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方言“得劲”的用法及其词汇化

2021-08-27韩菲菲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7期
关键词:词汇化

韩菲菲

内容摘要:在汉语七大方言分区中,河南属于北方方言区,其“得劲”一词广泛适用于河南大部分地区,且用法颇具地方特色。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与其他方言相比,河南方言“得劲”词义丰富,有五种不同的义项。通过考察“得劲”的具体义项、语法功能及其语用功能,探究“得劲”一词的词汇化过程,旨在揭示河南方言“得劲”一词用法的特殊性。

关键词:河南方言 语法功能 词汇化

“得劲”作为一个颇具方言特色的河南词语,其使用方法和语法功能都具有特殊性,目前只有王晓清(2018)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入手对其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关于“得劲”一词的研究还有值得深入的地方,如“得劲”在日常交际过程中发挥的特殊语用功能,深入探究“得劲”一词的历史来源,“得劲”的词汇化过程等等。因此,下面就“得劲”的基本义项、语法功能、语用功能和词汇化过程等方面一一展开论述。

一.“得劲”的基本义项

“得劲”一词广泛使用于河南、安徽北部、山东中西部、徐州等附近。其中在河南方言中作为一个极富地方色彩且使用频率很高的方言词语,其含义并不是“得”和“劲”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整体作为一个概括性词语,在方言中主要使用的义项有以下五种:

(一)舒服、合适

此义项在方言中使用频率最高,指人的时候表示心情舒畅,得到满足;指物的时候表示东西很合适,很合人心意。例如:

(1)天天在家可不得劲。

(2)每天睡不醒,干啥都不得劲!

(3)这件衣服穿着真得劲,不胖不瘦的。

句子(1)(2)中的“得劲”表示舒服,前加“不”表示在家和睡不醒时心情的不愉快;句子(3)表示衣服穿着很合身。

(二)满足、尽兴

此义项专门指人对某件事情感到满足、尽兴。例如:

(4)你家这么舒服了,还有啥不得劲的啊?

(5)家里来客人了,我妈说:“都吃得劲,喝得劲了,千万别客氣。”

(6)既然都玩得劲了,就赶紧回来上班!

句子(4)表示满足的意思;句子(5)表示吃喝很尽兴;句子(6)表示玩的很尽兴。

(三)得意、高兴

此义项专门指人感到得意、高兴。例如:

(7)顺手做了一件好事,还被表扬了,心里真得劲。

(8)她找了份清闲的好工作,一家人心里都得劲。

(9)因为小王的帮助,事情才顺利完成,小王可得劲了。

句子(7)(8)表示心里很高兴;句子(9)表示心里很得意。一般在使用过程中表“得意、高兴”可以互相通用,意义并不明显区分。

(四)顺手、方便、自然

此义项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指物体的时候表示东西用着顺手、方便;指人的时候表示看着自然。例如:

(10)这支笔使着不得劲,我再去给你换一支。

(11)他的腿看着有点不得劲,原来是因为以前受过伤。

(12)那件衣服穿在她身上一点都不得劲,走路干活都不行。

句子(10)表示笔使用的顺手;句子(11)指人的腿看着不自然;句子(12)表示衣服干活穿着不方便。以上例句比较特殊,常以否定形式出现,“得劲”前一般与“不”相连使用。

(五)干净、整洁、有序

此义项专门指物品摆放或者收拾得整齐有序。例如:

(13)过年了,家里家外收拾的真得劲!

(14)他每次都把自己的床收拾得劲了才出去玩。

(15)他把书柜上的书收拾得劲才离开。

句子(13)(14)指把家里收拾干净,把床收拾得整齐;句子(15)表示把书本收拾得有序。

除了以上五种义项是“得劲”在河南方言中经常使用,像表达人自身感觉很好的意思的“很棒、很爽、漂亮”等与之相关的含义都可以用“得劲”来表示,在书面语中和日常口语中都经常使用。

二.“得劲”的语法功能

一般来说,词具有整体性和凝固意义,所以在结构上不能在加入其他的结构成分。所以“得劲”作为一个方言词语不能进行拆分,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才能表达出应有的意义。“得”是动词性语素,“劲”在方言中作为名词性语素,“得劲”属于动宾结构的形容词,具有一般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一)一般能受到程度副词“很、可、太”和否定副词“不”和修饰。如“可得劲、很得劲、太得劲、不得劲”,表示程度的加深和感情的强烈反应。例如:

(16)这双鞋穿着不得劲。

(17)太阳晒着可得劲了。

例句(16)里的“得劲”意思是合脚,前面加上“不”表示鞋子穿上不合脚;例句(17)里的“得劲”意思是太阳晒着让人感觉很舒服。

(二)经常在句中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充当定语、状语、补语、宾语等成分,还可以在句子中单独成句。例如:

(18)这得劲。

(19)大家都在干活,只有他在那得劲地躺着。

(20)既然请客吃饭就要让大家吃得得劲。

(21)得劲!终于把作业写完了。

(22)我就问你得劲不得劲?

得劲!

例句(18)“得劲”在句子中充当谓语中心语;例句(19)中的“得劲”作句子的状语;例句(20)“得劲”作“吃”的补语;例句(21)中的“得劲”放在句首,独立成句;例句(22)中的“得劲”用来单独回答问题,单独成句。

(三)“得劲”可以重叠构成“得得劲劲”,但是“得劲”一词经过重叠后就不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因为“得得劲劲”就是表示程度的加深,前面不能再加上程度副词“很、太、非常”等。例如:

(25)他心里很不得劲。

(26)※他心里很不得得劲劲。

例句(25)中的“不得劲”说明心里很不舒服;例句(26)就不能说“很不得得劲劲”。

三.“得劲”的语用功能

语用功能就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说话人利用当时特定的语境运用适合交际的语言形式所表达出来的语言效果,语言效果的呈现与当时的语境、说话人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同一个人,同一句话,也许所表达的意义并不相同。

(一)“得劲”的评价功能

“舒服、满意”是形容词“得劲”的基本意思,主要是用来表达人的心情或者是物品的性质、状态。

(28)这天气得劲的很。

(29)你真得劲。

此处的“得劲”如果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不仅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主体此时对所描述物体的状态,还可以指人此时的感情以及态度。由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得劲”一词本身的意义就带有评价功能,而评价义通常在说话人心中带有主观色彩,所以造成其对事物的判断也会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具体来说,“得劲”一词最常用来表达人物的心理满足状态或者对事物的满意程度。除了一些特定的事实和规律,我们会发现事情的发展程度往往会超出控制从而引起复杂的后果。这种后果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事物的结果正好与人的主观意愿相符合;还有一种是结果并不符合人的主观意愿,这就与主体的意愿相背离,因此这就是一种不符合常规的现状或状态。而“得劲”所具有的“满意、舒服、尽兴”等意思显然属于事物或者行为发展的程度和状态超出了常态,达到了超常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一般会导致结果超过人的心理预期,与行为主体预期一致甚至达到超满足的状态。所以,“得劲”的这种功能就会引起行为主体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内容。例如:

(30)他事情都帮你干完了,你就得劲了!

按照说话人的预期,“你”应该干这些事情,但是“他”竟然帮你做了这些,“你”就不用做了,这种状态表明了此时说话人对“你”情感上的羡慕和满意,形成了说话人对事物预判的超常结果,所以这是说话主体的一种肯定态度的评价。

(二)“得劲”的礼貌原则

首次提出礼貌原则的是英国著名学者Leech在《语用学原则》一书中提出的,并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礼貌的重要性。礼貌原则在语言学现象中是指一种语用现象,也是以围绕说话人为中心的一种心理学原则。礼貌原则在各种方言的交际中是普遍存在的,每个地域都有不同的交流方式,所以各地语言本身具有的礼貌原则也会存在差异。但是坚守礼貌原则的共同特点就是尊重对方,在河南方言中,有时为了遵循谦虚的准则,往往喜欢采用自我贬低的手段。

(33)甲:你这新买的裙子穿上真好看。

乙:也就看着好看,穿上一点都不得劲。

当听话人听到自己的裙子被夸奖好看时,立马以“穿上一点都不得劲”尽可能让自己减少因为别人夸奖受到的荣誉,通过这种自损的方式来降低别人的期待,体现了谦虚的准则,从而达到一种礼貌原则。

四.“得劲”的词汇化

词汇化是指在语言自然演变过程中,由非词的一种语言形式逐渐变为词的过程,这是双音节词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方言词形成的一种重要途径。关于词汇化,江蓝生、王灿龙(2016)等学者认为“短语等非词单位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而形成的单词的过程”是指“从大于词的自由组合的句法单位到词的一种变化”,主张从历时角度看待词汇化现象。单音节词“得”与“劲”,逐渐凝固演变为一个词“得劲”,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得,本义:“得到,获得”。由本义可知,“得”的原本词性为动词,经过词义的慢慢变化、发展,“得”的动词词性和基本义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实际上就是“得”的语法化过程。储泽祥(2002)“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中以“得”为例指出由动词“获得”义逐渐虚化为助词,而在河南方言中“得”主要做为助词使用。在河南话中,与“得”相关的词语还有很多,并且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河南方言词,比如“得空、得闲(等到空闲时间)”“得法(得到好的门路)”“得門儿(得到好的门路;故意)”“得亏(幸亏)”等。

以上这些由“得”构成的一系列词的共同特点就是“得”的词性由动词变成了助词,词义也由“获得、得到”义不断发生了虚化。

劲,原本的意义是强壮有力。“劲”在河南中常用作名词,表示力气、样子、精气神。同样,与“劲”相关的词也有很多,比如“反劲(往相反方向努力)”“笨劲(笨的样子)”“对劲(合脾气)”等词也经常在方言中使用。

探其“得劲”一词产生的历史来源过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的词汇化过程。具体表现在,刚开始不在一个结构层次,如:

1.“得”+“劲”+名词

例如:

(34)宋江道:“哥哥是山寨之主,如何命名得劲动。”      《水浒传》

(35)时大名府李昭亮、定州庞籍、真定府钱明逸、高阳关王贽等上议曰:“唐泽潞留后李抱真籍户丁男,三选其一,农隙则分曹角射,岁终都试,以示赏罚,三年,皆善射,举部内得劲卒二万。            《续资治通鉴》

(36)松为上息内閧计,藉其精壮而训练之,不旬日,得劲卒两千人。《清史稿下》上例句中的“得”与“劲”都处于不同的结构层次,“得”作为动词,表“获得、得到”之意,其后承接的宾语为“劲动”“劲卒”。“劲”在这里用作形容词,表“轻举妄动”“勇猛”的意思,修饰后面的名词“举动”和“兵卒”。

2.“得”与“劲”

例如:

(37)行密兵皆江、淮人,淮人轻弱,得瑾劲骑,而兵益振。《新五代史》

(38)贞心初得地,劲节始依人。《全唐诗》

(39)圆笔出以险,则得劲。方笔出以颇,则得骏。(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上例句中的“得”与“劲”分别当做单音节词使用,“得”为动词,得到、获得之意;“劲”为名词,表示“力气、力量、强劲”之意。例(37)“得瑾劲骑”意思就是“得到朱瑾这样强劲的骑兵”。例(38)中的“得”为“得到”,“劲节”为“坚贞不移的气节”。例(39)中的“得劲”意思为“获得力气”,“得”与“劲”两者中间是可以插入“到”“了”等成分,且“得劲”与“得骏”相对,故两者组合为动宾短语。

董秀芳(2011)提出:“双音节词有三个主要历史来源:一是从短语变来,这是双音节词的最主要来源;二是从由语法性成分参与组成的句法结构固化而来;三是由本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线性顺序上相邻的成分变来。”由上述例句可见,河南双音节词“得劲”是由跨层次结构词汇化和短语词汇化发展演变而来。

方言的词汇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历时发展演变涉及一系列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就内部因素来说,句法表层结构、语音条件和语义变化都可能会影响词汇化现象。一般认为,句法表层结构通常指的是在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的表达,而深层结构则是指交流过程中的我们所要表达的句子深层内涵意义。按照乔姆斯基的理论,句子的形式是由语言的表层结构决定的,而句子的意义则是由深层结构来决定的。将这种理念带入方言词的词汇化过程中也会发现“得劲”的句子形式发生了变化。汉语语音的简化给方言词汇的双音节化创造了条件,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音简化势必要从语言的其他方面进行弥补,这也就产生了同音词,但是同音词并不利于我们进行日常的交流,所以产生了一种更实用的方式,那就是将现有的单音节词变成多音节词。而语义变化主要是指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生了变化,“得”的词性由动词变成了助词,而原本的“获得、得到”之意也逐渐虚化成了表“推测、可能”的意思。就外部因素来说,方言词的使用频率和语境也是词汇化的重要原因。“得”在河南方言中的意思也是“舒服、满意”,但是在使用频率上却远远低于“得劲”,这种现象也符合单音节词逐步向多音节词转化的语法现象。

“得劲”作为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方言词,使用广泛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体现在一词多义上面,另一方面,“得劲”本身作为口语性极强的方言词,不仅读写方便,表达的情感也丰富多彩,这也是它至今还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总的来说各地的方言词语虽然总体上差异较大,但是还是存在一些基本意思表达相同的词,这些词在语法上使用上与本地方言有何不同,也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究。

参考文献

[1]陈家隽.2009.《现代汉语致使性重动句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储泽祥,谢晓明.2002.《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二期。

[3]董秀芳2011.《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商务印书馆。

[4]黄伯荣,廖旭东.2011.《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5]江蓝生.2016.《超常组合与语义羡余——漢语语法化诱因新探》,中国语文第五期。

[6]刘驭昊.2014.《Leech的礼貌原则研究评述》,海外英语第二十一期。

[7]李荣.2012.《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8]李逢丹.2010.《开封话中的“得”》,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二期。

[9]唐翠菊.2001.《现代汉语重动句的分类》,世界汉语教学第一期。

[10]王晓清.2018.《河南方言词“得劲”》,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十七卷第一期。

[11]吴亮.2013.《从词汇化探析河南方言词语的形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三十五卷第二期。

[12]许宝华,(日)宫田一郎.1999.《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

[13]许慎.2013.《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14]叶蜚声,徐通锵.2010.《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15]赵艳娜.2016.《静宁方言“劲大”的用法及其语法化》,陕西师范大学。

[16]朱永生.2009.《概念意义中的隐性评价》,外语教学第三十卷第四期。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猜你喜欢

词汇化
浅析“到位”的词汇化及句法功能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V三V四”的构式及贬义色彩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