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策略探讨
2021-08-27刘旭东
摘要:课程思政是深入推进“三全育人”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是贯彻党的“立德树人”方针政策的系统性工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其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在分析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意义的基础上,对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运行长效机制、优化课程设计、提升师资水平、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等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效果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6-0145-04
作者简介:刘旭东,广东东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研究员,硕士。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1]。具体而言,课程思政是指在“大思政”育人格局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结合各专业课程实际,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學体系的价值与意义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各学科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2]。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塑造青年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也是对青年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满足了社会对全面提升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可以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课程思政是高校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在结合各专业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时代特征
1.融合性
课程思政是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要求。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进而要求高校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上。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课程思政要求的提出,即把高校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的有机结合体,也就是说各学科都要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政课和专业课的优势,凸显课堂的教育主渠道功能,在潜移默化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做好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体系化
课程思政不是单科课程的教育教学,而是“三全”育人即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实现育人功能、育人过程和育人方法的转变。一方面,强化了所有高校教师的育人功能,专业课教师不再仅仅是传统的“授业解惑”,而要把人才培养变为一种系统性工程,使育人责任感和师德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把专业课程、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大思政”教育体系,让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全校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建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使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
3.创造性
事实上,课程思政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创新,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目标,在各学科课程中注入更多的科学和人文因素,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造性地融入专业课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深入挖掘二者的结合点,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不断优化创新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高校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精神,在课程思政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广东东软学院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思政意识有待提高
从课程思政实施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第一,部分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强,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与高校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缺乏主动性,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渗透不够重视;第二,从学校层面分析,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推进过程中,虽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以及一系列实施方案,但是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对课程思政教学岗位的考核不完善,没有建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运行长效机制,没有把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难以保障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效果;第三,从学生个人层面来讲,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为了提高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顺利毕业,为将来的实习和工作打好基础,因此,学生们往往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拿到相应的学分就可以了,对课程思政缺乏正确认识。
2.课程思政教育缺乏统一的标准
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这就对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专业学科众多,难以形成统一的课程思政标准,也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如,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频率、如何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充分融合、怎样体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等,没有明确指示,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课程思政实施时,各学科各自为政。事实上,很多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频率并不高,更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仅仅按照自身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来授课,难以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3.课程思政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教学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课程思政教育的需要。然而,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具体到课程思政教学,信息化程度也仅限于课堂上多媒体的应用,一些课后巩固和资源共享没有过多涉及。在信息共享时代,课程思政没有建立相关的教学资源共享数据库[3],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学习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三、多措并举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效果
1.构建课程思政长效机制
针对现状,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优化首先要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入手,学校、教师、学生都应该提高课程思政意识。专业课教师应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找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契机,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生作为课程思政学习的主体,应该明确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联系,积极主动学好各学科课程,重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校应该结合各学科特点,协同教学管理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思政的指导目标和实施细则,并完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岗位考核机制。在认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使课程思政形成长效机制[4]。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育人工程,只有各专业课教师密切配合,才能实现育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并不是一位教师、一门课程的事情,而要纳入学校的綜合考量。
2.深挖专业课程的思政因子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前提,因此,专业课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深挖思政因子,找好课程思政切入点,为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造条件,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因子是课程思政推进的根本保证,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因子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德育因子。在专业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思想品德。在教学设计中,要结合专业特点,深挖课程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的着力点,在专业实践教学中重视学生“德”的培养,有效引导学生从专业课程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第二,钻研与奋斗精神。钻研与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文化,学生只有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中不断钻研,努力奋斗,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才能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实践能力。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并把知识学习与解决问题、书本知识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成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以及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提高课程思政的信息化程度
提高课程思政的信息化程度,要积极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中的广泛应有。一方面,通过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打造与课程思政相关的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充分利用课堂内外力量,促进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在信息共享的时代,课程思政还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建立教学资源数据库,便于学生学习和下载,也便于各专业教师分享借鉴优秀的课程思政教育方法。学生除了在课程学习中领悟思政元素之外,还应该依靠强大的资源共享数据库拓展学习空间,巩固课程思政学习成果。
4.优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在评价主体上,应改变以往的以教师评价为主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辅导员等参与到评价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学生的成长,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其次,在评价内容选择上,应注重过程化细节考核,或同时融入社会上广泛运用的应用型考核方式,对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评价结果并不是对学生进行定性判断,而是用来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以巩固课程思政效果。
5.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属于“00后”,其心智发展并不成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课程思政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目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现“三全育人”。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因此,高校必须创造机会和平台,加强教师培训,把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和思政能力纳入培训体系,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课程思政能力培训,并及时进行成果总结,或召开表彰大会,以巩固教育效果。在培训方式上,可以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组织课程思政教学专项培训,引导专业课教师深入学习思政内容,提高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的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活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建设一支具有正确价值观、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总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性过程,更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是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将知识学习、技能传授与理想信念教育相互渗透融合,全面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型,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有助于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 -ml,2020-06-0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http://www. moe.gov.cn/s78/A08/tongzhi/202002/t20200220_ 422612.html,2020-02-20.
[3]杨娇娇.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9.
[4]孙朝阳.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4):6-13.
责任编辑: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