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诗歌阅读的“六感”
2021-08-26陈凤
陈凤
摘 要: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提倡回归传统、找回本真。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培养学生自由、个性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独立创造的人格特征。语文的返璞归真,首先应该体现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上。文章以一年级上册教材儿童诗歌阅读教学示例为主,课外儿童诗歌阅读教学为辅,以培养学生诗歌阅读“六感”为主题,分析儿童诗歌阅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儿童诗歌;小学低年级;诗歌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纵观近年来语文课改,各年级语文教材的变化更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课文选择上忌虚偏实,在语文教学上以真为美,以实求进。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此进行了修订改革,教材版面更大,插图减少,增加实实在在的识字教学,减少4篇课文。在仍然以诗歌为主的一年级教材上,课后练习题更侧重训练学生字词句的听说读写以及学生的表达能力。基于对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研究和课外儿童诗歌阅读方法策略的研究,可考虑从培养儿童诗歌阅读“六感”指导儿童进行诗歌阅读。
一、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节奏感
诗歌的节奏就是语言和情绪呈现规律的起伏变化,是诗歌的主要特点。有些学生天生就有读诗的语感和节奏,有的学生则需要在后天反复诵读中才能培养起读诗的节奏感。一年级诗歌更是侧重诗的节奏,为更能让儿童朗朗上口,儿童诗往往选择通过押韵、叠词、复句,甚至复段来表现节奏。
在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五课《江南》就强烈地表现出诗歌独有的节奏:“江南 / 可 / 采莲 / ,莲叶 / 何 / 田田 /。鱼戏 / 莲叶 / 间 / ,鱼戏 / 莲叶 / 东 / ,鱼戏 / 莲叶 / 西 / ,鱼戏 / 莲叶 / 南 / ,鱼戏 / 莲叶 / 北 / 。”这里既有“莲”“田”“间”的押末字韵,又有“田田”的叠词,后面五句通过复句的形式,再加以方向词“东西南北”进行反复叙述,读起来朗朗上口,让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背诵下来自然事半功倍。还有些诗歌小节和小节重复很多,比如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七课《风》。这是一首外国儿童诗,全诗分为两小节,每节四句话,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前两句话是相同的:“你没见过风, / 我也没见过风。”后面两句虽说不相同,但形式上相似。读到这里,喜欢模仿的学生能跟着这样的形式说:“你没见过空气, / 我也没见过空气。”像这样的复句复段的诗歌非常多,比如童话诗人顾城的《苹果》:“花儿飘落, / 花儿飘落,/她的绿叶妹妹们在偷偷传说。”
指导低年级语文诗歌阅读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先读出诗的节奏感,学生学习诗歌就会事半功倍。
二、在反复诵读中想象画面感
在儿童的头脑中,大部分都通过形象思维来处理信息。因而开发儿童“形象思维”是开发儿童智能的重要一环,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儿童读诗,想象画面。诗歌教学的画面感比其他课文的画面感更强烈。
如一年级上册第四课《雨后的森林》:“蘑菇撑开小伞, / 木耳爬满老树, / 红果枕着绿叶, / 葡萄滴着水珠。”学生除了能在教材插图上看到大概的画面,也能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想象画面。儿童更是天生的画家,有的儿童甚至能把画面画出来。把诗歌的内容通过形象思维化为一幅幅图画,既形象又生动。如此一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蘑菇”能撑开“小伞”,当这样的一把把“小伞”浮现在他们的脑海中,学生又怎能不喜欢呢?第六课叶圣陶《小小的船》画面感十足:“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结合教材插图,一幅温馨有爱的画面映入脑海。
三、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动态感
如果说画面感是一幅幅想象出来的照片,那么动态感就是一个个连接起来的镜头。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打开想象的大门,让教材返璞归真,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当中的美妙。比如风会动,阳光会爬,青山会移,水会嬉闹。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连一草一木都是有灵气、有生命的,诗歌就把这种动态的过程写了出来,让原本不起眼的事物,变得灵动有趣,让原本枯燥的教材,变得栩栩如生。
如《月亮》:“天上月亮圆又圆,/ 照在海里像玉盘。 / 一群鱼儿游过来,/ 玉盘碎成两三片。/ 鱼儿吓得快逃开,/ 一直逃到岩石边。/ 回过头来看一看,/ 月亮还是圆又圆。”这首诗画面感、动态感十足,指导学生读的时候,多次反复慢节奏诵读是最好的方法。这样一个个连接起来的动态的镜头,就像动画一样展示在学生的脑海当中,呈现一种别样的动态美。指导学生如何在诗歌阅读中感受动态美,更加需要布置特别的家庭作业。例如:晚上回家先观察天上的月亮,再观察水中的月亮,用手“破坏”水中的月亮,观察月亮的变化。这样一来,从静而动,又从动而静,这个过程简单却带给学生对诗歌更深刻的体会,让学生在感受动态美的过程学习诗歌,更添几分乐趣。
四、在反复诵读中接受陌生感
“陌生感”是一个文学性比较强的词,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衍生而来,陌生化强调内容和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给人以感官上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在儿童诗歌里,有“陌生感”的词句和意向,往往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台湾地区诗人谢武彰的《阳光》:“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笑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抽象的诗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充满陌生感的,你见过阳光在窗上爬吗?你见过阳光在花上笑吗?你见过阳光在溪上流吗?你见过阳光在妈妈眼里亮吗?学生的回答很大可能是否定的。然而,阳光确确实实又是无处不在的。学生读完之后,一定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感受到窗台上的阳光,感受到花瓣上的阳光,感受到溪水上的阳光,也能感受到妈妈眼里的阳光。这样的陌生感,带给学生更多的新鲜感。
五、在反复诵读中享受幽默感
诗歌是拿来读的,拿来享受的,儿童诗更是如此。丁云在《儿童天生就是诗人》中讲到,在儿童诗的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诗歌阅读的方法。诗歌带有音乐的美感,也有情趣。而诗歌当中的幽默成分,更是为阅读增添了几分情趣。学生大都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诗歌。
如謝尔的《风真怪》:“今天的风真怪。/ 吹着口哨打着转转,/ 速度还挺快,/ 像个喋喋不休的老太太,/ 今天的风真怪。/ 今天的风真怪。/ 阴天里却清爽凉快。/ 吹走了我的脑袋,/ 我的帽子却还在。/ 今天的风真怪。”读到这里,学生一定捧腹大笑,调皮的风吹走了“我”的脑袋,“我”的帽子却还在。这“风”确实“怪”!接下来也许从学生的口中就会出现“怪水”“怪雨”“怪云”……享受这样的幽默感除了让学生开怀大笑,寓学于乐之外,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意和想象,甚至造就了一个个“小诗人”,学生此刻便更有成就感,对学习诗歌也保持更多的新鲜感。
六、在反复诵读中收获成就感
儿童诗歌的特点决定了低年级的诗歌教学是有趣的、美妙的。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让诗歌烂熟于心,读到了诗歌的节奏,想象到了诗歌的画面,感受到了诗歌的灵动,接受了诗歌陌生化带来的新鲜,还享受诗歌当中独到的幽默。这个时候,学生对诗歌学习已经兴趣盎然,巴不得自己就是诗中的主人公,是诗中的风,诗中的太阳,诗中的鱼儿。冰心之所以能写出包含童真的诗歌,正是因为她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也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如此一来,我们便不难理解冰心爱的哲学:只要对大自然,对世界永远充满好奇和爱,你也会是一位出色的诗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惇.儿童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矛盾.冰心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