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网络欺凌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预防与对策分析

2021-08-26孙昌洋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7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案例分析

孙昌洋

[摘 要] 高中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欺凌、网络暴力时有发生。本文以笔者亲身经历的案例阐述网络欺凌引发的暴力事件,以此对暴力事件的预防与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 网络欺凌;校园暴力;案例分析

一、案例呈现

初秋的一个周日的夜晚,随着第三节晚自习结束的铃响,笔者正独自走在回教工宿舍的路上,这时,急促的手机铃声响起,笔者接起电话,电话那头是学生处主任杨老师,“喂,孙老师吗?你们班一个学生被人打了,血流了不少,现在在男生宿舍值班房,你先送他去医院吧!”

简短的几句话,让笔者慌了神,飞奔到值班房,眼见班级的学生小郑,捂着脸,血迹估计已被处理过,旁边站着杨老师以及另外一名同学,仔细一看是高一的小冯,正懊恼自己的冲动。“先送他去医院吧,检查了再说”,杨老师说,“既然是两人打架,两人都去检查一下吧”。在去医院的车上,简单询问了事情的经过,由于只有5分钟的车程,也问不出什么,只知道是两人打架,小冯打了小郑脸一拳,口腔流血了,被值周老师制止了。

到了医院,只有一个值班医生在,简单地处理了一下口腔的伤口,止了点血,但是医生表示口腔被硬物(牙齿)撕开了一个口子,需要缝针,需要去绍兴就医。话音刚落,笔者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马上去往绍兴第二人民医院,在出发前,给小郑的父母打了电话,让他们到二院汇合,在去往二院的路上,笔者详细了解了事情的发展。周六晚上,学生拿起“久别”的手机,利用网络相互聊天,小郑无意中听一朋友说,在贴吧上看到,同校同一年段的一学生贴吧留言说要打他,这可急坏了小郑,他本身性格比较直,想要周日返校的晚上问个明白,其实他也不知道对方是谁,于是周日晚上,利用晚修下课期间,到对方教室门口去找他,为了壮胆还叫上了同班的两个体育生,可惜的是,两节的课间时间,都没有与对方说清楚。到了最后的晚三下课,小郑再次上楼,堵在小冯教室门口,这次他俩碰上了,“听说,你要打我”“你有病啊”,简单的几句带有“火星”的交流后,小郑先动了手,但没有打到对方,小冯一个退让,一拳打到了小郑的面颊,顿时口腔出了血,后被值周老师发现制止。

小郑口腔内缝了两针,小冯没什么伤,先让小冯回了学校,小郑的父母赶到医院,询问了儿子的情况,等打完破伤风,从医院出来,已经是凌晨1点,对他父母简单地安抚后,笔者把小郑送回了学校。

第二天,小郑父母来到学校要求对方赔礼道歉,并赔偿医药费、营养费等共计8000元。小冯父母认为是自己儿子打了对方,应该赔礼道歉,但要赔8000元,感觉有点过了,而且,是对方动手在先,双方陷入了僵局。

学校由学生处主任出面,讲清这事是小郑有错在先,按理学校应给小郑处分,各退一步少赔一些,但小郑父母抓住儿子受伤,并且有破相的风险,并不买账,作为班主任跟小郑父母说起因,说缘由,希望退一步,吸取教训。小郑父母虽然语气好点,但8000元的赔偿金不肯退让。所以从上午8点到下午3点,虽然经过多次努力,但双方实在强硬,整个事件已经无法调和,无奈之下只能报警,由派出所协调解决。

在派出所的协调下,双方终于达成和解,以小冯父母赔偿5000元结束。事后,作为班主任,还是对小郑作了深刻教育,不弄清事实,冲动,给予记过处分。而此时,笔者教育了小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出手伤人。自此以后,两人确实安分了不少,特别是小冯,暴躁的性格慢慢收敛,逐渐变得稳重。

二、基于案例的思考

第一,本案例中,在去医院前给小郑父母打电话,时机是否成熟,为什么?

第二,该案例中班主任的做法是否合理?可以从去医院前,去医院的路上,去医院后三个时间段阐述说明。

第三,案例中遇到双方父母僵持,出现无法调和的矛盾,请求公安机关(派出所)协助,是否可行。

第四,网络暴力、网络欺凌引发的校园暴力行为,能否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遏制。

三、基于案例的背景分析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便捷与舒适,然而,负面信息也充斥着网络,深深影响着青少年成长。高中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但极不稳定,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虽然,各大高中明令禁止将手机带入校园,但高中生与网络的紧密联系,是不可阻挡的大势所趋,加上线上课程,将网络的便利性推到极致。所以,高中生完全避开网络是不可能的,正确引导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才是当务之急。

案例中小郑通过所谓的朋友得知,有人(此人根本不认识)要打他,就断定此事千真万确,一定要讨个说法。本案例的发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网络存在一定的虚拟性,首先这个“朋友”的话是否为真,还是经过加工,特意挑衅;第二,如果“朋友”的话是真,那么,留言的人是否就是小冯,还是有人好事挑衅,假冒小冯的名字,故意制造事端;第三,如果“朋友”的话是真,留言的真是小冯,但也不能断定真的要打他,有可能只是一种网上的“发泄”,以图自娱,自认为网络是没有成本,可以不计代价的发言。事实上,从中央到地方对网络随意污蔑,宣扬暴力等违法事件非常重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事后证明,本案列的发生就是第三种情况。第四,如果一切是真的,真有人要打他,完全可以通过班主任、学校等途径,妥善解决。所以本案列中的小郑、小冯法律意识淡薄,对网络的无知,且性格冲动鲁莽。

案例中,作为班主任,第一时间将伤者送往医院,获取伤势的第一情报,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让双方认识自己的不足和法律意识的淡薄,深刻教育,深刻反省。但事情的发展超出笔者想象,小郑的伤势比较严重,所以一方面了解事情真相,另一方面通知家长,协同解决。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引导学生,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给他们武装思想,保驾护航,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真正的职责所在。

四、基于案例的對策分析

网络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无限精彩与便利,推动着各行各业进行着新的变革,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网络暴力、网络欺凌时有发生,处置不当,影响甚大。学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更应承担起这个重任,采取行之有效的网络净化策略和手段,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以及发生后尽可能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品质教育,要做到实处,不要流于表面。笔者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从源头上,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学校需要多开设一些德育课程,配备必要的心理课程。班主任,要至少保证每周一节的高质量班会课。多接近学生,倾听学生的诉求与想法,掌握班级整体的思想动态。

第二,从途径上,相关部门及时净化网络,屏蔽毒害青少年的垃圾信息,对网上恶意挑衅、煽动事端的人员加强管制,加大惩治力度,目前不少网络软件都推出了青少年模式就是很好的行动。

第三,从过程上,校园暴力一旦发生,势必涉及双方家庭,班主任和学校要做好工作,安抚双方情绪,本案例由于双方家庭的特殊性,增加了调解的难度,属于个例,但也是必要的工作。

第四,从结果上,事后对学生的教育很重要,实践往往是最好的教育,此时的教育效果往往非常显著。

德育工作,任重道远,愿网络多一份净土,校园多一份宁静。

参考文献:

[1]李锦.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流行及干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

[2]虞凤.当前我国中学生校园暴力及预防对策探究[J].知识文库,2020(21).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案例分析
浅析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预防
从中美校园暴力案件报道出发思考相关法律问题
青少年恶劣事件频发引发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