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升学习能力角度谈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2021-08-26孙悦
孙悦
摘 要:以往的数学单元编排主要目的取向为知识传播,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随知识的增长而提升的,再加之单课教学、单课检测等惯性做法,使得数学教师一叶障目,缺乏对数学教学整体上的把握。文章主要是对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进行细致研究,通过对教学根本予以把握、在单元“回顾与整理”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迁移”等角度积极寻找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办法,最终得出提高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质量不仅可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予以激发,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学习能力;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3-0053-02
引言
小学数学教育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绝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会采取单课设计、教学以及检测的授课方式,并且绝大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学生的知识增长可以提高其学习能力,这就使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缺乏连贯性与整体性,学生对知识吸收的效率较低,并且无法形成全面具体的知识框架,学生极容易在学完某一知识后,由于学习了全新的知识并且未对以往知识进行复习造成遗忘,这就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一、对教学根本予以把握,对单元整体教学进行设计
数学学科具备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学生在对其进行学习时必须保持浓厚的兴趣,并要对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进行自我构建与完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间的联系对教学进行设计。如何让学生对整体数学教学内容间的联系进行把握并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学习中?数学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整个数学知识框架进行感知,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对框架中的具体知识进行充分学习。例如,在教授小数加减法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逐渐了解小数加减法的主要内容,即小数加减法分为小数加小数、总数加小数两类,并且小数加小数还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小数部位位数不同与小数部位位数相同两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整体的计算类型进行充分感悟,随后再对具体知识进行分块学习。
对于数学概念方面的教学,数学教师不应该停留在传统的演绎和描述上,这样无法使学生对概念的本质进行充分理解和把握。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对其上位概念的理解,将其下位概念具体化。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对“角”进行认识时,可以通过对曲边图形、直边图形的分类辨析,加深学生对边和顶点特征的认识,如此,学生对下位概念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初步了解“角”的概念以后,教师要将生活中的实际与自身的教学活动相联系。教师可以拍摄相关图片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寻找图片中的“角”,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角”这一概念的认知。在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的感知力也会获得有效提升[1]。
二、在单元“回顾与整理”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说,回顾就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学习进行回忆,并要在回忆过程中对自身进行反思。整理主要是指将学习期间层次不清、内容分散的知识进行整体性、系统化的整理与加工。当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单元知识后,教师要开展回顾与整理工作,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以及掌握所学知识。若是学生在回顾与整理活动中学会了如何提问,则不仅可以完善自身知识体系,还会使质疑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特别是对部分未及时开展复习活动的学生来说,回顾与整理工作可以激活他们的学习记忆,使他们回想起所学的内容[2]。
在开展回顾与整理活动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采取自身喜欢的方式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整理与回顾,随后让其在组内讨论,最后再请几位学生上台与大家交流回顾与整理心得。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开展交流活动。学生可以提像这样的问题: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我们所学的知识点具体包含哪些?整数乘整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整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什么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一个数的倒数如何求得?
开展整理与回顾活动的目的是温故、知新,温故是基础,知新是学生需要达到的目的。回顾与整理不仅可以对算法联系进行构建,对知识系统化予以促进,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算法的理解,同时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有效提升[3]。
三、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迁移”
教学是一项漫长的工程,其价值并没有体现在对当前知识的学习上,而是体现在把握知识结构后,学生自主进入积极学习状态之中。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学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第二阶段为教学生应用知识。第二阶段可以采取迁移的方式,使用试纸,学生将已经掌握的技巧以及方法迁移到其他相似的知识中去[4]。
运算率是运算固有的基本性质,此单元包含乘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小学数学教师在对此单元进行教学时,要对教材以及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研究,要“吃懂”“吃透”,并要找准教学的侧重点,这样才可以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教师采取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观察、比对或归纳推理等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对加法交换律进行讲授时,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知识设计口算比赛,引导学生对类似的例子进行列举,由此来引发学生的猜想。为了进一步提高结论的严谨性和可靠性,教师可以追问“谁可以举出相反的例子”,从而逐渐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入前进。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加法的意义这一最初问题展开思考,从加法的意义对“和不变”的道理进行解释与理解。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在对知识点进行解释期间,教师还要将几何直观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启发学生通过直观的情境以及图片开展相关的表达与分析活动。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总结归纳活动,了解数学规律与直观材料间的联系。采取此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会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步加深对加法交换律本质的认知,从而使学生深度理解加法交换律的相关知识以及意义,帮助其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 [5]。数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字母对运算律进行表示,从而将运算律的本质特征有效揭示出來。教师在引导学生得出加法交换律后,一方面,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回顾工作,通过对学习过程的有效回顾,使其体验加法交换律对加法计算结果进行验算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使学生对加法交换律进行应用,这样不仅会使加法交换律的学习价值体现出来,还会为后续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是因为运算律的结构大致相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都是先提出猜想,随后举例验证,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最终使认知结构充分优化,这个过程最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