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卫生类中职学校语文学习与人文素养的培养
2021-08-27杨冰
杨冰
[摘 要] 对卫生类中职学生来说,人文素养是他们就业所需的基本素养,语文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卫生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 键 词] 卫生类中职学校;职业素养;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8-0192-02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平均在15到18岁,此时他们在学校接受教育,所学的不仅是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还要在此基础上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如何“做人”,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如何“做人”,就是如何满足更具体的职业化的道德情操要求,而对卫生类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未来的就业岗位和服务对象决定了必须培养和塑造他们的人文精神。一项对920例门诊投诉原因分析的研究显示,服务态度欠佳占第一位,真正涉及医疗技术问题的投诉较少,而另一项通过分析302篇中文和519篇英文文献来探讨人文关怀与医患纠纷之间关系的研究指出,医患纠纷不断上升的原因是医务人员缺乏人文关怀。作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承担着培养塑造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而这一任务,在卫生类职业学校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的现状
(一)学生水平的限制
就目前的中职学生水平来看,大部分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在中考中考试失利的所谓“差生”,他们既没有相对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没有勤奋好学的良好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认为中职院校只是他们进入社会的一个“中转站”,他们只需要在这里安分守己地等到适合进入社会的年龄,至于未来究竟要成为一个怎样的“社会人”,大部分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也没有合理的规划,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于他们而言更无从谈起。
(二)就业压力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门槛的降低,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日益增大,所以学生更关注专业技能的学习,想要通过过高的专业素养来加强今后就业的保障,认为语文只是基础课程,学与不学,学得好与坏,都对今后的就业影响不大,语文课程被忽略,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三)教学观念的落后
由于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使很多人包括很多语文教师在内,都更关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略了语文更重要的人文性,不光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强调模板化的字词句梳理、段落层次划分、中心思想总结,在学习效果的检验中也更倾向于考查识记。这些单一的教学和考查方式都进一步遏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卫生类职业学校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2020年初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保持一致,但在核心素养内涵与主要表现上进一步凸显了职业教育特色”。对于卫生类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必备的素养之一就是应当具有人文关怀精神。语文学科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它不仅承担着学生语言构建和运用的主要责任,更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塑造他们人文精神的功能。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对病人的各种情绪感受不可能都有亲身经历,但充分体会病人的情绪感受是医患之间沟通和理解的前提,所以强大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是医护人员更好地开展治疗和服务的基础。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因为年龄、经历有限,很难从自己的生活中直接获得大量复杂深刻的体验,所以借由阅读可以跨越自我生活的狭隘,通过学习经典作品,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情感体验中升华审美境界,实现人文精神的传递,从而加强学生的共情能力、同理心,这就是语文课程强调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三、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一)教师转变思维
无论进行怎样的教育,观念是先导,教师自身的思维方向直接决定了教师对自我素养的要求、对教学的理解,从而决定了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不仅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还承担着学生文化素质提升的责任,以及将学习知识内化于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对中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将有助于教师全面认识学生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语文知识的掌握上,更表现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上,学生并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在富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中,教师更应该尊重每个学生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也许是独特的情感体验,也许是与众不同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对每位患者鲜明的心理需求都能给予高度重视的合格的医护人员。
(二)以课本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合理拓展,分类考核
当前的中职语文教材虽然还有待完善,但其中还是有很多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作品,这些优秀的作品为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供了依托,教师要注重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尤其是针对整体水平普遍较低的学生,教师应使用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通过作品与文学大师们进行精神的交流,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般性的讲授方式就是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优美字词,学习一些古代汉语的语法修辞,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等,但学生本身基础水平较低,基础古汉语知识的习得已经让他们感到吃力,对进一步理解体会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就很困难,所以不妨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比如从苏轼父亲做了父亲才开始发奋读书,和两个儿子一同中举这个颇有意义的故事说起,再讲到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苏轼两兄弟不同的性格對他们今后的仕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先让学生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对他在作品中呈现出的思想和精神的起源有认识,这样就更能深入地体会从诗文中应当感悟到的人生哲理,实现跨越岁月长河的人文精神传递。
中职学生缺乏的是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办法学好语文,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利用有效的手段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从小就成长在流行文化盛行的网络环境中,所以他们背不下并不冗长复杂的课文,却能记住长串拗口的流行歌曲歌词,他们对阅读课文没有兴趣,却能熬夜追看动辄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的网文,所以语文教师不能只守着教材,要从课文延伸出去,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很多经典作品现在都有各种影视化的呈现,比如在讲《琵琶行》《山居秋暝》这些诗歌的时候,让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的传统文化宣传节目《经典咏流传》,明星的演绎和立体化的唱演形式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他们体会到作品所传递的意境,这种和歌而唱的方式也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完成了背诵。影视作品最大的优勢是能够将平面的文本转化为立体的表演呈现在我们面前,便于我们解读、赏析和感悟,这种结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还能够增添课堂的丰富性。某些现代媒介下出现的新作品可能更能引起年轻学生的共鸣,在网络环境复杂多变、各种网文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下,教师需要主动去寻找、阅读新作品,帮助学生甄别筛选,从好的作品、有意义的作品中找到与学生相契合的点,实现与学生真正的沟通交流,这些多样化的内容能够丰富语文课程资源,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优化语文教学模式、拉近师生心理距离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切实提升中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活跃度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除了在内容和形式上创造更多与学生更契合、贴近的点,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提高审美品位、提升人文素养外,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基础知识较好的,本身对语文感兴趣的,深挖课本,在统一的教学目标上安排更深层次的理解;对基础知识较差,本身也不感兴趣的,加强基础知识,安排主动学习任务,例如组队预习、留习题讨论,安排同类型但更简单通俗的新作品,例如较好的网文,引起学习兴趣,降低教学要求。这样分类考查更能减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心理压力,从而更主动地去学习和阅读。
参考文献:
[1]汪文萍.议卫生类高职学生医学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和实践[J].语文学刊,2012(12).
[2]许雅雯,丁然.21世纪核心素养理念下中职语文教学新思路[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
[3]张新丽,贺巧玲,向莉,等.医学人文关怀在门诊工作中的应用与思考[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12).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