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BOPPPS教学模型 增效线上语文教学
2021-08-26肖顺权
摘 要: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线上教学成为教师在特殊时期的重要教学手段,这有利于突破时空界限,保证学生学习活动正常进行,同时也鲜明地体现了“更加注重融合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将教育教学与网络融合,有利于加速教育的创新与变革,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驱动力。
关键词:BOPPPS教学模型;线上教学;语文教学;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5-0059-02
为更好地使教育现代化理念落地,笔者在线上语文教学中尝试引入BOPPPS教学模型。BOPPPS教学模型问世以来较多地被运用在线下理工科教学中,但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精神实质具有普适性。笔者在实践中尝试利用线上教学的有利条件,灵活运用该模型,使之与线上语文教学需求间的契合度更高,有效解决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线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填补该模式在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线上教学中的应用空白。
一、BOPPPS教学模型在线上语文教学的应用解读
要想避免线上教学阶段语文教学“一潭死水”,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积极寻求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教学模式,以有效的教学设计让教师和学生都“动”起来。BOPPPS教学模式就是一種强调学生课堂参与、体验与反馈的有效教学模型,对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和课堂教学实效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BOPPPS教学模式包含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言
利用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话题、视频、音频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专注于即将学习的核心内容。
(二)学习目标和结果
让学生了解需要实现的学习目标及如何实现学习目标。
(三)前测
通过提问、小测验等多种形式初步了解学生先前的学习储备以及学习兴趣,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教授内容的深度和教学进度。
(四)参与式学习
教师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互动,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五)后测
教师评估学生在一堂课结束后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是否实现学习目标做出判断。一般理解性知识可以采用选择题、简答题形式进行后测,实操性课堂可以采用操作演示等形式。
(六)摘要和总结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预告学生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BOPPPS教学模型具有完整流畅的教学环节,注重教学过程的起承转合。和传统线下课堂相比,其更加关注的是个别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内容更精简,教学主题更鲜明。同时,其针对性和反馈性更强。
二、BOPPPS教学模型的活用与重组
(一)将“前测”与“预习”合二为一
相比于理科,语文学科的预习工作显得尤为必要。BOPPPS教学模型只包括教学六环节,预习环节如何兼顾? 由于“前测”和“预习”环节的作用基本相同,因此笔者将两者融合为“前课堂”环节,让学生预习后完成检测题目,据此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相应调整教学内容或进度。
(二)“微定制”满足学生全面知识学习需要
传统课堂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会面面俱到地讲解知识点,教学重点不突出。而BOPPPS教学模型下课堂教学目标更明确,但其他知识点无法全面兼顾。基于此,教师可以“定制”微课发布在学习群中,督促学生自学。
(三)“深测试”强化课堂学习成效
BOPPPS教学模型中的“后测”环节指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但究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怎样?如何巩固运用所学知识?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得知和实现。基于此,教师可将“后测”环节延伸到课下,进行“深测试”,即深度评估课堂学习成效,巩固拓展课堂知识。教师可以建立线上语文学习小组,课后组织学生讨论与课堂知识相关的问题,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可以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做题中巩固。
由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将BOPPPS教学模型重置为“前课堂、导言、学习目标和结果、参与式学习、深测试、摘要和总结”六环节,并将“定制微课”贯穿于“前课堂”和“深测试”环节。
三、活用重置BOPPPS模型后的实践与应用
在此基础上,笔者以执教的部编版高一语文《窦娥冤(节选)》为例,展示重组后的BOPPPS教学模型在线上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与实效。
(一)前课堂:激活学生背景知识
笔者设计了相关导学案让学生预习后完成。导学案包括创作背景、戏剧知识、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等。对于故事情节的了解,笔者在学习群中提供了相关的影视资源;对于戏剧基本知识,笔者将相关微课发布在学习群中,学生可查阅后完成题目。据此,笔者发现学生对《窦娥冤》的故事情节有一定了解,但不能深入挖掘人物特征。这些为后面环节的设置与推进提供了基础。
(二)导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线上教学由于缺乏真切的课堂氛围,教师更容易忽视“导言”环节,但学生由于缺乏教师面对面的监督,其注意力更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之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窦娥冤(节选)》时,笔者采取的导入方式是让学生先观看《窦娥冤(节选)》戏剧中窦娥斥责天地鬼神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提问学生:“窦娥为什么大声斥骂天地鬼神?”基于“前课堂”环节的铺垫,学生回答参与度高,有学生甚至还谈到从视频中窦娥的悲痛和愤怒可以看出她受到的冤屈有多大!她真正想要斥责的是现实社会的不公。
(三)学习目标:精准引领课堂教学
笔者在设定学习目标时,重视学生心理感受,明确地告知其将要学什么、怎样学及将会达到某种程度,让学生充满学习动力。这有效规避了传统课堂中教师对学习目标预设性过强的问题。此外,教师在设立学习目标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架构设立牵连性和集中性更强的学习目标,否则,目标一旦多而广反而会画蛇添足。
在《窦娥冤(节选)》教学中,笔者设置的教学目标为通过戏剧情节、戏剧冲突和曲词宾白来探析窦娥这一悲剧人物的形象特点及其悲剧意义。这一学习目标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将所要用到的方法明确告之,能让学生树立学习戏剧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四)参与式学习:构建师生双主体课堂机制
“参与式学习”强调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充分享受深度参与课堂的乐趣,提升学习效能感。在线上教学中,问答和讨论是两种比较适用的方式。
笔者根据学习目标设置了以下问题。
(1)课文节选部分共有哪几个戏剧场景?主要戏剧冲突是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端正好》《滚绣球》这两个曲牌,思考窦娥为什么指天骂地?这体现了窦娥怎样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3)窦娥为什么坚决走后街?婆媳会面的感人场景体现窦娥怎样的品质?作者为什么要体现这一品质?
(4)朗读《耍孩儿》《二煞》《一煞》曲词,思考窦娥临刑前为什么要发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
(5)窦娥的悲剧可以避免吗?窦娥这一人物形象彰显的悲剧意义是什么?
笔者利用环环紧扣的问题驱动学生思考,思考后可通过对话框或连麦进行互动,互动过程中,教师“退居二线”,让学生“百家争鸣”。实践证明,问题驱动环节中学生学习兴趣被彻底激发,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对窦娥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窦娥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意义产生了共鸣。
(五)深测试:检测并巩固学习效果
“后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在执教《窦娥冤(节选)》中,笔者设置了选择题让学生选出最能全面概括窦娥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的选项,从而及时检测学生学习情况。
仅仅引导学生解读戏剧文本并不能很好地开发戏剧本身的育人审美功能,新课标下的戏剧教学还要求加强学生对戏剧魅力的切身体验。因此,笔者在课后“深测试”环节,还安排学生利用配音App给人物配音,并分享至学习群,同学之间相互点评,让学生再次领略戏剧的魅力,深化对人物情感心理及人物形象的理解。
(六)摘要和总结:回顾反思与过渡
笔者对《窦娥冤(节选)》进行课堂总结时通过提问:“这堂课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把握窦娥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的?”引导学生回顧课堂内容,总结学习方法,同时布置下一堂课《雷雨(节选)》的学习任务。
四、反思与展望
重置后的BOPPPS教学模式注重课堂内外的学习融合,切实提升了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具体运用时,教师应注意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灵活性原则
教师不能对BOPPPS教学模型生搬硬套,以免陷入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主义的误区,应结合具体情况对六环节进行增减、调整、重置。
(二)适切性原则
该教学模型尚不适合所有的课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来决定使用与否。此外,“前课堂”“微定制”“深测试”三个策略也应根据课堂需求进行取舍。
(三)互动性原则
线上教学存在固有的弊端,如师生都较难真切感受到课堂学习氛围。因此,活用BOPPPS教学模型时应重视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互动。
将BOPPPS教学模型由线下运用到线上,并对其优化与实践,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对增效线上教学做出的积极尝试。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方法可以实现良性互补,这无疑为未来的语文教学乃至所有学科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从而有利于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白小文.BOPPPS教学模式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科技视界,2018(30):14-15.
[2]靖小琴,呼塞平.BOPPPS教学模式在“概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7(33):102-104.
作者简介:肖顺权(1994— ),女,土家族,二级教师,硕士,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