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慈溪实验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工作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

2021-08-27毛天杰胡叶飞

中国德育 2021年15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道德德育

毛天杰 胡叶飞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些要求和目标为学校德育实践指明了方向。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慈溪实验学校积极响应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以及学校德育特色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開展德育一体化实践,探索基本规律,完善实际举措,努力赋予学校德育工作以新形式、新内涵和新效果。

一、学校德育工作“一盘棋”

学校德育工作“一盘棋”是指将德育零散、分散的工作系统化,对德育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对德育手段进行优化,对德育方法进行完善,将德育力量充分集中起来,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和成长。

(一)跨学科融合实现协同育德

跨学科融合是指整合多种学科的育德功能,综合发挥多学科德育的育人效果。具体表现为:发挥道德与法治课育德的主导作用,挖掘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的德育元素,并进行跨学科整合,从而确定研究主题,带领学生开展跨学科探究,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最大限度提升育人效果。

(二)项目式德育助力深度学习

学校倡导在德育活动中采用以问题驱动为形式的项目式学习,驱动性问题是围绕项目主题设计、契合课程标准的真实问题,能够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推动学生主动解决问题。项目式德育以对学生有意义且重要的问题为线索,组织和推动德育活动的开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基于自身探究兴趣与现实生活经验,提出驱动性问题,并将驱动性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任务,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提高问题探究能力,促进深度学习。

(三)实践力导向强调德行并进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德育绝不是要发展某种外在的行为模式,而是要在学生心灵中培养其明智及其适宜的意愿来。德育工作要以学生的亲身经历为根本,以学生的未来生活为方向,切实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遭遇到的道德难题和道德困惑。学生只有在亲身实践中,才能内化道德认知、涵育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规范道德行为,这样的德育工作才是有效的。

(四)成长性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德育评价强调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过程的成长性评价。首先,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钉钉展评、线下展示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交流、展示和评比的平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评价对象面向个人与团队,学生能够根据自我评价量表进行自我评定与反思,并突出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等目标。最后,评价结果用于分析学生道德成长中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格和行为模式,对学生的道德成长能起到促进作用。

二、学校德育内容系列化

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我校遵循“一贯”与“统整”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建设“远通—灵通—精通—健通”校本德育课程,分学段设计德育主题,促成各学段德育实践的有机衔接与相互贯通。

(一)纵向衔接:树立整体连贯的课程意识

学校强调九年一贯制办学体制下德育内容的统整,并基于整体、连贯的课程意识,开展小学与初中教材、师资、管理等方面的一体化探索。学校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精心设计和开展同一德育主题下的系列活动。比如,在“远通课程”中要求一至三年级学生初步了解学校和生活中的礼仪,关注身边的热点问题;四至六年级学生能够践行学校和生活中的礼仪,提升实践力和适应力;七至九年级学生能够密切课程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根植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德育主题的精心设计,使得各学段之间德育课程的目标、内容以及方法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真正实现了各学段协同育德。

(二)横向贯通:聚焦核心素养的主题设计

学校德育围绕“环境保护”“节日传统”“文明礼仪”“慈溪特色文化”等主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基于学生经验、学校课程和社会需要,学校对德育课程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形成各个主题间的有机联系。与此同时,学校采取灵活的课时安排、学分选修制度,允许学生跨年级选修,让德育课堂具有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个体道德的自主建构。

三、学校德育途径多样化

学校围绕“身心健通、才艺精通、思维灵通、志向远通的‘弘通少年”的育人目标,积极探寻多样化的德育实践路径。

(一)以生活为导向,构建真实德育情境

学校特别重视价值观和文化的唤醒,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慈溪当地的教育资源融入德育全过程,努力构建生活化、社区化、特色化的德育工作体系。例如,学校以创建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慈溪市无烟学校、慈溪市健康促进学校为契机,有计划地开展“垃圾分类”“光盘行动”“低碳节能”等德育主题活动,建立学校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真实、丰富的生活德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亲身体验,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争做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和实践者。

(二)以探究为重点,创新德育教学模式

学校整合教师、家长、社会机构等多方力量,开展一系列德育实践活动。例如,学校在开展“良好习惯伴我行”“我是环保小使者”等德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确立项目主题、提出驱动性问题、分解出若干任务、完成任务与反思改进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转变为引导者,带领学生共同实践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德育教学模式。

(三)以体验为关键,搭建德育实践平台

学生亲自参与道德事件的解决,能够在掌握道德知识的基础上将鲜活的生活实践化作稳定持久的道德品质。为此,学校联合家庭和社区,共同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德育实践平台。例如,学校积极响应市共青团、市委和市教育局的号召,规划社区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与“2020甬库两地少年儿童阅读手拉手”爱心捐书活动,共收集到近800本精美图书,让新疆库车市的学生也能与书为伴。学生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并将其运用于生活实践中,自愿作出改变、尝试自主规划,从而提高思想认识。

(四)以融合为趋向,统整德育课程内容

全学科育人视角下的德育以学科拓展或跨学科统整为特征,采用大观念、大主题、大过程、大项目的原则精心设计德育内容,实现基于学科、冲破壁垒、联通知识、综合育人的功能。为此,学校开发了基础类必修课程、主题类活动课程、兴趣类课程和健康类课程四类精品课程,形成了既注重道德素养,又注重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协同育德功能。一方面,通过解构和重组相关教材内容,进行主题式、融合式德育教学;另一方面,各德育主题下多样化、系列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学习内容。

(五)以发展为核心,拓宽德育评价渠道

学校德育一体化指向以提高德育素养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学校拓宽以发展为核心的德育评价渠道:首先,在评价内容的选择上,从知识技能转向“五育”融合,要求学生不仅掌握道德知识,同时还要深化道德认知、培养道德自觉,在整体上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其次,学校联合家庭与社区,确保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学校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常态化家访工作机制以及搭建网络教育平台等方式打开家校社共育之门,完善全方位评价网络。最后,学校结合育人特色创新德育评价方式。比如,学校积极采用主题演说、活动展示、档案袋评价、作品评比等多种方式开展评价活动,坚持动态化评价,及时发现学生成长变化的“闪光点”,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和进步。

【毛天杰,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慈溪实验学校校长,高级教师;胡叶飞,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慈溪实验学校,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 庭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道德德育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道德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道德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