府大力度的扶持下正确地传播。要弘扬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传统节日文化全新的现实意义,“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丰富人民的精神文明家园,使人民感受到精神世界的富足”[4]。

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基础。时代的发展,不能一味追求旧有的文化元素,要汲取部分潮流文化为主的亚文化中传统、现实意义性强的符号形式,使节日文化在文化创新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无论在社会还是校园,继承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重新审视传统节日文化创造的精神家园及世界意义,并为人们的现实需要重新探索传统节日文化。有效地保护和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指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并引导其向健康、有内涵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仝江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1).

[2]陈健珊.亚文化视角下“社群经济”营销现象探析——以我国电子竞技产业为例[J].现代营销,2021(01).

[3]王艺霖.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知行关系为例[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5年(下)[C].2016.12.

[4]黄坤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N].人民日报,2020-11-23(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山东华宇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道德养成中的融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RW07。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文化文化创新亚文化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传统节日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