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的“互联网+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8-26许艳芳
许艳芳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使信息传播的途径、速度以及披露方式发生了改变,复杂的审计工作环境对审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审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策略等方面有所创新。将OBE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到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构建基于OBE的“互联网+审计”的人才培养框架,可以有效保障审计人才培养质量,解决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供给“两张皮”的问题。
一、OBE理念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工程教育模式最早由美国学者Spady(1981)等人提出,Spady认为OBE工程教育模式转变了教育范式,学生的学习成果远远重要于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OBE工程教育的核心要素是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产出导向强调以学生学习后最终获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和工作能力为起点反向设计培养方案、配置教学资源和改进教学策略[1]。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采用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理念,对学生因材施教。持续改进要求建立适当的教学质量监督和改进机制,通过持续跟踪教学过程对课程体系、教学策略及时纠偏,使教学活动符合毕业要求、毕业要求符合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要。OBE教育理念认为成果决定过程,课程体系和教学策略只是培养学生特定能力的手段而非目的,如果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策略与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不相吻合,就应该被重构。
二、“互联网+审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现状及不足
“互联网+审计”人才培养体系现状体现在两个方面: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策略的改进。一方面,在审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已有所创新。具体体现在: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理论教学和信息化技术教学,一部分院校将互联网和审计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开设了计算机审计或大数据审计等课程。另一方面,教学策略也有所改进。有教师将慕课、翻转课堂引入教学过程以扩大知识覆盖面,也有教师利用学习通、雨课堂等教学平台以提升课堂效率。虽然各高校都在致力于审计人才培养的改革,但不可避免地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一)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
虽然有些高校已将计算机审计、互联网应用技术等引入审计专业课程体系,但其在课程目标达成度上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计算机审计和互联网应用技术等在授课过程中大多只作为替代手工审计模式的一种审计手段,鲜少将审计学专业知识和大数据应用紧密联系,从而导致互联网应用技术在审计专业教学中渗透得比较生硬,学生很难将两者有机融合,形成相应的审计职业胜任能力。
(二)教学策略的改进效果不尽如人意
从目前高校对审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情况看,虽然已经有教师将互联网教学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但其所占比重仍然较低,很多教师还很难熟练地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和数据挖掘技术把握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而且目前的教学模式仍然比较偏向于传统的授课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讨论环节比较缺乏,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2]。
三、基于OBE 的“互联网+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互联网+审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互联网背景下能满足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审计专业人才,这与OBE教育理念的产出导向不谋而合。因此,构筑基于OBE的“互联网+审计”的人才培养框架(见图1),可以有效解决“互联网+审计”人才培养规格不匹配社会需求的困境。阿查亚指出OBE教育模式主要有四个步骤:定义学习产出、实现学习产出、评估学习产出和使用学习产出。本文将以滁州学院为例,在分析“互联网+审计”能力培养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前三个步骤构建“互联网+审计”人才培养框架。
图1 基于OBE的“互联网+审计”的人才培养框架
(一)分析“互联网+审计”能力培养需求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披露方式、传播速度、影响路径的巨大改变使审计的工作环境、内容和程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审计手段也从传统的查表看账转向大数据审计,因此,在智力能力、交际能力和职业道德三个维度上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智力能力不但要求审计人员掌握审计理论与实务,还要掌握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应用技术和战略与风险管理的综合运用技术。因为在互联网审计下,审计人员完成审计工作的同时,还需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所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再加工,为客户的战略与风险管理提供有效建议。交际能力要求审计人才要具备更优秀的沟通能力和更高效的团队协作能力。一方面,互联网审计下的审计外延较广,审计人员接触到的人际关系更加复杂,所以对审计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要求也更高。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将改变现有的审计工作模式,审计团队未来或许更多地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收集和线索挖掘,很少需要聚在一起开展审计工作。因此,形式上松散的团队要高效完成工作,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更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要求审计人员在恪守独立、客观、公正基本职业道德的基础上,强化对海量商业信息保密的品质。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获取适时、海量的大数据成为可能,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严守商业秘密。审计人才培养要紧跟社会对审计职业能力的需求,在智力能力、交际能力和职业道德三方面下功夫,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设定“互联网+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义学习产出)
OBE作为产出导向的工程教育模式,定义学习产出即在分析“互联网+审计”能力培养需求之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滁州学院在制订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对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了广泛调查,根据实际的调研结果得知,目前既掌握审计理论和实务又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跨界融合人才还十分紧缺[3]。因此,滁州学院在满足产业对审计人员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定位及发展目标、学生毕业五年后的职业前景和家长期望,结合OBE工程教育模式将“互联网+审计”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为:本专业立足本地,面向全国,以“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为实践育人特色,采取“理论平台、实践平台、基地实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系统掌握现代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审计、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胜任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的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踏实的作风、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高效的团队协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审计技术应用型和复合型专门人才。
(三)构建“互联网+审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策略(实现学习产出)
在OBE工程教育模式中,第二步是实现学习产出,学习产出的实现基于两个方面: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反向设计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策略。
1.构建合理的“互联网+审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基于OBE教学理念的产出导向原则,要根据培养目标反向设计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第一步,将专业培养目标分解成可执行的毕业要求,再将毕业要求细化对应的能力指标点,形成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和能力指标的对应关系表。第二步,为毕业要求和能力指标匹配相应的课程体系。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能力与素质拓展三个模块。根据要达到的毕业要求和能力指标,在模块中开设对应的多门课程。所开课程要对应毕业要求中的某条能力指标,毕业要求中的每一条能力指标都要有相对应的课程,从而达成毕业要求。比如,通识模块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实践与素质拓展模块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再比如,要求学生具有互联网跨界的融合能力,就要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就设置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审计、互联网应用技术与实践。
2.反向设计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策略
构建的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要由课程教学来实施。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同样采用OBE教学理念,以其支撑的毕业要求和能力指标点为起点反向设计教学内容,并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助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上,要以学生为中心、人人都能成才为前提,因此,设计的教学内容要更适合差异化教学需求而非同质化教学的需求,要能够使学生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比如,《财务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要遵循项目化的理念,以“财务审计流程”为主线,将财务审计工作知识序化。所设计的教学内容能显著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从而达到预期学习成果[4]。在教学策略改革上,要强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教学策略改革应注重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个性化学习方式,从而真正实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比如,《财务审计》课程通过借助互联网教学平台,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在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诉求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针对性地发布不同的教学内容,规划不同的学习路径,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循序渐进达成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
(四)建立“互联网+审计”人才培养考核制度(评估学习产出)
OBE教育模式就是按照“定义学习产出—实现学习产出—评估学习产出”这条主线展开,评估学习产出为定义学习产出、实现学习产出提供了良好的反馈机制,从而构成了审计人才培养的完整闭环。学生学习效果达成度评价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为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提供证据;在课程考核评价上,采用自我参照评价、理论知识考核、专业实践能力考核和创新创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系,考虑到审计学专业课程特殊性,适当提高实践成绩比例。即“期末总成绩=自我参照评价(15%)+理论知识考核(30%)+ 专业实践能力考核(40%)+创新创业实践考核(15%)”从而真实地反映学生该课程的实际能力与水平。二是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对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可采用内部评价法和外部评价法两种。一方面,学校以各类测验成绩、各类实验实践活动的表现评价、毕业论文评价、学生的自我参照评价数据等各类课程评价的内部数据为基础,定量评价学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对审计学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与反馈的数据、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工作满意度的调查数据、校友的问卷调查数据等外部数据间接评价毕业要求的达成度情况。通过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最终产出进行综合评价,并与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相匹配,如果考核结果没有到达产出要求,就应该持续改进,从而逐级达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巅峰。