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七个有力”的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工程化”提升路径探究
2021-08-27朱玉郑施
朱玉 郑施
摘要:新时代赋予高校学生党支部新的特征及更高要求,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时代课题,对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重要现实意义。依托高校党支部建设经验,从党支部组织力的历史内涵、系统界定等角度创新组织力“工程化”提升路径,总结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的具体做法,以期更好地发挥高校学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关键词:组织力;高校学生党支部;“七个有力”;工程化
中图分类号:D26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6-0137-04
基金项目:2020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开放课题“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YDKFYB2020219);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
作者简介:朱玉,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硕士;郑施,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硕士。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1]。《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了党支部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2]47。2018年5月,教育部党组发布《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教党〔2018〕25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对标争先”中要做到“七个有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新时代赋予高校学生党支部新的特征及更高要求,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高校思政工作者亟须研究的新课题。
一、追溯党的组织力的历史内涵
组织力属于管理学范畴的概念,包括政治组织力和管理组织力[3]。对于党组织而言,组织力更多地表现为在科学的组织运行结构中党员个人与党组织发展的协调统一。“组织力”并非时代新词,追溯其内涵,组织力在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中很早便有提及,且包含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不同维度的解读。
1906年,列宁在《无产者报》上刊登的《同立宪民主党化的社会民主党人的斗争和党的纪律》中指出:“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于组织,不组织群众,无产阶级一事无成,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就无所不能”[4];1929年,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并在《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首次提出“组织力”这一词[5];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再次提出“政治组织力”的概念,并把政治组织力的强弱作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予以深刻论述;1943年,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会上发表题为《组织起来》的重要讲话,明确“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这是一种方针”[6]930,由此,凝聚群众的重要性成为党组织发展的重要内涵。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发挥。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员队伍建设的意识树起来、把责任扛起来,激活基层党组织,增强基层组织力。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指明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系统界定
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党联系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最具创造力、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基层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是简单地组织协调,而是党组织运行发展的合力,是党员个人与党组织的协调统一,也体现在党组织内部管理与外部服务引领的统一[7]。《实施意见》对基层党支部提出的“七个有力”,即教育党员有力、管理党员有力、监督党员有力、组织师生有力、宣传师生有力、凝聚师生有力、服务师生有力,指明了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也回答了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包含什么、从哪里来等问题。
1.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来自内部管理建设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内部管理建设是一个集组织建设、管理规则、运行机制于一体的集合系统。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作为党组织的六大建设内容,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支部组织力和政治功能的发挥。针对高校学生党支部,想要切实提升支部组织力,就需要在这六个建设内容上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对于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作用,全面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要严格制定党支部建设管理、党员教育管理、党费使用管理、规范支部组织生活等方面的规范化实施方案,加快完善学生党支部工作标准,形成科学、完备、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推动制定高校学生党支部参与基層治理的具体办法,不断优化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为抓手,把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和重要任务,做到高标准、严要求、管到位,促进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来自外部服务引领
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外部服务引领是其外部功能发挥、落实群众路线的体现。在保证学生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同时,引导党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在参与组织建设和活动中强化党员身份认同和政治认同。活动参与便是依托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优势,发挥好学生党员组织师生、宣传师生、凝聚师生和服务师生的外部功能。及时传达上级党组织的决策部署,树立、宣传推广身边典型人物和事迹,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做到思想引领,最广泛地赢得高校师生对学生党员的信任,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学生党支部才能获得强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组织力。
三、对标“七个有力”的“工程化”组织力提升路径
1.健全学习机制,严肃组织生活,强化支部凝聚力
(1)实施“筑基工程”,提升政治素养,推进教育党员有力
高校学生党支部应注重政治建设,着力完善党内学习制度,制订学习计划,筑牢政治基础。围绕主题教育、重要节点,开展读书会、专题讲座、人物访谈、辩论等多种活动,带领学生党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指导工作。认真执行“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生活制度,确保人员、时间、效果三落实,使严格党内组织生活的过程成为锤炼党性的过程。积极开展领导讲党课、专家讲理论、学习先进讲体会等活动,使党员学习内容更科学,学习感悟更深刻。
(2)实施“先锋工程”,保证队伍质量,推进管理党员有力
高校学生党支部以党员发展和培养为主要任务,培养高校“先锋”队伍。支部工作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检查、有考核。加强入党培养人的专业培训,针对积极分子培养、党员组织发展、预备党员转正等工作流程和规范进行培训,提高入党联系人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严格党员发展程序,坚持党员发展标准。坚持和完善发展党员票决制、预审制和公示制;严格预备期考核,执行“党员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制定考核细则,激发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支部工作要留痕,党员信息要建档。支部帮扶关怀制度要扎实,对生活困难党员进行统计登记,定期慰问,以为党员过“政治生日”等方式增强党员的归属感。
(3)实施“阳光工程”,严守党纪党规,推进监督党员有力
高校学生党支部应始终坚持“三会一课”经常化、组织生活常态化、评议谈话结合化等制度,加强党员监督,使支部建设在阳光下发展。支部要定期过组织生活,要求学生党员自觉接受监督,带头做好宿舍卫生、纪律、文化建设,用党章党规严格规范党员行为,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支部内部激励奖惩制度要分明,对年度党员目标管理考核优秀的党员要进行表彰奖励;对出现违规违纪行为的同志,支部要按照错误性质和情节轻重,通过谈心谈话,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依托专题组织生活会等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书面总结。定期对支部班子进行查摆,共同提出解决问题对策,实现党员与支部共发展。
2.坚定政治立场,强化党性锻炼,促进支部发展力
(1)实施“本真工程”,优化学风校风,推进组织师生有力
高校学生支部党员的大学生活更应回归本真,做到会学习、做表率,促进学风建设。支部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党员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要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科学精神、人文情怀为抓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有效活动形式和长效机制,稳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学生党员还可担任新生班级助学导师,在活动中担任主讲人,引导低年级同学树立目标,做好规划。
(2)实施“领航工程”,坚定政治立场,推进宣传师生有力
高校学生党员应成为上传下达决策部署的纽带、传播代言校园文化的领航员。积极宣传并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组织的决议、指示,组成宣讲团,与时俱进做好党课、团课的理论宣讲和研究工作。形成“互联网+”党建宣传模式,以“网络媒体平台”为载体,助力学生党员网络发声,帮助师生统一思想。契合重要节点,每月相对固定一天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拓展党支部组织党员、团员的新阵地。在支部内部通过表彰先进、弘扬正气的宣讲活动,发现和推广身边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通过榜样的作用引领广大团员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实施“连心工程”,明确价值引领,推进凝聚师生有力
鼓励学生党员参与班级建设,协助思政工作,引导学生党员主动担任班级干部,成为班级工作的中坚力量以及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带头自觉遵守校纪校规,推进班风建设的制度化、常态化发展,增强班级的凝聚力。鼓励学生党员主动承担党团组织的工作,认真做好班级团建、党建工作。引导学生党员积极走进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结合专业特点到基层接受锻炼,在实践中明确自己的社会担当。注重学生党员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依托学院科协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小组、创业小组等,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
(4)实施“暖心工程”,丰富服务阵地,推进服务师生有力
着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拓宽党员服务平台,常做校园“暖心人”。以“困难帮扶制度”为抓手,通过学长计划等助力他人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以“志愿服务制度”为抓手,增加学生党员服务意识,要求党员每学期至少参加4学时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开展“党员亮明身份做示范”等活动,在社区范围内及时发现并帮助同学解决实际困难,发挥党员联系同学、贴近同学、服务同学的辐射、教育作用。高校学生党支部要开辟高校基层党建新阵营,利用新媒体实现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群众“零距离”“面对面”的交流。与校外志愿服务基地共同发展,形成党支部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和特色项目,拓宽党员教育、党性锻炼阵地。
高校学生党支部組织力建设是时代课题,也是一个长远的系统工程。“七个有力”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提升指明了方向,以此形成的“工程化”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模式,将更好地实现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和组织认同,突出高校学生党支部政治功能,使之成为广大师生信任且向往的新时代坚强战斗堡垒。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2]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吴巧慧.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建设有效路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150-152.
[4]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周知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锻造坚强战斗堡垒——习近平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要论述研读[J].长白学刊,2019(6):1-6.
[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李海霞.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构成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139-143.
责任编辑:陈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