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学生家庭搞好实训基地建设
2021-08-27吴国峰赵海红姬素霞
吴国峰 赵海红 姬素霞
[摘 要] 涉农专业现有实训基地建设投资大、难管理、效果不佳,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求。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形势,结合涉农专业需要,创新涉农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以学生家庭为依托搞好实训基地建设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通过近三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汲取了一些经验,为涉农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关 键 词] 涉农专业;学生家庭;实训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8-0154-02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广以土地流转为核心的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体制。新的生产形势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训基地的短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合格人才的培养,而依托学生家庭建立实训基地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路子。为此,我校两个专业组全体教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建设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学校实训基地管理难,校办园区、校办农场持续萎缩
由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农业科技发展与更新加速,中等职业学校自办实训基地面临着设备更新和优化等现实性问题,而涉农专业又面临招生困难、办学规模小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现实困难,校办农场一直面临管理难度大、经济效益低甚至是负债经营的尴尬局面,造成校办园区、校办农场举步维艰,以至于对外承包经营,这样必然会影响其实训教学功能。
(二)学生跟岗实习,特别是顶岗实习稳定性差
由于职业学校自建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学生跟岗、顶岗需求,学校不得不与校外企业开展合作,以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求,而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多数属于松散性的合作关系,只是在学生有实习实训需求时才与企业联系,合作企业与学校合作基本上是付出多、收效少,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再则,农业企业资金困难,自身投入不足,学校难有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企业工作条件不好等因素造成顶岗实习稳定性差、易流失,从而使涉农专业的顶岗实习流于形式,达不到相应的效果。
(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参与行业不够,体现不出对地方农业经济建设的服务
由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涉农职业院校主管部门主要是教育部门,而自上而下的农业部门对学校的扶持与影响就很少,结果就是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部门合作不够,缺乏行业指导和技术支持,职业院校涉农专业教师在跳独舞,学校教师的技术能力很难实现服务农村、服务农业经济建设的作用。
(四)教师技能水平不高,服务行业能力不强
由于大多数农业中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专科或本科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出大学校门入中职校门,缺乏实践经验与动手能力,与行业的结合不紧密导致科技研发与推广能力不强,这就造成校企合作困难,给建立深入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带来不利影响。
二、创建以学生家庭为依托建立实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创建以学生家庭为依托的实训基地,是培养实用性农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农业类职业学校要培养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直接面向“三农”的高素质建设者、管理者和创业者。这种能力只能在生产实践中锻炼,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实训基地就是培养动手能力的主战场,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
3.创建以学生家庭为依托的实训基地,有助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教育质量的好坏,关键在教师,以学生家庭为依托建设实训基地,这种基于生产实际的场所有利于教师技术技能的提升。
4.创建以学生家庭为依托的实训基地,是增强产业示范辐射作用、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依托学生家庭建设的实训基地,在村里及周边有很好的影响力,它不仅仅是教学基地,还是农业产业化的示范基地和高效优质农业的辐射源,实训基地的成功将会对周边的农民带来可复制的模板,起到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可行性分析
1.我校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专业对口,理论扎实,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工作积极性高,他(她)们缺乏的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能力,以学生家庭为依托建设的实训基地为教师的技术技能提升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从而使专业课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生产实践,有利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2.以学生家庭为依托建设实训基地,更多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能手参与教学实践,解决了学生实习难安排、实习的安全难保障、指导教师紧缺的难题。
3.以学生家庭为依托的实训基地可以帮助学生家庭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可以提高其科学种田的水平和能力。
4.以学生家庭为依托的实训基地由经营户主导,他们对经营方向、效益大小有精心的谋划,避免学校自建校办农场难管理、效益低,甚至负债经营的难题。
5.以学生家庭为依托的实训基地可以学生家庭为示范,带动周边群众走上科学种田的道路,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6.实习基地的建立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有利于辐射带动和促进招生。
三、实训基地基本情况
2014年始,通过走访联系,共与六名学生家庭协商建立了六处种、养实验实训基地,分布在全县6个乡镇街道,涉及作物、果树、蔬菜、种子生产、生猪养殖、蛋鸡饲养等,6个家庭在当地都具备示范带动作用。
四、创建家校联合的实训基地的效益分析
近三年来的运营活动表明,创建家校联合的实训基地对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方面
1.依托学生家庭开展实训基地建设为学校合格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既满足了学生实习实训的需求,也降低了学校管理成本,学校集中精力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2.提高了学校知名度,使广大群众认识到现代农业的发展仅靠传统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可以使学生学到先进技术,培养熟练的技能,消除学生上涉农专业无出路的錯误认识,涉农专业是真正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在今年秋季招生中,基地周边有30个学生到我校就读现代农艺专业。据统计,在今年的秋季招生中吸引了更多的农村学生,涉农专业招生较前几年增长了32%。
(二)学生方面
通过家校联合,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训实习当中,在实训中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认识到科技知识的重要性,逐渐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由原来厌学转变为乐学,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对教师教学的满意程度也有大幅度提高,学生学到了更多的实用技术,学生职业技能素质普遍提高。
2014年底通过对学生评教调查发现,在参加基地实训之后,学生对专业教师评教满意度大幅度提高,2014年学生对专业教学的满意率三个年级都有很大提高,平均比2013年增长18.3%。二年级学生由于跟岗实习次数多,学生整体满意率提高。
三年级学生由于大多参加对口考试,实习次数较少,所以满意率变化不大。由此可见,学生更愿意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有所用,成就感得到实现。
(三)家庭方面
1.由于专业课教师走进家庭农场,使实训基地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减少了生产中不必要的损失,认识了防重于治,逐渐提高了学生家长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的水平,今年基地小麦、玉米平均亩产较往年增产10%,较周边群众增产7.5%。养殖户养殖成活率提高、成本下降,收入也比建立基地前有明显提高。
2.实训基地建立促进了学生家庭整体素质的提升、观念的转变。原来的农户家庭学习力不强,观念滞后,由于实训基地的建设,更多的教师走进基地,不断的交流使学生家长开阔了视野,认识到仅凭原来的经验去经营家庭很难实现小康,只有加强学习,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自己,才能更好地走上致富路。
(四)社会影响方面
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更相信真实效果,看到建有学校实训基地的家庭增加了收益,周边群众转变了观念,也学习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在病虫防治、种养生产方面减少了盲目性,节约了资金,提高了效果。据统计,今年六大基地共带动周边70余户群众走上科学生产、发家致富的道路。二是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学生家庭实训基地建立发挥出来的效能使农民改变了对涉农专业的认识,原来学校的老师不只会黑板上种田、教室内养猪,一旦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将会爆发巨大的能量,知识就是财富,选择涉农专业不会白白浪费时间,一定会学有所成。
五、以学生家庭为依托实训基地创建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实践表明,建立以学生家庭为依托的实训基地,虽然好处不少,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逐步研究解决。
1.随着实训基地在农村影响的逐步加大,现有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解决办法:培养专业带头人,派教师出去学习深造,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同时从企业中聘请兼职技能人才。
2.经费不足。实验设备、器材的添置,师生外出食宿、乘车,专业人才的培养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解决办法:结合农户基地搞好科技服务增加收入,在向上级申请的同时,学校自己积极筹集,同时加强资金的管理、使用。
3.学生实操过程中的安全。由于学生实践经验不足,实际操作技能欠熟练,会偶尔有意外发生。
解决办法:加强教育,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学校同时协调与保险公司的意外伤害投保问题。
4.基地分散。实训基地的分散,导致部分资源的闲置或浪费,投资成本增加。
解决办法:加大几个重点基地建设,扩大规模,有效整合人力、物力上的资源。
以学生家庭为依托的实训基地建设刚刚起步,还处于探索阶段,肯定还有没有发现的问题,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继续努力,使以学生家庭为依托的实训基地建设更具特色、更具成效。
参考文献:
张举印.职业学校有机农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J].学园,2012(12):186.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