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有疑 花更明
——“乘法口诀”教学的困惑和思考
2021-08-27江苏省南京市月牙湖小学
江苏省南京市月牙湖小学 周 丹
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中在“表内乘法(一)”和“表内乘法(二)”分别教学2~6的乘法口诀和7~9的乘法口诀,新授和练习共计21课时,几乎占整册教材课时总量的二分之一,可见其重要性。教材这样安排的意图是降低学习难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用于记忆和运用。可是,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起点有冲突。为此,笔者就乘法口诀的教学做了一些探讨和实践。
一、困惑:学生真的都会了吗?教什么
乘法口诀是前人智慧的体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九九口诀表”,因汉语的声韵使之朗朗上口,容易背诵。所以在早期的家庭教育或者学前教育中,学生对乘法口诀已有接触,有部分学生已能进行背诵。在教学前,笔者在人数是38人的班级做小调查发现:2~5的乘法口诀全部学生都能熟练背诵,6~9的乘法口诀大部分学生能熟练背诵;少数学生能用“几个几相加”“几个几”等语言表述,部分学生能用乘法算式来表达,还有部分学生不能表达,对解决“第一小组一共有几张板凳?”这一问题,说出是如何计算的,大部分学生用加法,少数学生用乘法。
从前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现实知识起点是能熟记口诀,但缺失意义的理解;抽象的口诀并没能转化为具体的实例来解决问题。学生的认知起点不是一无所知,而是处于“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状态中。
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起点,依据前测了解的信息,重新对教学进行思考,并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增加学生对于乘法口诀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调整教学内容,设置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二、思考: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调整的方向是什么
理解乘法口诀,学生就要有过程性体验,在体验中巩固结果性知识,渗透数学思想,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对比统编版、沪教版和苏教版三个数学教材不同版本对于乘法口诀的编排,都有共同特点:教材都创设了熟悉的情境,以“5的乘法口诀”为例,统编版呈现了5个一盒的福娃,沪教版创设5格一跳的跳格子游戏,苏教版呈现5人一只船的乘船场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列表算出得数—概括出几个几相加—列出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编制口诀的过程,在编口诀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使其体会编制的乐趣和创造的乐趣。
有了理解的途径,为了让学生的体验获得感更强,笔者将教材的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整合。在编制口诀前增加了一课时用于明晰编制乘法口诀的句式,为后续乘法口诀的编制提供可以参照的依据和方法。以横向结构中4的乘法口诀为例,4句口诀中包含了口诀中出现的所有句式形式:有“得”的:一四得四,二四得八;没“得”的:三四十二,四四十六。相应的计算也是在20以内的加法,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口诀的“句式”上来,明确乘法口诀的句式特点,感知“乘数小的放在前面”“为了句式整齐,‘得’的省略与否”等,能给后续乘法口诀的编制提供可以参考的依据和方法,也为学生记忆口诀提供支撑。
从前测情况来看,学生对于“九九口诀表”中的45句口诀都有认知基础,教学时是整体呈现还是分批出示呢?整体呈现学生能更好地感知乘法口诀的结构,分批教学降低了难度,能更好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和识记。教学内容要调整吗?方向在哪里呢?
在对比教材后笔者发现,统编版和苏教版都是横向编排乘法口诀,不同之处在于——统编版是先让学生学习“5的乘法口诀”之后再学习“2、3、4、6的乘法口诀”,苏教版是2~6的乘法口诀依次教学的;沪教版是纵向编排乘法口诀的,9句“5的乘法口诀”同时呈现。而且这两种呈现方式都只展现了乘法口诀的一方面的含义:以“4的乘法口诀”为例,横向呈现几个4相加,纵向呈现的是4个几相加,虽然编排有不同,各有侧重,但都没有进行整体呈现。
笔者查阅资料后发现,有人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和尝试:把乘法口诀单元内容进行整合,将45句口诀放在一节课展开教学,意图让学生在这样的大认知背景下,打通口诀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使之对口诀的认识理解更加完整。之后将两个课时用于学生对乘法口诀的强化和识记。
这样的尝试是基于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起点,却不适宜笔者所在班级的学生。笔者仔细研究教材,之所以三个教材的版本编排都没有整体呈现,主要的意图是降低难度,减缓进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熟记和运用好口诀。遵循教材的编排意图,笔者在教学时着重考虑这两方面:一是给学生较多空间进行编制口诀,二是设计富有挑战性的习题。
三、实践:学习有发生,还会有磕绊
明晰乘法口诀的句式,为后续编制口诀助力,在新授“2~4的乘法口诀”时,先尝试编制了4的乘法口诀。
【片段一】
提问:结合乘法算式观察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明晰乘法口诀编制的规则和特点,在之后教学和练习中成为学生自我检验的一个方法。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呈现6×3=?时,有学生编制口诀“六三……”,其他学生很快指出口诀的编制错误。在练习时学生运用口诀的编制很好地找到相应的口诀解决计算问题:5×4等乘数大的在前的乘法算式,学生想口诀的时候从乘数小的开始想,交流后得知“编的时候乘数小的放在前,想的时候也从乘数小的开始想”。明确乘法口诀的编制规则很有必要,学生有规可循,成为自查的一个工具。
【片段二】
出示:请你用“每组有( )个,有( )组,一共有多少个?”来说明题意。
师:在计算时你想的是哪句口诀?
师:三四十二能表示例题里的3个4相加,在这题里它还可以表示什么?
教学4的乘法口诀之后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拓宽例题里的“3个4相加”的内涵,让学生明了三四十二既可以表示“3个4相加”也可以表示“4个3相加”,让学生对于乘法口诀有较完整的认知。
【片段三】
师:看到6×5,会勾起你对哪些知识的联想?
生1:可以想五六三十,6×5=30。
生2:还可以写成5×6。
生3:可以表示5个6相加,也可以表示6个5相加。
生4:两个乘数分别是5和6,积是多少?
生5:可以改写成5×5+5。
生6:也可以写成4×6+6。
……
在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中,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串联建构,学生的思路被打开,思维禁锢没有了,发散性思维得到锻炼。
学习在发生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磕绊。比如,为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口诀,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你的身体上能不能找到跟5有关的口诀呀?”学生很是热情地找,有人提出:“一只手是5根手指,有两只手,可以用口诀二五一十。”有人提出:“加上脚,还可以用四五二十。”从数量上来说是有4个5,但是从同质性来说,“加上我的两只手,可以用四五二十”,这样表述更合情合理一些。
四、反思:细读教材,了解学情,学和教才同步
教学乘法口诀时,寻求“变”,但这个变一定是在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起点的基础上。在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或者整合前,再次深究教材编排的意图,合理适度地用好教材,让学生学习真正有价值、有营养的数学知识。在解除教学困惑的过程中,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