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自然主义生命观解读
2021-08-27马小川
马小川
内容摘要:卢梭自然主义的生命观强调通过研究人的生命的自然原则来拯救当时病态的社会。在自然状态下,人的生命是良善的,具有自爱心和怜悯心。当人进入社会状态后,作为社会文明标准的科学与艺术本身使人的生命开始堕落。究其原因,是人类逐渐膨胀的物欲破坏了生命的平等。但是,卢梭并没有否定社会状态,否定理性,他将救赎的途径诉诸于教育,试图通过回归自然的生命教育,使人们重新认识生活的意义,实现生命救赎。
关键词:卢梭 自然主义 生命观 社会契约 道德自由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在差异和矛盾中进行的,启蒙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对理性的追求。与孟德斯鸠、百科全书派人物相比,卢梭的启蒙思想具有自然主义的内涵。自然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和社会思潮在哲学史上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卢梭在构建自己关于生命与道德体系的时候,首先发展的就是他的自然主义思想。卢梭自然主义思想的出发点,就是崇尚自然,批判现实社会,强调通过研究人的生命的自然原则来拯救当时病态的社会。正是在这种自然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卢梭形成了自己的生命观:自然使人良善,社会使人堕落。卢梭把人的生命划分为由大自然创造的生命和在社会环境中被重重包围的生命。自然的生命是纯朴良善的,当生命被社会环境重重包围,受身体气质的变化和欲念的不断冲动,生命开始走向堕落。然而,卢梭并不像伏尔泰等人所指摘的一样,主张返回自然状态,他虽然怀念远古时代,但他并不是乌托邦主义者。他主张通过教育的手段,从心理上净化人们的内心世界,使人的生命的获得救赎。
一.生命的本真:自然状态下良善的自我
卢梭把人的生命划分为由大自然创造的生命和在社会环境中被重重包围的生命。为了研究自然状态下人类生命的基本原则,卢梭曾经走进圣热尔曼的原始森林去沉思和推测生命的原始状态。他在沉思中看见了许多前所未见的美妙景象,发现了已尘封千百万年的真实事实,他通过观察和推测总结出生命的自然原则有两种表现:“一是自爱心,即自我保全的能力,二是怜悯心,不愿意看到同類的生命受到伤害。”[1]正是自爱心和怜悯心这两种自然的情感使自然状态下的人类温和,不好斗,从而保全了生命的完整性。正如卢梭所言:“人天生是善良的”。[2]
1.自然状态下的自爱心
生命是自然赋予人的天赋,人人都可以享受。卢梭说到:“人的天性的首要法则是保护他自己的存在;他首先关心的,是照顾好他自己。”[3]一个人如果抛弃了生命,便完全消灭了自己的存在。因为任何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生命,所以以任何代价抛弃生命,都是违反自然同时也是违反理性的。卢梭将这种自我保存的情感称为“自爱心”,自爱心被卢梭肯定为生命的第一原则。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是良善的,生命的欲求与个人能力的大小是相适应的。自然状态下的人只有自我保存的欲望和与生俱来的同情心,没有伤害他人的欲望。人与人之间天赋的差异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并无意义。人最原始的感情就是对自己生存的感情,最原始的关怀就是对自我保存的关怀。自然供给他们维持生命所需的食物。饥饿以及种种欲望使他们学会了克服自然的障碍,变得更勇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过着简单而淳朴的生活,他们的欲望极少。他们是自由自主的人。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自爱心所涉及的只是我们自己,所以当我们真正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满意的;可见,敦厚温和的性格产生于自爱。”[4]当人的欲望减少且处处不与他人计较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2.自然状态下的怜悯心
卢梭设想的自然状态是一个完美社会的逻辑起点,人在自然状态下是淳朴而美好的,人们不知道什么是恶,只有本能的怜悯之心,因此可以和平相处,没有争斗。这种自然的情感是形成建设性人类关系的基础。在卢梭看来怜悯心和自爱心一样都是表达人之天性的自然情感,是优先于理性的原则。卢梭说道:“我们如此柔弱又如此易于遭受苦难,怜悯心是我们最因该具备的禀性:它是最普遍有用的美德,在人们开始理性思考以前就产生了。”[5]卢梭认为怜悯心是产生社会美德的基础。在怜悯心的触动下,我们看到那些遭受苦难的人,想去帮助他们。
卢梭将怜悯心看作自然状态下人的本性中最触动人心的情感。他在《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以及之后的著作《爱弥儿》中都有详细的描述,其意义在于首先,为论证自然状态下生命的良善提供一个最好的论据。卢梭假设早期的人类生活处于一个非竞争的状态,人类可以友好生活在一起而不是争强好斗。人们在看到他人遭受不幸时,给予帮助,这给我们提供了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可以和谐相处的一个充分的理由。其次,为人们寻找一条通往幸福之路的原则。卢梭认为,要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就需要促使他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的自然情感,能够设身处地的想到那些更需要被同情的人,能够感受到他人所遭受的痛苦,尽可能多的去设想别人遭受痛苦时的感觉。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远离嫉妒、贪婪、仇恨以及所有一切有毒害的欲念,使人感受到幸福。
卢梭并不是十八世纪提出“重返自然”的第一人,在当时的法国,关于对原始生活赞美的言论数不胜数,只不过说法大同小异。卡西勒在《卢梭问题》中的叙述:“人们渴望对原始人风俗的描绘,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对原始的生活方式有更广泛的了解。狄德罗将布干维尔南太平洋之行的一份报告作为起点,用抒情诗一般的语言歌颂了原始人的简朴、天真与幸福。”[6]当卢梭写作《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时,上述趋势已大行其道。但是卢梭并不像人类学家或者历史学家那样仅仅是将事实还原。卢梭所诉诸的是试图从自然状态中寻找他提出的原则和假设的证据。卢梭坦言,寻找自然状态下本真的自我即不需要回到已经逝去的远古时代,也不必环球旅行,每一个人自身都保留着自然状态下良善的自我,只是被身处社会中人为的自我所掩饰,人人寻找表面的幸福,因过份追求奢靡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人本质中最淳朴的幸福,这是导致生命堕落的根本症结。
二.生命的堕落:社会状态下不幸的根源
卢梭发现与其他动物的生命相比,人的生命有一种趋于完善和向前发展的能力。而卢梭却发现这种生命自我完善的能力包含着对抗,同时也是一种退步。人从自然状态进入市民社会以后,就有了贪婪和吝啬,他们为了争夺个人利益而互相争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虚伪,罪恶。卢梭认为:“后来的种种进步,表面上看起来是使个人走向完善,但实际上却使整个人类走向堕落。”[7]人类生命的堕落有两种原因。第一,是作为社会文明标准的科学与艺术本身使人的生命开始堕落,另一个原因则是对财富的追求破坏了生命的平等。
1.科学与艺术使生命腐蚀
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的开篇提及:“艺术、文学和科学扼杀了人类与生俱来感受自由的能力,导致他们喜欢自己的奴役状态,使他们变成所谓的文明人。”[8]接下来他对这一观点做了进一步的论证,人们在进行科学、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会被自己获得的荣誉腐蚀,沦为追求利益和名誉的奴隶。这里卢梭注意到科学、艺术与道德的相关性。科学、艺术的繁荣可以使人的道德堕落,从而腐蚀人的生命。卢梭认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是由多種动机促成,其中,利益的驱使是不可忽视的动机。他并不是反对科学和艺术的进步,而是揭示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探究科学和创造艺术的人,一旦知识等同于荣誉和尊重,人们就会将研究和创作当成个人取得威望和荣誉的途径。
可见卢梭并不反对科学和艺术,相反,他指出:“只有培根、笛卡尔和牛顿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天才,他们的成就代表了人类理解力的巅峰。”[9]卢梭认为,即使没有溢美之词或者显赫的威望,他们也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十八世纪的法国,虚假的学问层出不穷,为获得丰厚的回报,而夸夸其谈的虚假学者极其常见。他们提出观点得出结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引人注意和获得称赞,而不管这个观点和结论是多么不切实际。卢梭认为当时的社会风气不仅没能让青年人学到鉴别真理与谬误的本领,反而学会了善于诡辩的技能,混淆是非,让人分不清真伪。卢梭抨击的正是这种为追求名利而混淆是非的风气,人们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科学和艺术中去,目的却不是为了追求真理,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在追求名利的同时也失去了社会责任。事实上不是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导致生命的堕落,而是学术界和艺术界追求利益和名望的奢靡浮夸之风腐蚀人的道德,使生命走向堕落。
2.物欲破坏了生命的平等
卢梭在《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一书中黑白分明的论述了自然状态下生命的良善和社会状态下生命的堕落,过度开发的文明破坏了人类的天真无邪,因虚荣和贪婪导致物质欲望的过度膨胀,破坏了自然状态下生命的平等。
卢梭从人的心理和需求角度揭露了人如何脱离原有的善良的自我,逐渐失去怜悯心,揭露了当时社会人的生命腐化和堕落的心理原因。类生活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一步步变化,生命也逐步开始堕落。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导致了社会万象。人的才能和欲望的不同打破了原始的平衡。贫富差距的出现,攀比心和虚荣心导致了生命的堕落。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使自己高于他人,人们开始为了利益去伤害他人,人自然的怜悯心被忽略。
随着人类的繁衍,人们的痛苦也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当人类逐步学会使用工具,他们开始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用来为自己安排各式各样的享受。这是人们无意间给自己套上的枷锁,也是痛苦开始的根源。当舒适的享受成为了习惯,人们便逐渐感受不到享受带来的幸福,而把它看成是真正的需要。于是得不到享受时人们会觉得痛苦,而有了这些享受却不觉得是幸福了。
过度安逸使人们耗尽了精力,人们因贪图舒适的享受而失掉了真正幸福和对高尚道德的追求。所有的社会进步使人类和他的原始状态背道而驰。生活的过度放纵,体力的疲劳,精神的枯竭让人产生无尽的烦恼,这一切都是生命堕落的凭证。由于无数新的需要的不断滋生,人们不能不被这些欲望所支配,变成欲望的奴隶。人们在欲望的驱使下不断创造财富,同时他们开始不断设法关注自己的利益。这样就使人与人之间变得奸诈和虚伪。积聚财富的狂热使人产生隐蔽的嫉妒心。这种嫉妒心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倾轧,以及利害冲突的发生。财富破坏了人的平等。扼杀了人的自然怜悯。于是人变得悭吝,贪婪。
卢梭的《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有着许多合理内核,闪耀着历史辩证法的光辉。然而,卢梭在论述社会不平等的起因和历史发展过程时,并没有考虑到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而是从人的主观心理、从人性的贪婪和欲望的膨胀等情感因素来加以说明,这就不能科学地解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它终究未摆脱历史唯心主义的局限。
3.对堕落根源的再审视
卢梭并不是要回到原始状态,也不是批判社会状态。相反,卢梭对人类对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持肯定态度的。卢梭认为人类从自然状态进入到社会状态,他们行为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具备了道德性。正义代替了本能,义务代替了生理的冲动,权利代替了贪欲,理性成为了人类行为处事的重要原则。在社会状态下,人的生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和发展,获得了新的能力——理性,如果人类没有滥用这种能力,社会状态下的人类应该是幸福的,因为正是这种社会的进步使人的生命具备了社会的属性,卢梭从心理上分析人不幸的根源是人的欲念与能力的不平衡所导致。当欲念超过了能力,而无法得到满足时,生命便开始走向堕落,因此,卢梭主张应当通过教育的方式,倡导人们减少欲念,重视道德品行,在追求至善生活的道路上实现生命救赎。
三.生命的救赎:回归自然的生命教育
在自然原则的背景下,卢梭通过考察人一生的经历,提出了自己的生命观:人的生命可以说是诞生过两次:“一次是为了存在,另一次是为了生活。”[10],欲念是人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人之有欲念是人的天性,因此,欲念成就了人的第一次生命。然而,生命由于欲念的不断膨胀而日趋堕落。为了防止生命的自然之善受到腐蚀,教育承担了对生命的救赎功能,只有通过教育,教会人如何在生活中减少欲望,才能保持人性之善,实现对生命的救赎,成就人的第二次生命的诞生。“教育救赎实现的是一种内在的救赎,通过拯救人的内心来实现人的幸福。”[11]
卢梭的生命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原则出发的。他认为人生而自由,只是后来进入文明状态之后,人类之间的奴役、不平等使得人们逐渐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概括而言,他的生命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回归自然的教育。《爱弥儿》是卢梭专门论述教育思想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充分展现了卢梭自然主义的生命教育思想,并且对现代生命教育产生深刻地影响。在《爱弥儿》中,卢梭认为儿童教育应该改变片面追求书面知识的状况,应当重视兒童的情感教育。主张情感先于理性的教育思想。他尤为重视让儿童通过自然教育来学习。这种自然教育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真实的生活与实践中去感受和学习他需要的知识。同时,在生活和实践中去感悟生命的真正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世界观。为此,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啃书本的教学方式,使儿童的自然天性得到最本真的释放。
二是教育阶段论。卢梭根据人的年龄将教育分为相应的几个阶段,并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总体来说,卢梭对教育内容按照年龄不同来进行体育、智育、德育的划分,这一思想也许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会存在硬性的断裂感,但是这种思想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发展规律却是值得当今的教育工作者们借鉴的,即我们应根据人的生命发展所处不同阶段而“因龄施教”,以便让学生获取在他所处的实际年龄阶段所能理解和接受的知识,而不会因过度施教而损害他的性格,扭曲他的心灵。
卢梭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教会人们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面对困境,经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会人们不要过分注重金钱和物质,减少欲念提高能力。生命是短暂的,生命教育的目的“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不仅仅是呼吸,而是活动,是用人身体的各个器官,人的所有才能去体会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参考文献
[1][2][5][7][法]卢梭著.李平沤译,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商务印书馆2005:8,135,76,95
[2][法]卢梭著.李平沤译,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商务印书馆2005:135
[3][10][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2011:5,28
[4][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商务印书馆2019:320
[5][法]卢梭著,李平沤译,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商务印书馆2005:76
[6][德]恩斯特·卡西勒著,王春华译,卢梭问题[M],译林出版社,2009:43
[7][法]卢梭著,李平沤译,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商务印书馆2005:95
[8][9][法]卢梭著,何兆武译,论科学与艺术[M],商务印书馆,1963:8,35
[9][法]卢梭著,何兆武译,论科学与艺术,商务印书馆,1963:35
[10][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商务印书馆2019:315
[11]林泉,高宣扬.论卢梭启蒙思想的独特性及其幸福导向[J].求是学刊,2014,41(03):43-49+2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2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公民道德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0SJB0208)
(作者单位:三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