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微课应用困境与路径
2021-08-27王玉秋张云霞
王玉秋,张云霞
(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4-13微课的出现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和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2020年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大规模爆发,高校思政课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的号召,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微课在线上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微课建设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比较关键的是微课资源制作,微课应用问题更为突出,远没有达到预期效用。基于微课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发展现状,现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以下简称为“思政课”),分析微课应用困境,探究新型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路径。
一、高校思政课微课发展现状
2011年胡铁生老师首次在国内提出微课概念,教育界对微课的关注重点从微课概念到设计制作、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结合、翻转课堂和移动学习,反映微课发展十分迅速。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承办的两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成功举办,使得全国范围内涌现大批教师投入微课建设中,各省市、各高校在文史、理工、高职高专和继续教育领域内取得了丰硕的微课建设成果,微课应用面得以扩大。
如今微课步入一个相对平和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其中思政课微课建设稳步发展。以江南大学为例,近年来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微课建设上亦取得一定成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设了系统的微课,16个章节,每章3个微课视频,构成48个小型微课资源系统;其它思政课则各建有特色微课,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共重点录制12个微课视频,对“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客观性”等理论性知识点举例剖析;对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教学难点,如:“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的?”和“物美价廉的商品是终极目标吗?”进行深入浅出讲解。对每一章节的重难点加以针对性的精准分析解读,便捷学生的学习,解答学生的疑问,配之以教学PPT等相关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需求,微测试方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线上的微考核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的第一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总获奖数为638项,其中思政课获奖总数为19项,占比2.97%,思政课在两名特等奖中占据一席,在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中占比分别为5.88%、2.94%、2.85%、2.69%。第一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思政课获奖简况如表1。
表1 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思政微课获奖简况
2014年3月至2015年8月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总获奖数为577项,其中思政课获奖总数为22项,占比3.81%。思政课在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中占比分别为10%、0%、1.02%、4.93%。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思政课获奖简况如表2。
表2 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思政微课获奖简况
自2016年开始,微课教学比赛分省份和学科类别举行。
以江苏省高校思政微课应用现状为例:2017年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总获奖数为1508项,思政课获奖总数为29项,占比1.92%。在获奖思政课中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为主,其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课程。
从两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最终得奖状况可知,思政课在获奖微课中所占比例较低,而本科思政课总学分为16,思政课学分占本科四年总学分(按165学分计)近十分之一,但思政课获奖比例却远低于此,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微课相较于其它学科微课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与医学类和生命科学类微课相比数量明显较少。
近几年,医学类和生命科学类的微课教学比赛盛行,资源建设成果颇多,在全国高校微课比赛中得奖占比大,而思政课微课建设不够充分,投入的人力和资源相对较少,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的微课建设应用也不同步,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另外,思政微课在制作技术上也较为简单,获奖视频中教师采用PPT这一软件类型占比较大,动画和视频的应用次之,3DMAX和虚拟现实技术在微课制作中偶有出现。在录制形式上,课堂实录比重较大,不少教师只是对教学视频进行编辑或采取画外解说的方式。
二、高校思政课微课应用困境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微课建设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如何在现实教学应用中实现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还待进一步探讨。高校思政微课应用困境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4]China has engaged in by far the world’s largest campaign to steal trade secrets.It has also pressured foreign companies for years to‘cooperate’with Chinese firms in developing and applying technology.(2018.3.23)
(一)针对性过窄导致应用不普遍,时效性太短导致应用重复率低
微课是基于教而设计学的新型教学手段。高水平学校教师的思政微课教学设计贴合于其同一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考虑不同能力水平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的需求层次。同一思政微课下,高职院校、普通本科和重点院校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也导致学生群体的微课获得感大相径庭。从高校推广现状来看,以资源共享为特征的思政微课教学却未能很好的共建共享共用。一些优秀微课视频只在高校内部流传,校际间及区域间共享度不高。另外,知识时效性短,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五年经历三个版本,学科特殊性决定了其理论内容的因时而变。教材体系的变动要求微课录制加快更新频率,增加了制作难度和制作成本,精心制作的微课视频因其知识点的时政相关在一两年内就已无法多次使用,也一定程度上使得思政微课资源重复利用率不高。
(二)信息技术与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不够,导致应用发展迟缓
信息技术进入教育这个复杂领域,遇到的争论和困难比其它领域更显著,微课在思政课程和其它课程上的应用皆有此困境,而思政微课相较于其它学科的微课更难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相较于其它学科,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导师还应是人生和情感价值的导师。思政课相比知识性较强的理工科课程而言,其思想性更强,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就更为艰难。部分思政微课重制作技术而轻教学内容。多数微课比赛过于注重视频拍摄的技术,在画面质感和后期剪辑上耗费了巨大精力,却轻视了微课的本质,其教学设计不完备和教学内容不充实,只微不精不深,学理性存在欠缺,未能把握好教育为本技术为用的关系。
(三)教师对教学信息化的评价和应用能力影响思政课微课的应用
首先,高校教师普遍对教学信息化认识不足,甚至有偏差和误解。究其本质在于人类依据自身情趣视某种价值选择为其基点来反思技术,价值选择关涉技术的选定,微课使用者之间的差异导致其对技术价值的评价大不相同。部分思政教师不愿用微课资源,其原因是认为微课在提高趣味性的同时削弱了思政课的学理性。还有一些教师认为网上微课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其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的差异使其难以嵌入现实课堂教学。其次,不同技术使用者的精神状况存在差异。微课推广应用建立在个人的技术基础和实际经验之上,取决于教师对于技术方法的掌握。同时,在思政微课的应用上,教师受传统讲授法教学模式的制约,对学生在线学习微课的环节统筹不够,导致微课不能充分利用。再次,信息技术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引下才能对教育产生积极作用。在教学中使用了某种复杂的技术未必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其关键在于教育者能否真正理解教学技术与教学过程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教学技术的应用是否符合学科的特点和需要。[2]必须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在观念层面上实现从技术工具到主体发展的认识转变。
三、高校思政课微课教学模式变革突破口
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使高校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受到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的关键在于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模式其目标定位在于让学生成为教学的真正主体,包括课堂的主体、课外的主体及考核的部分主体。互联网微时代下,新教学模式要把思政课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微课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的突破口。微课作为一种优秀的教育资源,其应用对于解决和弥补传统思政课堂的不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微课优势对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的突破作用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一)以学为中心的新教学改革理念的落实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微课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3]传统思政课堂理论灌输为主,大课堂下教师只负责教而学生只负责学,互动性差、趣味性低,一般呈现为“你教我听”“你讲我记”的单一模式。通过把微课嵌入课堂教学或者提供给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有利于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新教学模式下通过加强互动和小组讨论交流,翻转以往传统课堂,网络学习平台引入教学实践后,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我—他”的物化关系,而是“我—你”的平等交往对话的主体际关系。[4]
(二)多元学习资源奠定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基础
微课以其“小、精、深”的知识点体系为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提供了更多资源储备。如今大学生处在资源开放的环境中,联通主义理论强调联系自身与外界、在点与点之间筑起学习的通道和桥梁,进而构建自己的学习经验。善用微课有利于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探讨、自主选择、自我搭建知识结构。微课以网络为平台和桥梁,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利于学生的学深学精学透,提升课程亲和力,颠覆以往传统教学中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三)个性化碎片化学习助推思政课教学新模式确立
四、高校思政课微课教学模式变革路径
微课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形态,有利于形成学生主体的新教育理念及新教育生态关系,微课成为高校教学模式变革的突破口,须大力加强微课应用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变革。
(一)微课应用的动力——统一思政课教师教育信息化认知
教师自身的素质是课程改革创新的关键。基于教学信息化的支持,教师要在协作和对话中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意义的建构。微课虽减轻了教师的授课负担,却对教师群体的教学融合能力、教学交往与教学协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统一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信息化理念,尽快实现教学理念的变革。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观念的确立和对教师教学信息化能力的培训,大力宣传微课应用的成功案例,促使教师认可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增进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获得感,灵活运用微课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势互补,通过熏陶学生、激发学生、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思政课育人目的。
(二)微课应用的方法——坚持系统化设计和运用原则
思政微课资源建设日益丰盈,但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各高校和思政课教师的共同努力,同时,借助相关企业的力量。针对目前微课建设的无序化、重复化、低效化现状,应注重顶层设计,制定规范化建设标准,实现由微课到微课程的系统开发,探索建立层级化的微课协同开发机制。基于微课大纲和目标,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微学习、微练习、微实验、微复习、微游戏、微考核、微反思和微反馈模块。微课开发可由教育行政部门协调高校和企业协同开发,进行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避免重复建设,更高效地实现微课共建共享。在此基础上微课内容设计和微课应用还需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鲜明问题导向原则。思政课要实现精准育人和价值引领必须贯彻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思考和感悟,激发问题意识,增强由知识到价值的贯通感。二是循序渐进原则。思政微课建设运用要由浅入深、由元素积累到系统优化、由理论研究到实施应用、由试点到推广到不断优化。三是共建共享原则。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做好顶层设计,结合信息化教学市场力量,实现政、学、产三方力量整合,注重以建促用、以用促建、共建共享,促进微课良性循环发展。
(三)微课应用的关键——积件化建设微课资源库
个性化教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微课的推广应用,教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计划,其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往往不想用、不愿用或用不好其他教师的微课。由于教师对于某一知识点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和教学体系,而现行微课多为一个个小的教学体系,若把其他教师的体系硬塞进自己的教学中则有些生硬和不协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微课的推广应用和资源共享度。所谓微课,其特点就是更“微”、更“小”,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从系统角度来看,其构成要素是基本的教学素材、小块的知识点,是作为基本单位的积件,具有灵活性和可重组性。[3]如:一个案例一个论证某一小观点的微视频等,这样的教学资源被放入网络资源库后能得到更加灵活重构和再次组合,更加适合广泛的共享需求。例如:微课“牙齿与石头的智慧”就是用一个小故事论证中国与世界关系这个小观点,微课越是“微”就越具有针对性来嵌入思政课堂教学,越具吸引力,越有利于微课的推广应用。
(四)微课应用的保障——健全思政课教师考核制度和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4-13教师目前还存在以获奖为目的而制作微课的现象,录制微课重参赛而轻实际应用,重成果而轻日常教学,反映出教师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的问题。要鼓励优秀教师录制精品微课,鼓励广大教师大量使用精品微课,将录制和使用优质微课纳入教师考核机制,通过考核和政策激励促进思政课教师更主动的善用和巧用微课教学。此外,可以在各级微课比赛中增加已有应用情况的评价指标,进行政策性的应用引导。如:目前,要申报国家的和省级的在线开放课程,其中一个条件是已在两批学生中使用过。思政课教师在使用微课后,教学模式会发生相应变化,而变化了的新教学模式反过来也会促进微课的进一步应用,从而实现微课应用与教学模式转变的良性循环。
(五)微课应用的契机——充分利用新冠肺炎疫情对固有教学模式带来的影响
疫情时期,在被迫居家教学的情况下,为维护广大师生的健康安全,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的解决方案,要求以改革的精神,抓住契机,以学生为中心,提供更便于学生学习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转变。近年来,国家对网上教学资源平台高度重视,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平台、学习通、超星等网站和软件日趋成熟,大批优质微课制作,使微课应用成为此次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财政部提出要因地制宜开展在线教学培训,实施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行动,同时,教育部门鼓励教师尽量利用现有成熟的线上优质课程开展线上教学。优质微课可以有效改善师资水平不均的问题,减少广大一线教师的备课压力,教师通过应用微课教学,逐渐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要求,过渡到以“学”为中心,注重价值观引导和师生共同参与的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使传统思政课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